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结代心动悸非独用炙甘草汤(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唐仲伟)

 柴桂苓 2024-03-01 发布于山东

炙甘草汤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经方,历代名医验证于临床,颇见效益,喻嘉言《名医方论》曰:“按此汤仲景伤寒门治邪少虚多、脉结代心动悸之圣方也”,近人则广泛用于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症。然余以为用炙甘草汤亦须辨证,从其方义分析: 炙甘草甘温益气; 党参、大枣补益心气; 阿胶、生地、麦冬、麻仁养心阴补心血,充养血脉; 桂枝、生姜、酒辛温走散,通心阳以利心脉; 全方药味有九,其中补益心气之品有三(炙甘草、党参、大枣),养心阴补心血之品亦三(生地、麦冬、阿胶),其主药炙甘草和生地用量较大,均为12~15克左右,综观本方,较适用于气阴不足之脉结代心动悸症,而对其它类型并非适宜,故对脉结代心动悸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临证见恶寒发热、心悸咳嗽、舌红苔薄黄、脉结代,属热毒侵心者,治以清热解毒,佐以养心法,予银翘散加养心之品。曾治一少妇,外感热病后,脉结代,心动悸,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合并频发性室性早搏,刻下心悸、胸闷,头晕,口渴欲饮,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结代,辨证属热毒袭表侵心,治以上法: 银花、连翘各15克, 板蓝根、贯众各30克, 豆豉、牛蒡子、荆芥、竹叶各9克, 薄荷4.5克(后下), 桔梗、生草各4.5克, 鲜芦根30克,另予麦冬注射液静滴,每日30毫升; 口服苦参片,每天3次,每次1片。三日后,热平,胸闷心悸得减,苔微黄,脉偶结代。热毒渐去但未尽,仍宗原方化裁,上方去贯众、豆豉、荆芥、牛蒡子、薄荷,加丹参15克, 珍珠母30克(先煎),服7剂后,胸闷除,心悸亦瘥,脉平。逾二周复查心电图已属正常,三周后痊愈出院。


心悸脉结代如兼见素体肥胖、胸闷、眩晕纳差、苔白腻,属痰湿内阻、心阳不通者,治宜化痰湿通心阳,予瓜蒌薤白合二陈汤加味。临证曾见一患者,痰湿之体,胸闷憋气半年,近两旬加重,头晕且胀,苔白腻脉濡结代。西医诊断为冠心、心律不齐(结性早搏),即以上法治之: 全瓜蒌、薤白头各15克, 桂枝、半夏各9克, 茯苓15克, 陈皮、炙甘草各6克, 丹参30克,另予口服心福甙,1片/3次。服药一周后,胸闷憋气得减,偶有头晕心悸,夜眠欠佳,苔薄白,脉仍结代。痰湿渐化,心阳有舒展之势,上法既效,原方迭进,适加镇心安神之品,原方加灵磁石30克(先煎), 夜交藤30克,另服珍合灵片,2片/3次。服药一周,上症改善,余症均瘥,心电图示偶发结性早搏, 唯偶感心悸胸闷,苔脉同前。续服上方7剂,去珍合灵片,改服福寿草片,1片/2次,住院治疗一个月后,心电图示正常而出院。

如临证见病程稍长,心悸,心前区刺痛、苔薄舌暗边瘀、脉涩结代,属气滞血瘀者,治宜理气活血,佐以宁心之法,予血府逐瘀汤。余随师诊治一老妇,胸闷心悸二十载,近二年心前区时有刺痛,颈部青筋显露,舌暗边瘀,脉细涩结代。证属气机失畅、心血瘀阻,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偶发房性早搏,治拟理气活血止痛、佐以宁心。予血府逐瘀汤加味: 桃仁、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各9克, 红花、枳壳、桔梗、甘草各4.5克, 蒲黄、五灵脂(包)各6克, 延胡索9克, 丹参、珍珠母(先煎)各30克; 另服福寿草片,每日2次,每次1片。服上方二周后,胸闷心悸改善,心前刺痛消失,随症加减,续服一月余,心电图未见房性早搏而出院。

如心病日久,突感心悸胸闷,症见面㿠气急,四肢不温,或见汗出淋漓,肌肤湿冷属心阳虚脱者,治以温阳益气固脱法,急则治标,予参附龙牡汤。救治一少年,外感热病后胸闷心悸半年,时有气急,刻诊面㿠气促,心悸汗出,四肢不温,肌肤湿冷,舌胖,脉微细结代。证属心阳虚脱,西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全心扩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治以回阳救逆法,急投参附龙牡汤: 生晒参9克(另炖), 熟附子15克, 龙骨、牡蛎各30克。二小时后汗止,四肢逐渐回温,面色好转,继服1剂参附汤,气急胸闷心悸均改善。

综观上述,可见脉结代心动悸非独用炙甘草汤,中医治病贵在辨证,同病可异治,异病可同治,不宜用一方治一病,须驾驭病机,应变敏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