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高昌和回鹘汗国的古DNA数据公布,6个O为汉人、4个J为大夏人

 万物史话 2024-03-03 发布于北京

文/万物君
1月30日,厦门大学王传超团队联合兰州大学,公开了唐代高昌古城和高昌回鹘时期的DNA数据,共计44个个体。同时还上传了来自伊犁的4个战国时代以前古人个体。

1

4个伊利古人个体,年代为距今4400-2300年前,只有两个个体有父系单倍群数据,分别为:BT 和 T-Y171528。
BT 诞生于8.6万年前,显然,这个个体没能测出更近的单倍群数据。
单倍群 T 可能诞生于安纳托利亚到波斯湾一带,后来广泛迁徙到印度、非洲、中亚等地。目前大多分布于偏远地区。单倍群 T 最高频率出现在非洲之角吉布提和索马里的迪尔族人,可占到当地男性的80%-100%。高加索亚美尼亚沙逊省的一些地区,最高可达20%。
单倍群 T-Y171528 形成于3400年前,出现在新疆伊犁地区,是非常稀有的事情。他们应该来自西亚。

单倍群 T 分布情况

2

44个唐代高昌古城和高昌回鹘时期的DNA个体中,只有21个个体有父系单倍群数据,整理如下:
A-P108,1个
F,2个
K,1个
O2a,4个
O1a,2个
D1a1a,1个
R1a,5个
R1b,1个
J2a,3个
J1a,1个

高昌古城

解读如下:
一、A-P108诞生于 12 万年前,F诞生于 5 万年,K诞生于 4.5 万年前,他们都应该没有测到具体的下游单倍群数据。
二、O2a 和 O1a 应是来自中原的唐代驻军。其实,从汉朝起,就有很多汉人生活在高昌。西汉元帝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南北朝时,以汉人为主,建立高昌国(460年-640年),历经阚氏高昌(460年-488年)、张氏高昌(488年-496年)、马氏高昌(497年-501年)及麴氏高昌(502年-640年)四个时期。之后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再之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当唐朝人征服高昌后,自然会派中原军队前往驻扎。

三、D1a1a那个个体,没有更下游的数据,推测是D1a1a2-F729,为藏羌父系单倍群。准此,则这个个体应该来自统治高昌一百多年的麴氏高昌家族。这一家族来自凉州西平(青海西宁)麴氏,或是羌人。
四、R1a有五个,是占比最多的单倍群。4000多年前,他们应该是辛塔什塔文化人群;后来是鹿石文化(DSKC)人群;3000年前,他们应该是乌尤克文化人群(主体人群为辛塔什塔文化人群的后裔);匈奴时代,他们是匈奴上层,以及月氏人、乌孙人。

五、R1b只有1个,这很正常。5300年前,他们兴起于黑海北岸,为颜那亚人群;5000年前,他们东迁进入蒙古高原(可能受到其北方R1a的挤压才西迁的),为阿凡纳谢沃文化人群;后来他们是吐火罗人。4000多年前,他们曾与R1a一起创建辛塔什塔文化,但属于少数派。总体而言,虽然R1b更早到达东方,但他们的实力不如R1a。在中国如此,在印度也是如此:印度人的R单倍群主要是R1a,也是辛塔什塔文化人群的后裔。
六、有3个J2a,他们对应的文明体是巴克特里亚-玛尔吉亚那(我国古代称之为大夏-大宛)文明(BMAC),也被称为奥克苏斯文明,在公元前2300至前1700年间繁荣,后来被辛塔什塔文化人群征服,再后来被月氏人征服。铁器时代,部分人迁往蒙古高原,成为乌尤克文化人群的组成部分。

巴克特里亚-玛尔吉亚那的哥诺尔古城
七、有1个J1a,具体来说,属于J1a1a下游支系。这是一个与主体阿拉伯人(J1a1b-L136)并列的单倍群,主要分布在欧洲、中亚、西亚等地。这个J1a可能是与J2a一起到达中亚的,进而来到新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J1是绵羊、山羊的驯化者,时间大约是10000年前。

3

关于常染色体,论文作者称,青铜时代晚期,哈密古人首次出现黄河流域祖先基因成分,然后这一成分不断增加。
青铜时代晚期,大约在3500-3000年前,能够迁往哈密的黄河流域古人,应该是羌人,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人群或齐家文化人群的后裔。那个时代,只有这两支文化的人群,先后到达过河西走廊西部。
在铁器时代和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祖先基因成分越来越频繁。作者举例称,有两个墓的主人,其父系单倍群为O2,常染色体100%是黄河流域祖先基因成分,具体来说,接近河南-山东的汉族人,他们应该是来自中原的唐代驻军。
也有古墓的主人,其父系单倍群为O1或O2,但其常染色体有30-50%的西欧亚成分,很明显,他们是唐代驻军与当地土著融合的第N代移民。

4

文章称,有的古墓主人,生活于高昌回鹘时期。
高昌回鹘(因其都城为高昌城)是存在于公元866年到13世纪初的我国新疆地方政权,又称西州回鹘(因其国境的主体原为唐朝的西州)、和州回鹘(因其都城在回鹘语中称“喀拉和卓”)。
高昌回鹘源自回鹘,回鹘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铁勒又被称为狄历、敕勒、丁零、高车。
回鹘,《魏书》称“袁纥”,《隋书》称“韦纥”,唐代称“回纥”。788年(贞元四年)冬十月,回纥合骨咄禄可汗上表文给唐朝,请改回纥为回鹘。“义取迴旋轻捷如鹘也”。
回鹘作为丁零的一支,其主体单倍群是N1北和Q1a。但是上述古墓墓主的单倍群没有他们,看来这些墓主不是高昌回鹘部落的主体人群。
作为高昌地区的后来者,高昌回鹘人群自然是少数人,所以,上述墓主没有他们,是很正常的事情。

今日维吾尔的单倍群分布情况

5

做个小结:
一、今日维吾尔的第一单倍群是R1a,他们主要是辛塔什塔人群的后裔。R1b则是5300年前的颜那亚人的后裔,曾是吐火罗人。
二、第二单倍群是J,应是汉代大夏-大宛人的后裔。
三、第三单倍群为O,应是羌人和中原汉人的后裔。
四、第四单倍群为C,主要是C2北,应是鲜卑、蒙古人的后裔。
五、第五单倍群为Q,应是丁零人(回鹘)的后裔。
六、第六单倍群为N,应是丁零人(回鹘)的后裔。
七、虽然很多人说,维吾尔是回鹘人的后裔,但在基因上,回鹘基因不占主体。不过,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说,可以认为,维吾尔是回鹘人的后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