分享

20240223教学手记——《论语》十二章:基于深度理解的教学

 晋诺工作室 2024-02-24 发布于江苏

高中语文教材选择了《论语》十二章,如何教学这样的名言警句类教材?能否把它作为文言文注解翻译一遍了之?显然,仅仅翻译这些经典语句,不需要老师教,只要一本教学辅助材料就够了,但那样对提升语文素养意义不大。
经典,需要反复琢磨,需要有浸润过程,更需要把蕴含于经典中的精神植入学生身心中去,促使其信奉之、践行之,真正地改变一个人。
当然,一切学习的起点都是文本解读,想让学生践行它,首先就要让他读深读透,读得浅,机械记忆,是无效的学习,更不可能达到提升语文素养改变学习者品质的目的。
一切教学设想的起点都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想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教师的解读实践应该走在学生之前。
为此对这十二句话,我写出了八千字的解读,基于这八千字我与学生一起讨论了十二章的前六章,然后让学生模仿其形式,从余下的六章中任选一章自行解读。
教师解读示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把好学定义为“君子”的人格属性,从人品上界定了它的内涵,也就是说,好学并不单指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学习,它覆盖了人的所有行为,好学是人的美好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食无求饱”,为什么好学还要追求吃不饱呢?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告子在孟子的“人性本善”与荀子的“人性本恶”两种观点之外,强调了“食,色”是人的自然属性,也强调了“食”是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为什么孔子强调好学还必须不能追求吃饱呢?
首先,真正好学的人,以学为务,在其他方面自然减损,通过这种方式突出好学者的基本特征,即,他因为好学,自然不太关注吃喝之类的事情了,粗茶淡饭亦甘甜可口。这极好地照应了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观点。
其次,好学的人,因为追求更高的境界,作为一种修行,他对自己的衣食住行有严格的限制,“无求”二字表达的是对自我的控制,自我磨砺;真正好学者,首先要在物质层面,限制自己的欲望。
深刻理解孔子对好学的定义,可以发现,孔子首先是从人的生活观角度探讨好学内涵的。
“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认为好学者的第二个特征是言行关系的处理,重行慎言。好学,并不只是善于听从他人的教诲,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践行,做是第一。这一点非常符合现代的教学观,真正的学习者是实践者,而不是刷题的机器。“慎于言”,“慎”并不是现代语境下的“明哲保身”式的沉默是金,孔子的话语是极为锋利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怎么可能要求他人通过沉默不语来隐蔽自己的观点呢?这里的“慎”应该是要用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意思,也就是说,一言既出,要经过深入的思考,要有充足的理由,要符合逻辑,这才是一个好学者应有的学习品质。通过《论语》也可以发现,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看似随意的表述,细细推究,却又是那么严谨而富有深意。
从第二个层面来看,孔子强调学习的本质在于亲身实践,深入思考,严谨表达。即使放在当下,他的学习观也是非常科学而先进的。
孔子好学观的第三层含义是“就有道而正焉”,什么是“就”呢?就,靠近,接触;好学者是主动靠近那些有道的人,而不是被迫地学习;这是好学者应该具备的心态。“有道”,注意,从字面上来看,意义明白,“有道”就是“有道的人”,何谓“有道的人”?这是需要具有一定的辨识力的,因此,找到有道的人并且主动向前学习,这需要较强的心智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习的落点在于“正焉”,要改变自己的不足,这是学习最困难的地方。天下学习者恒河沙数,能够真正改变自己不足的人了了无几,因为,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改变什么,学习也只是记住了一些死知识而已。
如此看来,这句话包含了三层含义:态度、内容与结果。
细细品味这三句话,孔子对“好学”的阐释分别从生活、言行、学习三层面作出了阐释,思考深入,逻辑严密。确实是圣者气象。
学生解读示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