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乳糖不耐受能逆转吗?关于乳糖不耐受,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

 木森moose 2024-03-03 发布于湖北

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

但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而下面,是关于乳糖不耐受,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

1.乳糖不耐受的发生,和乳糖酶的减少有关。

乳糖不耐受的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肠道中乳糖酶的活性减少或丧失。

乳糖酶的减少,有时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分泌的乳糖酶会自然下降。

在一项中国儿童中的研究中发现,在3-5岁的年龄组中,乳糖酶缺乏的比例为38.5%(乳糖不耐受的比例为12.2%),而在11-13岁的年龄组中,这一比例达到了87%(乳糖不耐受的比例为30.5%)。(PMID:11776151)

另一些时候,乳糖酶的减少则是继发性的,其和肠道损伤相关。

在乳糜泻、肠易激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中,乳糖酶的减少以及乳糖不耐受的情况都更为常见。

而急性的肠道感染,也会造成暂时性的乳糖不耐受。

这也是为什么在急性肠炎期间,不推荐喝牛奶的原因。

2.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不仅可能有腹泻,还可能包括便秘。

乳糖不耐受的经典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和肠鸣。

然而,大约有30%乳糖不耐受的儿童患者,存在有便秘的症状。

这是因为,未被分解的乳糖,在特定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能会被分解产生甲烷。

而甲烷会减缓肠道传输时间,进而造成便秘的情况。

3.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机制不同,但症状存在交叉。

乳糖不耐受,主要是身体无法有效地消化饮食中的乳糖,这一过程较少涉及免疫系统的活动。

而牛奶蛋白过敏,则是免疫系统针对牛奶蛋白的反应所引起的,属于食物过敏的一种。

两者都可能会引起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的消化系统症状;但不同的是,牛奶蛋白过敏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哮喘和急性全身性过敏等肠外反应。

乳糖不耐受的人,通常可以安全食用无乳糖的乳制品。然而,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人,则可能需要回避所有含乳制品的食物。

4.乳糖不耐受人群,更容易出现骨骼问题。

乳制品是钙质的重要饮食来源。

然而,乳糖不耐受人群,可能会因为回避乳制品,而没能通过其他方式从饮食中获得足量的钙。

研究发现,乳糖不耐受和骨密度的降低有显著关联,特别是伴随着乳制品摄入量的减少或避免时。

因此,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需要更加注意饮食中钙质的摄入。

无乳糖的乳制品(比如舒化奶、发酵20小时以上的酸奶和陈年奶酪)、杏仁(奶)、芝麻(奶)、豆腐、带骨沙丁鱼、绿叶甘蓝都是优质的钙质来源。

维持健康的骨骼,每日需要保证至少800-1000mg的钙摄入。

5.乳糖不耐受和基因有关,但基因并不决定一切。

影响成年人乳糖酶表达的,主要是2号染色体上的LCT基因。

这一基因的表达受到其上游的MCM6调控区的影响。

MCM6中,位点RS4988235,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AG或GG)更容易出现成人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相反的,拥有AA基因型的个体,通常能够在成年后继续消化乳糖。

另一个MCM6的位点RS182549,携带C等位基因也与乳糖酶的活性降低相关。

也就是说,这一位点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能长期维持乳糖酶的活性,CC或CT基因型的个体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现象。

不过,基因只决定了人体自身的乳糖酶表达倾向。

除了人体自身分泌的乳糖酶,肠道菌群也影响着饮食中乳糖的分解。

6.调节菌群,能缓解乳糖不耐受。

我们知道,婴儿的肠道中,会含有较高比例的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属的细菌,在乳糖的分解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肠道中高比例的双歧杆菌和更好的乳糖耐受相关。

研究发现,特定的益生菌和益生元,能够增加肠道中包括双歧杆菌在内的乳糖分解菌,从而减少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在益生菌中,不同的菌株,包括乳双歧杆菌DN173010、长双歧杆菌BB536、短双歧杆菌Yakult、嗜酸乳杆菌DDS1、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干酪乳杆菌Shirota,都对改善乳糖不耐受表现出了积极改善效果。

而在益生元中,低聚半乳糖表现出了较好的作用。

一项纳入377名乳糖不耐受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对低聚半乳糖的作用进行了验证。(PMID:32290344)

在研究中,低剂量组前10天每日使用次5g的高纯度低聚半乳糖,后20天每日使用次7.5g的剂量。而在高剂量组中,前10天每日两次7.5g,后20天每日次10g。

对照组则使用外观相同的安慰剂。

研究结果显示,在30天的干预后,低聚半乳糖干预组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并且肠道中双歧杆菌属的细菌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加。

7.重复摄入乳糖,能增加菌群对乳糖的适应性。

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乳糖不耐受的人,慢慢增加牛奶的摄入,最终能够重新获得对乳糖的耐受。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在亚洲健康人中的研究发现,在为期3个月的时间里,慢慢增加乳糖的摄入,能够增加肠道中的双歧杆菌的含量,并显著增加粪便中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PMID:38159728)

与此同时,他们的乳糖氢呼气试验中的氢气值,也得到了显著的降低,说明乳糖不耐受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不过,对于肠道较为敏感的人来说,在实施这一方法时,可能需要更为谨慎。

比如,可以从非常少的量开始增加,例如将几滴牛奶混入到饮用水中,然后缓慢加量。

木森说

乳糖不耐受,影响着非常广泛的人群。

特别是在东亚人群中,因为相关的乳糖酶基因缺陷,成年人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但是,乳糖不耐受,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

肠道菌群,以及肠道本身的健康状况,都会影响到乳糖的耐受性。

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从微量开始,缓慢增加乳糖的摄入,最终可能实现耐受。

而特定益生菌和益生元(特别是低聚半乳糖),也能够通过调节菌群,增加身体对乳糖的耐受性。

所以,乳糖不耐受是可调节可改善的,而并非无法改变的“不耐受体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