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钟丽娜∣为什么别人的论文能拿一等奖?——参加中山市地理优秀教研论文宣读有感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4-02-24 发布于广东

为什么别人的论文能拿一等奖?——参加中山市地理优秀教研论文宣读有感

中山市杨仙逸中学∣钟丽娜

每次查看教研论文比赛结果时,盯着一等奖的名单,我都不由自主地想,不知道这些一等奖的论文到底长什么样子。12月底,有幸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教研论文宣读活动,终于解开了我的疑惑,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论文撰写的思考。

一、一等奖论文的共同特性

1. 源于教学——问题意识

一线教师永远不缺教育论文写作素材,他们深耕在教学一线,是离教学最近的人。教育论文的选题,大多源于教育教学问题。如何把教学中遇到的复杂现象或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转换成论文,需要教师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敏锐的问题嗅觉以及专注的研究精神。宣读的一等奖论文题材,大多都源于一节公开课、一个比赛、一个课题,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日常。如李莎老师的《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以思变的“广汽”为例》、孔祥纯老师的《即兴地理辩论式课堂活动对人地协调观培养的作用与策略》源于自己上的公开课,马懿宁老师的《理解教材对课标的补白,构建学科大概念》是受一次讲座的启发,将教师能力大赛的作品进行提炼。以上老师之所以能把一节课、一个讲座变成一篇论文,是因为他们在设计课堂、在听讲座时,就带着问题意识。

2. 高于教学——理论意识

如果只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现象的复述或再现,无论写得多好,只算得上一篇优秀的教学案例,并不能称之为论文。论文写作既源于教学,也要高于教学,要为教学案例设计找到合适的理论支撑,或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个思想理论模型,体现论文的学术性。如冯慧宇老师以“水循环”为例,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深度培育的向度:全情境、问题链与探究活动,孙智慧老师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为例,提出地理深度教学路径:底层逻辑与高阶思维。两位老师都通过一个课例,提出一个可供借鉴和操作的模型,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论文的理论水平。

3. 服务教学——价值意识

教学是论文的起点,也是论文的终点。任何教育研究,最终目的都是解决教育问题,为教学服务。论文的价值可以是对教育教学理论提出新的见解,也可以是对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无论是以上哪种,最终都要体现论文研究结果的推广性、普及性,能将该课例的研究成果推广使用至其他课例。如孔祥纯老师在论文中提出,运用即兴辩论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可采用以下策略:基于人地矛盾设计辩题、基于人地关系筛选素材、点睛人地关系升华课堂,这些策略也可运用到其他课例中,这就是他的论文价值所在。

二、我二三等奖论文的不足

听完优秀论文的宣读,再反观自己近两年撰写的论文四篇论文,顿觉能评上二三等奖已是万幸,因为我的论文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1. 选题陈旧过时

《 “主题+区域”视角下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再设计——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例》(以下简称“论文1”)、《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主题式教学探究——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以下简称“论文2”)的选题与综合思维主题式教学有关,但这是2017版课标颁布后的研究热点,距今足足有五年,可见这两篇论文的选题已然过时,难以吸引读者。ISM在单元教学教材分析的应用——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为例的选题教材分析,但研究方法目前已普遍应用若未提出新观点,论文难以出彩。《乡约香山,筑梦南朗——基于乡村振兴的跨学科主题式研学课程设计》的选题较为新颖,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跨学科教学,但该文章只是一篇教学设计,没有提炼为论文。

2. 论述深度不够

论文1、2涉及综合思维和主题式教学,厘清两者的关系是提高论文深度的关键,但在文章里对两者关系的剖析较少。其次,综合思维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该选题过大,没有聚焦到综合思维的某一方面,因此论文较为宽泛。

3. 推广价值不高

以上4篇文章都是以一节课为例进行撰写,缺乏对课例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难以将该课例教学方法应用到其他课题,只是就一节课写一节课,论文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不高,难以推广。

三、新一年论文撰写的方向

1. 主题聚焦,挖掘深度

要写出有深度的文章,首先要聚焦主题,选择切口小的研究主题进行纵深挖掘。接下来一年我主要聚焦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选择该主题的原因有:一是此为现今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二是该主题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系,能反哺于教学;三为自己扎根于教学一线,能为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提供较好的实验条件。

2. 框架打磨,严密逻辑

评委审稿首先看标题,其次看论文的框架,框架体现论文的行文思路。因此在撰写论文之前,要先确定论文的框架,框架相当于论文的骨骼,骨骼确定了,那论文的样貌就八九不离十了。论文框架的制定要贴合论文的主副标题,小标题之间要对仗工整。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一定要进行全文的提炼进而升华,可以是对教学提出建议以服务教学,也可以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供读者思考。

3. 凝练表达,注重专业

论文和文章、随笔的差别在于论文具有学术性,因此在论文遣词造句上,要注意因果逻辑,尽量采用书面语言、教育学专业术语,体现论文的专业性。要实现凝练精简的表达,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多写,在写的过程中刻意减少口语出现的频率;二是写完多改,写完自己反复诵读、删除、替换繁杂、啰嗦的词汇,转变句式表达,做到言简意赅。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条漫漫长路,正如郝鹏翔老师所言,读(专业阅读)、思(学科思考)、达(学科表达)是一线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