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住 的心境

 格武致知 2024-03-02 发布于重庆

 

在《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品中佛陀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段内容翻译过来大意是,诸大菩萨,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住在物质现象上,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一旦住在物质现象上,那是凡夫的虚妄心,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味道、细滑、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应当无所住,无上正等正觉心自然现象。
其中,最后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被视作整部《金刚经》的总纲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六祖坛经》中,六祖慧能在回顾自己悟道的辛路历程中,有一段话记载是这么说的,【大师即会祖意,是夜三更入室,五祖以袈裟围之,不令人见,征诘其初悟因缘,再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大师即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也即是说,六祖正是因为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而即刻顿悟了。可见,这句话的份量之重,义趣之深,是其他语言文字都难以与之相其并论的。
无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如同无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么事都不想,如同无想天人而已,如果心念寂然不动,不像木石那样无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都还是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虚妄境界上。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
譬如,照镜子,笑脸来时照显笑脸,恶脸来时照显恶脸,镜子不留笑脸也不排拒恶脸。无物所照时,自然不留一物,杂乱现象对镜时,也自然不排拒杂乱相,镜子如如不动,不因为杂乱现象而使镜子失去本来的清净。
更重要的是,镜子从来没有不照物,无物所照时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因此,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心不住虚幻境,住相是虚妄相,不住相时,虚幻相本来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两样。
诗仙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是无住的心境;诗佛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无所住的心境;东坡先生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是的一种无住的心境;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更是无所住的心境。
佛祖在《金刚经》中还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或可以理解为,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人在每一个时刻的心境都像流水一样,是无住的,也是不可得的。反之亦然,因为每一时刻的心境都是不可得的,所以,我们应该生气无住之心。否则,便是妄心妄念,便是力所不能及时的强求。
求而不得是苦,求而得之,内心又会生起更大的妄念来,终究难得自在。故懂恩者福,知足者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