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良三甲散活血化淤作用实验研究

 仁哥文档 2024-02-28 发布于湖南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 年 10 期

改良三甲散活血化淤作用实验研究

刘涛 1 卞慧敏 1 张蕊 1 刘学凤 1 耿义红 2

( 1.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2.中国药科大学, )

改良三甲散是在温病学家吴又可、薛生白的“三甲散”基础上, 在药物组成方面加以优化, 制剂上进行改良而制成免煎颗粒剂。我们观察了其对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和微循环的影响, 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动物:

选用健康SD大鼠, 全雄, 体重170~200g;昆明种小白鼠, 雄性, 体重 (20±2) g;日本大耳白家兔, 体重2~2.5kg, 雌雄不拘, 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药物及试剂:改良三甲散颗粒剂, 每袋3.5g, 由天江制药厂生产, 批号为970111, 用蒸馏水配成5%、10%的混悬液, 避光冷藏备用;复方丹参片由合肥神鹿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为990405, 研碎后用蒸馏水配成2.7%的混悬液, 避光保存备用;腺嘌呤核苷二磷酸单纳盐 (ADP) ,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生产, 批号为990110。主要仪器:FA2004电子天平, 型号万分之一 (上海天平仪器厂) 。电脑血小板聚集仪 (北京中勤世帝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自动血液流变仪, 型号R80 (北京中勤世帝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LDZ5-2离心机 (北京医用离心机厂制造) 。XY-3型微循环显微镜 (江南光学仪器厂制造) 。微循环测量分析计算机软件 (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研制) 。给药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复方丹参组和改良三甲散大小剂量组, 每组12只, 各组动物均按3ml/200g体重灌胃, 正常对照组每日灌蒸馏水, 复方丹参对照组每日按1g/kg体重灌胃, 改良三甲散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分别按2g/kg体重、1g/kg体重灌胃, 每日1次, 连续7天。于实验的第7天末次给药后1h, 大鼠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 从颈动脉插管放血, 并以3.8%枸橼酸钠按1∶9抗凝, 然后分别测定各项指标。小白鼠按20ml/kg体重灌胃, 每日1次, 其中, 正常对照组每日灌胃温开水, 复方丹参组每日按0.38g/kg体重灌胃, 5%改良三甲散组每日按1g/kg体重灌胃, 10%改良三甲散组每日按2g/kg体重灌胃, 共计5日, 于末次用药后0.5h, 以20%的乌拉坦1.5g/kg腹腔注射麻醉动物, 然后进行小鼠耳廓微循环测试。

2 实验结果

改良三甲散对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改良三甲散大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 全血高切、中切粘度降低 ( P <0.05) , 低切粘度显著降低 ( P <0.01) , 而复方丹参组及改良三甲散小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 全血粘度无明显差异 (见表1) 。改良三甲散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改良三甲散小剂量组的血小板聚集率 (1min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 比正常组降低 ( P <0.05) , 大剂量组明显降低 ( P <0.01) 。复方丹参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见表2。改良三甲散对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的改良三甲散均能明显抑制ADP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 并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见表3。改良三甲散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5%和10%的改良三甲散、复方丹参用药组小鼠耳廓微动脉口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 ( P <0.05) , 说明改良三甲散两种治疗剂量均有扩张微动脉系统的作用, 其作用强度与复方丹参相当;5%和10%的改良三甲散、复方丹参用药组小鼠耳廓微静脉口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 其中10%改良三甲散和复方丹参组尤为明显 ( P <0.01) , 5%改良三甲散次之 ( P <0.05) , 说明改良三甲散对微静脉系统具有显著的扩张作用, 并以10%的改良三甲散的作用为著, 其作用强度与复方丹参相当, 5%改良三甲散的作用次之;10%改良三甲散用药组小鼠耳廓微循环的血流速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加快 ( P <0.05) , 而5%改良三甲散和复方丹参对小鼠耳廓微循环血流速度的影响不明显 ( P <0.05) , 提示10%的改良三甲散能够促进微循环的血液流速, 结果见表4。

3 讨 论

血液粘度是衡量血液流动性的一项综合指标, 在血液循环中又是血液阻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血液粘度增高, 可以使血流阻力增加, 血流减少, 氧气和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运送到机体各脏器组织, 正常的能量代谢将发生障碍, 各脏器组织则难以完成其生理功能。血液粘度的增高又会引起血流变慢, 血流变慢又将促使血栓的发生, 血小板聚集的增加, 也将促使血栓形成。

本实验结果表明, 改良三甲散能有效降低大鼠的血液粘度, 有助于改善微循环, 维持组织的正常代谢。血小板是一种多功能细胞, 具有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 并且具有较强的促凝活性, 在血栓形成与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活化反应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的关系。

近年研究发现, 老年人血小板聚集、释放功能明显增强, 血栓指标阳性率可高达30%以上, 表明在老年人体内存在着一个高凝状态和“隐性血栓”病变的倾向, 这可能是最终导致急性发作性脑血栓疾病在老年人群中高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1, 2] , 而血小板功能的改变是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中主要机理之一。因此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率, 抑制血小板活化将有助于预防血栓的形成, 改善血液的凝聚状态, 对老年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起重要作用。ADP是血小板聚积和释放的主要介质, 在炎症、血管内皮损伤等条件下, 会引起ADP的大量释放。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表明, 改良三甲散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良好的阻断作用, 且作用强度随剂量的增加 (在一定的范围内) 而增强, 所以本方抗血小板聚积可能是通过抑制ADP的释放这个环节而实现的。微循环研究方法是活血化淤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对明确血淤证诊断、辨证, 判断血淤证的程度, 探讨血淤证的及其活血化淤治法的作用原理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 活血化淤方药治疗某些疾病的疗效常与微循环障碍的改善有关。小白鼠耳廓血管呈平面分布, 耳廓的中部及末梢部位毛较少, 在显微镜下采用透照光或落射光, 均可观察到微小动、静脉及毛细血管中的血流状态, 微血管的形态及其微血管周围改变等。

以改良三甲散给小白鼠灌胃用药5天后, 对其微循环的微血管口径进行观察, 发现改良三甲散对微循环的微血管有明显的扩张作用, 不仅对微静脉系统作用显著, 而且对微动脉系统也有一定的作用, 扩张血管是多种活血化淤方药药理作用的共性, 通过扩张血管, 能够增加血流量, 改善局部的缺血状态, 对于血管性痴呆病等由于脑梗死、脑动脉硬化、脑缺血、脑血流量下降等所导致的疾病, 应用血管扩张剂, 以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脑血流状态, 预防脑梗死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在对血液流速的影响方面, 改良三甲散对微循环血流速度具有一定的加快作用, 微血流流速的加快, 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促使血细胞解聚、降低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表面电荷、促使毛细血管网开放增多, 从而增加组织微循环的血液灌流量, 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降低血浆乳酸含量, 促进淤血的消散, 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上述实验结果提示, 改良三甲散对微循环中的微血管收、舒功能和微血流的流速均有一定的影响, 因而呈现出较强的活血化淤功效。

参考文献[1]毛腾敏.衰老血淤模型观察[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1, 23 (2) ∶100.[2]戴稼禾.78例老年人体外血栓跟踪监测报告[J].实用老年医学, 1992, 6 (3) ∶1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