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椎体血管瘤常见,一起来学习少见的侵袭性血管瘤吧

 老食芭蕉 2024-02-28 发布于广东

01

病例一

女,52 岁,主因 「 胸背痛伴双下肢麻痛 4 个月,加重伴二便障碍 3 个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病例二

女,47 岁,主因“腰、骶疼痛 3 年余,加重伴双下肢疼痛 1 周。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史、否认糖尿病史、否认冠心病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无手术史,无外伤史,无其他。

入院查体:患者缓慢自行步入病房,步态缓慢,神清语明,查体合作。腰椎活动度略受限,未查及明显感觉平面,双上肢皮肤感觉、肌力、肌张力正常,腰、骶压痛(+)、叩击痛(+),无放散,双下肢皮肤感觉、肌力、肌张力正常,肛门及会阴区皮肤感觉正常。双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正常。双侧巴宾斯基征(-)。余查体无明显异常。


图片
图片
图片

2 例结合病理及影像,诊断为椎体侵袭性血管瘤


椎体侵袭性血管瘤

脊柱血管瘤是脊柱最常见良性肿瘤,占脊柱病变的 10%-12%。侵袭性血管瘤是指血管瘤侵袭性生长,造成椎体、椎弓根或椎板的膨胀性改变,破坏骨皮质或形成椎旁软组织肿块,可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约占脊柱血管瘤的 1%。

临床表现

侵袭性血管瘤的一般特征与临床特点:脊柱血管瘤通常无症状,多是偶然发现。根据临床特点分为三类:无症状血管瘤、仅有疼痛等局部症状性血管瘤、侵袭性血管瘤。绝大多数脊柱侵袭性血管瘤压迫神经根、脊髓最终发展成症状性血管瘤,本两例患者均出现脊髓受压相应症状。脊柱侵袭性血管瘤最常发生于胸椎,占 80%,其次为颈椎、腰椎,骶尾部最少见;可单发或多发,多位于椎体,可向椎弓根、椎板和棘突蔓延,并进入椎管内硬膜外、椎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有文献报道在妊娠期可急速进展。病理分型: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混合性血管瘤,脊柱侵袭性血管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镜下包括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及扩张的血窦、脂肪基质、残存的粗大骨小梁。

CT 表现

侵袭性血管瘤的 CT 表现:病变可累及全椎体或部分椎体,不同程度地累及椎弓根、椎板、横突、棘突及椎小关节,甚至邻近肋骨。受累椎体、附件由增厚的骨小梁和低密度脂肪相间组成,典型者整个椎体轻度膨胀呈蜂窝状改变,横断面上呈圆点征,矢状位、冠状位呈栅栏样,并同时累及附件,本病例 1CT 发现病灶呈 「 栅栏状 」,累及部分椎体者,位于椎体后部,以椎体后缘中心骨质缺损,呈 V 型,边缘锐利。

MRI 表现

侵袭性血管瘤的 MRI 表现:椎体部分信号与脂肪细胞、血管及间质水肿所占比例相关。表现为 T1WI 稍高信号,T2WI 高信号,推测含有较多血管成分,2 例患者均出现 T1WI 和 T2WI 稍高信号,有文献报道认为其临床上更易表现出侵袭性,产生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在 T1WI、T2WI 上均呈高信号者含有较多的脂肪基质,临床表现相对稳定。椎旁及椎管内病变 MRI 信号一般与椎体部分信号一致或相似,多在 T2WI 呈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椎管病变位于硬膜外,在 T2WI 呈高信号,边缘为低信号硬膜,内部常可见点状、条状低信号影,可能与海绵状血管瘤多发血栓、机化、钙化等相关。椎旁软组织肿块呈窄带状或哑铃型。增强后椎体,椎旁、硬膜外病变多明显强化,少数强化较弱,而延迟后明显强化。脊髓及神经根受硬膜外及椎旁病变压迫。2 例都表现为 T2WI 明显高信号且明显强化,向椎管内生长。

小结

总之,CT 清晰显示全椎体、附件骨质膨胀,横断位呈圆点征,冠位、矢状位 ' 栅栏样 ' 改变;或部分椎体后缘 V 型骨质缺损,边缘锐利。MRI 显示硬膜外病变与椎体病变延续,呈长 T1 长 T2 信号,T2WI 高信号同脑脊液信号,椎旁病变呈带状膨出或哑铃样,增强后明显强化。综合 CT 和 MRI 可明确脊柱侵袭性血管瘤诊断及侵袭范围。

他山之石

图片
腰椎体和附件侵袭性血管瘤

图片
胸椎体和附件侵袭性血管瘤

图片
图片
胸椎体侵袭性血管瘤

作者 | 影像shine

内容策划 | 小雪球、彭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