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 小麦全球贸易视角下的世界史

 老玉米棒 2024-03-03 发布于广东

小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主食作物之一,与人类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佐治亚大学历史教授斯科特·雷诺兹·尼尔森的笔下,小麦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用以解开帝国之间霸权争端问题的钥匙,通过探寻粮食的贸易路线,帝国之间的力量均衡通过控制这些路线而改变。

《小麦战争:谷物如何重塑世界霸权》(以下简称为《小麦战争》)从乌克兰传说中的“黑色之路”谈起,讲述了俄罗斯与美国之间关于小麦贸易的竞争。俄国凭借乌克兰境内的敖德萨港口成为19世纪初欧洲最大的小麦供应商。美国内战后,美国小麦强势崛起,为欧洲带来大量的廉价粮食,撼动了俄国小麦出口的地位,推动了新帝国的崛起,这一变化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尼尔森此书意在解释美俄在国际市场相互羁绊的形式,及其出现的灾难性后果。

《小麦战争:谷物如何重塑世界霸权》

,【美】斯科特·雷诺兹·尼尔森 著,

黄芳萍 译,

中译出版社出版

“粮食书系”聚焦粮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以粮食及其带来的变化作为主题的作品不在少数,在尼尔森之前,已有不少作者进行书写。丹·摩根在1971年按时间顺序,对于19世纪中后期处理大宗粮食贸易的五个家族进行调查,书写了私人粮食贸易的结构、动机、手法、运作权力范围及政府在粮食市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詹姆斯·斯科特2019年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如何影响了早期国家的巩固与解体。斯科特提出,正是农业使农民陷入了以粮食为中心的生活,易于量化(进行税收)的作物提供了早期国家形成的基础。凯瑟琳·扎宾斯基于2020年追溯了人类与小麦从狩猎采集时代至今的关系。她从生物学的角度,书写了小麦的耕种和品种改良方法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生活景观的改变。同时,扎宾斯基谈到,小麦成为了社会冲突的重要武器——政府通过赠送小麦加强联盟;军队烧毁商店饿死反对者;社会以强迫劳动来种植作物。

不同于先前聚焦在国内社会和政治等领域的研究,《小麦战争》以跨国史的视角,通过小麦串联起世界重大事件及影响,表现了更多国际视野,与哈佛大学教授斯文·贝克特的《棉花帝国》颇有神似。当人们从小麦的角度看待美国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事件的发展,会有耳目一新的解读。

小麦串起世界:敖德萨、美国内战、十月革命

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入口,诞生了第一个掌控贸易中心资源的城市——它最初的名字是拜占庭,后来变成君士坦丁堡,现在叫做伊斯坦布尔。当最初的贸易线路正常运转时,拜占庭掌控着东西方之间的海上贸易。商贸的繁荣造就了最初的金融机构,在君士坦丁堡时代,现代银行的前身出现了。古老的公共粮仓储存着人民的粮食,其收据能用于买卖抵押,可看作货币的早期形式。

然而,君士坦丁堡的繁荣被一种细小的微生物终结了——鼠疫杆菌。两次鼠疫分别在公元541年和公元1347年沿“黑色之路”传播,造成了贸易路线的混乱甚至中断。在两次鼠疫之间,由于贸易路线的中断,小国不得不集中力量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推动了欧亚大陆上封建庄园、封地的出现,也成为后世帝国合并与统治的基础。君士坦丁堡的衰落造就了敖德萨的诞生和俄国的兴起。

鼠疫爆发后,原有的粮食贸易路线纷纷沦陷,寻找新的路线成为人类的共同诉求。18世纪,出于扩张目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了重农主义政策,通过出口原粮换取财富,改变了帝国与粮食的关系。凯瑟琳围绕着粮食进行国家建设。她推广了便于粮食控制的农奴制,并用纸券进行粮食贸易,将敖德萨建设成一个以粮食运输为主的港口。敖德萨地位的巩固也离不开另一种细小的微生物——水霉菌。这种水霉菌是马铃薯晚疫病菌,侵袭了欧洲当时的主粮作物马铃薯,迫使吃不惯玉米的欧洲重新回到对小麦的依赖中。经历水霉菌的“洗礼”,俄欧之间的粮食贸易通道再次开辟,敖德萨作为欧洲小麦之城的地位愈加稳固。

在尼尔森的笔下,小麦带来了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冲击了农奴制和奴隶制。俄罗斯通过解放农奴来保证帝国银行的生存,支付战争赔款。

在美国,粮食贸易的附属产业如运输业使“铁路大王”群体兴起,他们试图通过铁路沿线进行放贷获益。铁路出让政策引来大量种植小麦的外国移民,新的贸易也沿着铁路展开。但南部稳定的奴隶制体系无法实现贸易的持续扩张,经济问题成为奴隶制矛盾的一大因素。美国内战爆发后,联邦军的大量粮食需求,使粮食期货市场上出现了新的交易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拆分大宗交易,减轻了交易的执行难度和垄断程度。内战结束后,美国拥有了大量廉价粮食,开始对外出口,逐渐超过了俄国。硝化甘油炸出了深水港口,改变了城市性质,成品粮价格高昂的“最后一英里”使人口流向港口城市,带动了港口城市粮食制造业的发展。

同时,粮食的加工剩余品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畜牧饲养结构。最重要的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大量深水港口,以及更为发达的电报使得小麦交易由高利率投机变为可操作、低利率的行业,也更容易被大商人所掌控。四大粮商出现,依靠其严密的情报网来进行薄利多销的粮食买卖。流入欧洲的廉价粮食带来了新帝国的崛起和旧帝国的消亡,围绕着粮食贸易产生的征税成为帝国的收入支撑。这和过去帝国的“寄生”思路是一致的,只是帝国的吸食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方的局势变动、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中的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皆是对粮食的掌握。

谁掌控了粮食,谁就握有权力

贯穿全书的“粮食即权力”背后,是粮食贸易无可替代的塑造性力量。帝国沿粮食贸易路线诞生,并寄生于此。当帝国的统治者意识到粮食的重要性时,粮食需求主导了帝国的制度设计和城市建构,成为帝国对外扩张计划的重要手段和目的。随着粮食品种的改良,粮食产量的增长,以及粮食贸易的发展,资本运行其中,金融工具随之产生。汇票、期货、信贷,现代的金融市场在粮食贸易需求的推动下成型。人类跟随生物本能狩猎、种植以获得粮食,为了稳定的温饱而定居。粮食是人类满足生存需求的首要目标,也是在生存需求满足后,造成私有化和阶级分化的重要因素。尼尔森的观点则看得更远——直至今日,任何势力若想要在任意斗争中取胜,就必须掌控最根本的生存需求,也正所谓,谁掌控了粮食,谁就握有权力。

《小麦战争》一书探讨了古代、近代、现代多个时间段帝国的运行模式,论证了“帝国是贸易路线的寄生虫”的观点,更以长时段历史探讨了粮食推动世界塑造的本质力量。将小麦作为商品,尼尔森无疑重申了小麦贸易在人类历史中、尤其是重塑18世纪后的世界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张馨予

文:张馨予图:编辑:周怡倩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