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文姬已成匈奴王妃,并有两个孩子,曹操为何还要从匈奴手中赎回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4-02-28 发布于北京

前言

蔡文姬已成为匈奴王妃,肩负着家庭的责任,怀抱两个孩子。然而,曹操为何还要从匈奴手中赎回她?这个看似反常的行为,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情感纠葛和复杂权谋?

匈奴公主成婚,汉使被掳

故事要从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说起。当时的汉朝已经四分五裂,各路诸侯混战不休。天子只剩下关中一隅之地,除去西凉张掖太守韩遂、北方军阀曹操和西南一带的刘表、刘璋等势力外,其余州郡早已名存实亡。

南匈奴单于呼厨泉,乘汉朝内乱之机,屡次出兵侵扰汉北国境。建安十年春,呼厨泉的女儿许诺公主下嫁汉臣。依照匈奴风俗,汉朝需派出使团护送赠婚。汉献帝遂派中郎将蔡琰和中常侍苏剑圣为使团正副使,率领二百多人前往单于行在(即匈奴君主行在所在之地)举行婚礼。

未料呼厨泉此举,竟是引汉使入其境再生事端。待汉使团进至蒲阪山脉中的狭谷时,匈奴伏兵四起,将使团尽数掳掠。蔡琰和苏剑圣双双被擒,其他随从要么被杀,要么被掳。

使团被掳的消息,很快传回汉都长安。痛失爱女的蔡琰,在匈奴境内落得这个下场,着实令人唏嘘。而当他的女儿、汉朝第一才女蔡文姬接到这个噩耗时,心中百味杂陈,悲痛欲绝。

家破人亡,女儿遭难

蔡文姬,字文姬,扶风人氏,祖籍河东,其父蔡邕为汉献帝时期著名政论家和书法家,母亲郑巫为名门闺秀。蔡文姬自幼受家庭良好熏陶,七岁能诗,十岁读《孝经》,遍览群书。

性格淡泊名利、知书达理,长于诗文,又擅长音律和书法,汉朝时期实为第一才女。平日里她过着清贫淡泊的生活,与父亲蔡邕一起投身于著述和教授弟子,家中只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

正值壮年的蔡文姬,原本可以通过联姻在政界或文学界获得一席之地。但是,这对父女却先后遭遇了两次重大的人生变故,使蔡文姬的命运彻底改写。建安九年(204年),蔡邕因病去世,蔡文姬遂家破人亡,只身依靠父亲的书斋和藏书过活。

第一重巨变袭来后仅仅一年,蔡文姬的第二次变故也随之而至。建安十年(205年),其父蔡琰率团出使单于,却遭匈奴擒获。

气数已尽的蔡文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一只只离她而去。此时此刻,她的心中究竟存有怎样的绝望和无奈?

人世沧桑,一去不复返。未及三十,本已家破人亡的蔡文姬,又相继失去了父亲和叔父的庇护。活色生香的春光就这样从她身上剥离,只留下一副荒凉的枯木。她又该如何面对接踵而至的命运厄运?

被掳匈奴,不得已成婚

更让蔡文姬难以想象的是,不久之后,这场始自匈奴的祸事再次波及到自己。匈奴单于呼厨泉,为了羞辱汉朝,强令掳获的蔡琰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左贤王。遭此变故的蔡文姬,被迫远嫁他国,不得不放弃自己本已凋零的人生。

作为汉朝第一才女,蔡文姬的遭遇实在令人唏嘘。然而,在命运的洪流之下,她无力回天,只能顺应这骤变的局面。数年间,她生下一子一女,渐渐习惯了在匈奴的生活。

尽管名利与荣华早已弃她而去,然而蔡文姬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学修养与气节。她常常远望南方故土,回想起当年风光。数次动笔拟诗寄愁,却又难以抒发切肤之痛。可这异国他乡的日子,终究抚慰不了她内心的伤痕。

故国使者至,重逢希望

时光荏苒,转瞬间便过去五年。当年那个家破人亡、不得已出嫁的蔡文姬,如今已在匈奴生活了五年有余。尽管她名义上已经是敌国王妃,生了王子公主,然而对汉朝故土的眷恋之情从未消退。

建安十五年(210年),一件大事令蔡文姬为之振奋——曹操遣使者前往匈奴,欲用重金将她赎回。此时的曹操刚刚平定北方乱局,终于有空余的力量南下征伐。他此举一来是为显示汉室体恤人材的仁义,二来也是试探匈奴的态度。

五年不见故土使者,蔡文姬激动异常。她以为这是一个回归故国的大好机会,立即让匈奴使者转达自己有意回汉的想法。 然而婚后多年,她与左贤王两人也产生了一定感情,同时与匈奴所生的一双骨肉也让她在意。一时间,她左右为难,陷入两难境地。

该留在匈奴与骨肉相守,还是离开他乡回到汉朝故土?这抉择的艰难,令蔡文姬彻夜难眠。她反复权衡,一遍遍在心中演练与子女和左贤王离别的场景,痛苦万分。

终于,经过深思熟虑,蔡文姬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她会回到汉朝,哪怕这意味着要舍弃骨肉,永不相见。

凄风苦雨,王妃归国

大抵离情别绪,于斯。建安十六年(211年)冬,曹操派中常侍程昱等人率重金前往匈奴交涉赎回蔡文姬。程昱言重金以贿,终于说动单于同意放回蔡文姬。

临行之际,蔡文姬与匈奴生活多年的丈夫左贤王和两位年幼子女痛哭别离,诉说不尽的离愁。她哽咽着对子女言明决意要回汉朝效力,语气坚决。

骤然之间,曾经温暖的家,一下子被生生撕开了一个巨大的裂口。强忍悲痛的蔡文姬,在风雪中踏上了归途。转眼间又过了五个春秋,她终于来到北地的曹营。

凄风苦雨,王妃归国。至此,蔡文姬成功脱离敌国,踏上中原故土。然而回首望去,她的一双儿女还在异域他乡,不知何年何月能够重逢。这种失去骨肉的撕心裂肺之痛,恐怕只有亲历其境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对此时的蔡文姬而言,回国的喜悦之余,也充满了隐隐的惆怅与愁绪。

在这离愁别绪中,她又将展开怎样的新篇章?命运的齿轮依然在缓慢而坚定地碾压她曾经的希望与梦想,她又能否在破败中重生?

玉碎春深处,杏花落尽时

归汉已五载有余,蔡文姬重返故土后,立即拜谒汉献帝。汉献帝终于见到这位被掳至匈奴数年的才女归还,十分欣慰。对此,他特别下诏褒奖蔡文姬,并赠予绢帛以褒扬。

此时的曹操已经称魏公,势力盖主北方。他十分欣赏才华出众的蔡文姬,遂以宾礼相待,赐居邺城南华津,派人伺候照料。此举无疑给予了这位才女极大的精神抚慰。

在邺城,蔡文姬度过了短暂的平静时光。这一期间,她重拾文笔,结交北地文士,偶尔对酬唱和。然而好景不长,命运的大浪再次向蔡文姬袭来。

公元214年,在邺城沐浴春风仅仅两年后,蔡文姬病逝于此。一代才女就这样英年早逝,虚度世间。当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株杏花落尽之时,大约也正是她心中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之刻。

蔡文姬逝后,曹操极为悼念,追赠其为议郎,并亲自祭奠致哀。当年那个必将身先士卒、报效汉室的奇女子,就此长眠地下,不再醒来。

然而她的传奇经历和冷嘲热讽的命运,却成就了千古绝唱。无数戏曲家、诗人通过这个题材,抒发了自己对乱世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忠贞不渝这一美德的颂扬。蔡文姬的一生,就像一首抑扬顿挫的悲歌,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尘埃落定,壮志难酬

当初那个家破人亡、不得已出嫁的才女,历尽人生风雨,几番命运跌宕后,终究在故国梦碎的那一刻,没能再现往日的风采。

也许她本可以安度余生,而不必选择归汉。但是她放弃了安逸,只为追求故土。这份赤子之心,这份朴素的忠义,又有几人能及呢?

结语

人生的路途,不过浮云一梦。她大抵从未想过,那一日匈奴伏兵四起、父亲遇难的噩耗,竟然彻底改变了她从此的命运。

最终,蔡文姬只在故国渡过了短短两年光景,便英年早逝。对她而言,或许这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她不必再承受新一轮的生离死别之苦。她此生的壮志与理想,终究难以酬报。然而那份赤诚之心,却值得后人铭记。

当我们追述这段历史,忆及蔡文姬的传奇一生,又有谁不为她的命运而感叹?人生跌宕起伏,她历经了这许多无常。今看那山默默,花总为花开花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