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澍芬福建乡试朱卷 乡试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元代在行省举行,但腹里则分别在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和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举行,共17处。考试分两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试两场,汉人、南人榜试三场。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乡试】 明清时期科举取士实行三级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规定,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为乡试的常科开考时间。考试地点在各省的省城(包括京城),因此也称乡试为“省试”。各省多在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考场,大门正中悬挂“贡院”二字大匾。如顺天府贡院在今北京建国门内北大街,大门前并有“开天文远”牌坊。因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若遇朝廷寿诞、登基等庆典活动,还会临时加科称做恩科。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中央委派并由当地的政府官员组成临时机构进行主持活动。初六日考官们入闱,先举行入帘上马宴,凡内外帘官都要赴宴。宴毕,内帘官进入后堂内帘之处所,监试官封门,内外帘官不相往来,内帘官除批阅试卷外不能与闻他事。乡试虽有应试人员的限制,但其来源仍较为广泛,原则上包括州府县学中经过科考名列第一、二等级的生员以及三等的前三名。但实际上凡经过科考,录科、录遗合格的考生均可以应试。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例定八月初九为第一场,试以《论语》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初场的3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200字以上,4道经义题则需要写300字以上。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300字以上,以后又有变通。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5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从考试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儒家经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核心内容。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初十、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举行的,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所以不需要预先发放通知,到时全国考生自动做好应试的准备。乡试通过者被称为举人,也称为乙榜出身,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 文/张崇琛 童试在明清仅是一种“入学”考试,正式的科举考试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京城及各省城举行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称为“大比”。又因乡试时间是在八月,故又称秋试、秋闱。 在乡试之前,需要先举行一种资格考试,即“科试”。科试由学政主持,考试成绩分为三等,凡考为一、二等者,即取得了乡试资格,其余考为三等者,以及在籍之监生、贡生等,再经学政考试,名为“录科”。录科录取者也可以参加乡试。此外,明清时期还于乡试之年的七月下旬集中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凡科试、录科未取者均可再考一次,称为“录遗”。录遗中的录取者也可以参加乡试。 乡试的考场称贡院,贡院四周墙上遍覆荆棘,故又称“棘围”。考生入围,搜检极严,只准带篮筐、食物、笔、砚等。衣、帽、鞋、袜皆应单层,衣服要拆缝,鞋要薄底,砚台不许过厚,笔管要镂空,甚至连所带的糕饼、馒头等也要切开检查。除此之外,还要对照相貌册核对其体貌特征。倘发现有怀挟片纸只字者,先于场前枷号一个月,然后问罪发落。搜检人员失职同罪。 考生答题之所称“号房”,号房多少视参考人数而定,多者可至九千余间(如顺天贡院),排成数十排,并以《千字文》之“天地玄黄”等字编列序号。每间号房约高六尺、深四尺、宽三尺。房内有两块木板,可上下移动。白天,一上一下,上为桌,下为座;夜晚,上板移至下方,并为卧榻。在整个考试期间,考生吃、住、答题都在此号房内。号房巷口有栅栏门,巷尾有厕所。考生全部入号后,柵栏门即关闭上锁。在考场四周还建有瞭望楼,有人在楼上执勤,可以随时察看考生的一切活动。 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员充任;协助主考的同考官,又称“房官”,则由省内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监考一般由巡抚充任。清代乡试共三场,八月初九考第一场,考经义;八月十二第二场,考论、判、诏、诰、表等;八月十五考第三场,考时务策等。每场都于头一日点名入场,后一日交卷出场。第一场最重要,因为通过对经书微旨的阐发,可以观见考生之心术。而命题则出自“四书”或“五经”。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山东乡试的首场试题“子贡曰譬之宫墙”“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便分别出自《论语》《大学》及《孟子》。试题均于各场考试前一日刻印完毕,并于考试当天的子时发给考生,每人一份。 答题时除对内容有要求外,在形式上也有许多规定,如避讳、抬头(凡涉及当朝名称及尊长时要提格或提行书写)等,且不许出现越幅、曳白及涂改太甚等现象。违者则要被贴出公布,并不准再参加后面的考试。如蒲松龄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应乡试时,卷子答得很好,但因“越幅”,亦被黜落。而所谓“越幅”,即考生在答卷时隔了一页,直接从下一页开始写了。难怪蒲松龄在事后所赋的《大圣乐》词中写道:“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绺魂飞出舍,痛痒全无。”一个小小的疏忽,便决定了考生一生的命运。 考生交卷后,他们的卷子也不能直接交阅卷官评阅,还要先经过弥封、誊录、对读等各项手续。弥封,即将试卷卷面折叠、弥封糊名;誊录,即将考生的“墨卷”由专门的誊录人员用朱笔照抄一遍(以防阅卷官识别字体),称为“朱卷”;对读则是核对朱卷与墨卷是否一致。所有参与这些程序的人员,都分别在试卷的规定位置盖上具有自己衔名的戳记,以示负责。最后,墨卷存外帘,朱卷则送内帘之房官校阅。 房官分头阅卷,并将自己选中的试卷加圈加批推荐给主考,称为“荐卷”。而去取权衡,全在主考。对未被推荐的试卷,主考也会遍加校阅,以防遗珠之憾。对于“落卷”,则分别由同考、主考加上简短的批语,以说明其未被录取的原因。 乡试录取的名额各省不一,一般为数十名,只有顺天(京城地区)乡试的录取者可达一百六十余名。除正榜外,也会有一定数额的“副榜”。放榜之前,还要从外帘调取墨卷,经再次与朱卷核对无误后,才拆开墨卷弥封,揭晓考生姓名,然后写榜。放榜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五至九月十五间,其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又称“桂榜”。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发榜后的第二天,例由巡抚举行宴会,宴请主考、学政、内外帘官及新科举人,席间歌《鹿鸣》诗,故宴会又称“鹿鸣宴”。宴前,还要先发给新举人衣帽等物。 考中举人,便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即使会试未能及第,也已具备做官的资格。如清代顺治时规定,举人会试三科不中者准予铨补知县,一科不中者许就教职。乾隆以后,又定“大挑”之制,即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者用为知县,二等者用为教职。大挑六年一次。 科举时代,秀才要考中举人是很不容易的。正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王子安》中所描写的,“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其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乞丐;点名时被官吏斥骂,似囚犯;入号舍后孔孔伸头,似秋末之冷蜂;出场时 精神恍惚,似出笼之病鸟;等待结果时行坐不安,似被絷的猿猴;落榜后神色猝变,似食了毒饵的苍蝇;此后又次次入闱,似年年孵蛋的鸠鸟。 出入考场几十年且又次次铩羽而归的蒲松龄,可谓将秀才应乡试的艰辛可怜之状描绘殆尽。 《陈澍芬福建乡试朱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