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无名修锅匠,却写出经典“儿童诗”,常年入选小学课本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4-02-28 发布于北京

唐朝无疑是诗歌最辉煌的年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会作诗。

有些诗人如李白杜甫,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有诗人“一诗成名”,例如张若虚、张继、崔护;也有一些诗人也许名字我们都没听过,但是却同样留下千古名作。

例如写出“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秦韬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作者许浑、写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曹松。

比起诗人的名字,显然这些经典佳句更为后人所熟知。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首“儿童”诗同样如此,作者的名字也许你没听过,但是这首诗你一定背过,堪称千古绝唱。

这首诗名为《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的作者名为胡令能,说来也许很多人都不信,写下这等千古名作的胡令能原本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修锅匠。

说实话,唐朝真正以“诗”为主业的诗人真没多少,有些诗人是一边做官一边写诗,例如白居易、元稹;也有一些诗人是一边求官一边写诗,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李白了;还有诗人是一边流浪一边写诗,例如杜甫、孟郊这些苦哈哈的诗人。

但是无论是做官还是求官亦或是羁旅天涯,这些诗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读书人”。

而胡令能不一样,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真的太少了,《全唐诗》中也仅收录了他的四首诗,若非因为这首《小儿垂钓》,恐怕很多人根本就不会注意到他。

传闻他年轻的时候,以修补锅碗瓢盆为业,人称“胡钉铰”

后人不知是因为不信一个修锅匠能写出这么精彩的诗,还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为他安上了个“隐士”的头衔。

甚至还有传闻,他曾做过一个梦,梦中有位仙人手持利刃,剖开他的腹部,将一卷书置入其中。

因为得了仙人的指点,醒来后的胡令能出口成诗。

“隐士”一说无从考证,而“仙人”一说更是荒诞,但不管如何,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确实经典。

根据诗歌内容可以推测一下,当时胡令能原本是要去拜访一位住在乡野的好友,不小心在山中迷路了。

忽然看到一个小孩在垂钓,便想向其问路,诗歌便围绕着“垂钓”“问路”展开描写。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开头两句正照应了标题的“小儿垂钓”。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坐在水边,专心致志地学垂钓,他侧着身子坐在青苔上,周边的青草将他小小的身子完全遮掩住了。

短短14字,一个天真可爱、自然随性的小娃形象便跃然纸上。

这里的“莓苔”二字颇耐人寻味,不仅仅是点明了小孩垂钓环境之幽静,更是为后文的“遥招手”埋下了伏笔。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两句写的是“问路”。

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诗人远远地瞧见了小娃,便大声想起问路。

而小娃的反应呢?大概是又惊又恼,赶忙向路人挥手,也许还竖起食指做了一个“嘘”的手势。

而他的这些反应都是因为怕惊扰了水中的鱼儿,小娃的聪明机警由此可见。

诗歌到此结束,至于后来诗人是否又继续问路,小孩是否为他指路,不得而知,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全诗无一华丽辞藻,宛如大白话,却描绘了一幅颇有情趣的“小儿垂钓图”,将小孩的专注、机敏、天真刻画得栩栩如生。

唐朝描写儿童的诗歌本就不多,而胡令能的这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形象刻画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能够千古流传不是没有道理的。

胡令能本是一个无名的修锅匠,却写出经典“儿童诗”,常年入选小学课本,正应了那句话“高手在民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