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祖坛经启示录073:六祖怎样和师兄神秀禅师隔空论剑

 新用户17779036 2024-02-28 发布于江苏
导读
为什么说六祖与志诚禅师的对答,相当于与师兄神秀禅师的一次隔空论剑?两位大师对戒定慧的解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还在有分别,还在有执着,就是戒定慧的功夫还不到家?六祖的哪三句话是我们检验自己修行境界的标尺?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黑色小三角
我们今天继续精读《六祖坛经》顿渐品第八。

01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志诚再一次向惠能大师礼拜,并且说到:“弟子我在神秀大师那里修习佛道,已经有九年了,一直就不能契悟佛法的真义。
今天听了大和尚您这么一说,一下子就能契悟我自己的本心了。
弟子我始终认为解脱生死的事情最大,还恳请大和尚能发大慈悲,能再给我一些教化,开示弟子。”

02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惠能大师说到:“我听说你师父为学法的人教授戒定慧的法门,不知道你师父所说的戒定慧都是什么内容?该怎么样行持?能说给我听听吗?”
志诚回答到:“神秀大师说,一切恶行都不去做,就名为持戒;一切善行都全部奉行,就名为智慧;自己能够净化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名为禅定。
他的说法就是这样的,不知道大和尚您用什么法门来教诲学佛之人呢?“

03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惠能大师说:”如果我说有一个方法可以给别人,那就是在诓你骗你。
我只是根据不同的情况,临时随缘说法,来帮助人解除束缚而已,并且托借个三昧的假名而已。
像你师父讲的戒定慧的法门,实在是不可思议。而我所认为的戒定慧和你师父的,又有所不同。“

04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
汝听吾说,与彼同否?
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志诚说:”戒定慧的法门应该只有一种啊,怎么还有区别呢?“
惠能大师说:”你师父所说的戒定慧法门,是用来接引大乘根器的学佛之人的。
而我所说的戒定慧法门,则是用来接引最上乘根器的学佛之人的。
每个人对佛法领悟理解的程度是不同的,明见本心自性的速度有慢有快。
你听我说,看看和你师父的说法是否相同。
我所说的法门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本心自性,离开本心自性来谈佛法,只能算是在执着法相而说。自己的本心自性常处于愚迷的状态。
要知道这世间的万法,也就是种种事物与现象都是从自性本心中生起的妙用,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门呐!
听听我下面这首偈颂吧!
自己心地上不再有是非,就是本心自性在持戒;自己心地上不再有愚痴,就是本心自性生智慧;自己心地上不再有散乱,就是本心自性在禅定。
本心自性不增也不减,就如同金刚一样不可摧,任凭身体来来去去,自性本心一直处在三妹正地。

05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志诚听完了六祖的偈颂,便立刻向惠能大师忏悔拜谢,同时也乘上了一首自己的偈颂来报告当下的心得。
由五蕴假合而形成的幻身,只是在这虚幻不实的假身之上用功夫,又怎么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呢?
如果说,回过头来非得要去求一个所谓的真如境界,这种去求取清净境界的修行方法,反而成了不净的执着。

06
我们今天就先读到这里,这段经文读完了之后,如果套用武侠小说的情节,志诚与六祖之间的这段对话,相当于是神秀大师与惠能大师的隔空论剑。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神秀大师教诲学佛的弟子勤修戒定慧这三无漏之学,完全符合佛陀本人的教义。
而且也绝对适用于绝大多数慧根不够深,悟性不够高的普通人。
让我们通过修戒来完善道德品行,通过修定来实现内心的平静,通过修慧来培育自己的慧根,提高自己的悟性。
也就是说,神秀大师的教法一是有根有据,二是有极大的价值,对普通的修学者有很好的帮助。

07
其次,我们应该明白六祖说他认为的戒定慧与神秀大师见解不同,本质上是他看出神秀大师的教法是建立在有分别的基础之上的。
是很容易让修习佛法的人,丢掉一个心理上的执着,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更加顽固的执着。
神秀大师的教法是建立在有相的基础之上的。而六祖的理解和教法,则是建立在无相的基础之上的,是突破了分别和执着的心理限制以后的圆融无碍的境界。
如果我们拿中国人学英语打个比方,神秀大师的教法明显是从字母表、从记单词开始,讲语法,讲规则,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推进。
而六祖的教法则是面对那些根基已经很牢了,词汇储备量已经足够多了,语法已经基本掌握了的人而言的。
彻底放下忘掉所有的那些知识点,已经能够自由地驾驭英文,像中文的母语一样轻松自如的交流与表达了。
神秀大师更像一个辅导大家考四六级的老师,而六祖则是辅导基础最好的专业八级以上的同学,做同声传译。
两种老师侧重点不同,面对的人群也不同,但对学习者有帮助、有价值则是相同的,最终极的目标也完全相同。

08
很显然六祖告诉志诚问题的关键在于“离相”二子,就如同佛陀在《金刚经》中说的“离一切相,则名诸佛”。
佛祖的教诲再好,他老人家也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最好奇的一件事就是,志诚到底有没有把惠能大师的这番话讲给或者是整理下来,寄给神秀大师?更好奇神秀大师生前是否真的已经能够离一切相?
我还是想和大家再复习一遍,魏晋玄学的一句经典名言:不执于有,不执于无,不执于不执。
也就是说,既不能执著于有,也不能执着于无,连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这个念头也不能再执着。

09
如果用心参究一下六祖给志诚的这首偈颂,我们会发现,这简直就是我们修行最好的一面镜子。
我们自己的心念正不正,境界够不够,只要念几遍这一首偈颂,再反省一下自己的起心动念和待人接物,就会非常清楚。
六祖说:心地无非自性戒。
这不是分明在告诉我们,如果不再看外在的人事物不顺眼,能够全然地接受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一切,平静地面对和处理,没有了个人的好恶,也不再产生任何悔恨贪恋的念头,那我们修戒的功夫,就算是很好了。
如果还不能接受什么,还在排斥什么,贪恋着什么,那我们“戒”的功夫就不到家,还得多用心修行。
六祖说:心地无痴自性慧。
如果我们面对外在的人事物,能见其好而知其坏,见其利而知其险,见其得而知其失,见其兴而知衰,见其荣而知其辱,见其生而知其亡,见其近而知其远。
那我们就会明白,生死、得失、荣辱、爱恨是一体两面的,相互转化的,从而明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质。
便能自然而然做到“心无挂碍,无有恐怖”,那不就是智慧的境界了吗?不就是摆脱了普通人看不破、放不下、不自在的状态了吗?
六祖说: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就是在看破的基础上做到了放下所有分别心、好恶心、取舍心和执着心吗?
不管什么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之中,不管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如何难以接受,自己都能够平静地面对仿佛和自己没有半点关系一样,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定境界。
如果一个人静坐时心能够定,而一旦碰到外在的人和事,就不能够再镇定,和普通人一样散乱,那个定是假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静定。

10
如果真的做到了六祖讲的戒定慧境界,人就不会对得失生死再有什么分别了,就能做到了生死一如、得失不二的境界。
那不就是实现了六祖说的“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的境界吗?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修掉自我内在的种种分别与执着,放下对外在一切人事物的攀缘。
问题在心里,成佛之路和最终要成的那个佛,也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向内修、向内求吧!

点击下面#六祖坛经可以阅读收听全部六祖坛经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