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部放射学】肾嗜酸细胞腺瘤的MRI征象

 我是我的好t13d 2024-03-04 发布于河北

文章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8,52(4) : 286-290

作者:勾振恒 王海屹 闫非 郭爱桃 马鑫 马露 钟燕 陈鑫 叶慧义

摘要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MRI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7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RO,且术前进行肾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26例患者的资料,根据病灶直径将RO分为直径≥3 cm组(16例,共16个病灶)和直径<3 cm组(10例,共11个病灶)。观察每个病灶的特征,包括部位、假包膜、脂质等11项指标。比较两组间肿瘤影像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27个RO病灶,12个位于左肾,15个位于右肾,25个(92.6%,25/27)表现为外生形态,10个(37.0%,10/27)出现外生锥形交界面,25个(92.6%,25/27)出现假包膜,4个(14.8%,4/27)出现脂质,2个(7.4%,2/27)出现囊变坏死,1个(3.7%,1/27)出现出血,13个(48.1%,13/27)出现纤维瘢痕,19个(70.4%,19/27)表现为皮质期中度以上强化,9个(33.3%,9/27)出现辐轮状强化,2个(7.4%,2/27)出现节段性强化反转。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外生性锥形交界面、纤维瘢痕、皮质期中度以上强化、辐轮状强化在直径≥3 cm组和<3 cm组RO病灶中比较优势比分别为0.054、9.898、8.400、1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纤维瘢痕、辐轮状强化剔出模型,选入回归模型的变量为外生性锥形交界面、皮质期中度以上强化,在直径≥3 cm组和<3 cm组RO病灶中出现率有差别,优势比分别为0.033、15.381。

结论

MRI上RO主要表现是双肾均可发生,多外生形态,具有假包膜,较少出现脂质、囊变坏死及出血及节段性强化反转;较小的病灶(直径<3 cm)容易出现外生性锥形交界面,较大的病灶(直径≥3 cm)可以有纤维瘢痕、辐轮状强化、皮质期中度及明显强化的特点。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肿瘤,占所有肾脏实性肿瘤的3%~10%[1]。RO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容易误诊为肾癌而行根治性肾切除手术。笔者旨在探讨RO的MRI表现,为临床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7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1)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O;(2)有术前完整肾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资料。排除标准:图像质量不佳,不能用于分析。26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病灶最大横径将RO患者分为两组,直径≥3 cm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2~74岁,平均(55±15)岁;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共16个病灶,平均直径为(50±42)mm。直径<3 cm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9~68岁,平均(50±12)岁,9例患者为单发,1例患者有2个病灶,共11个病灶,平均直径为(21±6)mm。26例RO患者中,男性平均年龄(58±14)岁,女性平均年龄(49±13)岁。24例RO无明显腹部肿块、腰痛、下腹痛、尿频、血尿等症状,在体检时偶然发现;2例有腰痛症状。14例行部分肾切除术,1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个病灶术前诊断正确RO,17个病灶诊断为肾癌,5个病灶诊断为肾癌或RO。

二、MRI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 Signal Excite MR扫描仪(3.0 T MR扫描仪18例、1.5 T MR扫描仪8例),Torso相控阵线圈。扫描序列和参数:(1)呼吸触发脂肪抑制FSE序列T2WI:TR 3 000.0~6 000.0 ms,TE 110.0~115.0 ms,回波链长度(ETL)8~16,矩阵320×224,层厚5~6 mm,层间距1 mm,FOV 36 cm×36 cm~40 cm×40 cm。(2)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化学位移成像:TR 220.0~260.0 ms,TE 4.5~5.8 ms(同相位)、2.2~2.5 ms(反相位),矩阵256×192,层厚、层间距及FOV同T2WI。(3)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采用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腹部容积多期动态增强成像序列,首先行脂肪抑制T1WI预扫描,TR 4.6 ms,TE 2.2 ms,40~44层,其中1.5 T扫描仪每次扫描屏气16~18 s,3.0 T扫描仪每次扫描屏气9~11 s。对比剂采用Gd-DTPA,采用高压注射器以1.5 ml/s的流率注射,剂量0.1 mmol/kg。注射对比剂后18~20 s行皮质期扫描,髓质期重复扫描3~4次,每次扫描间隔5~10 s,延迟5 min行延迟扫描。

三、图像分析

所获得的图像先由2名分别具有10年和11年MRI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用来评价2名医师间评价的一致性,然后二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作为最终结果进行后续分析。分析每个病灶的图像特征,重点观察的内容包括:(1)假包膜:T2WI病变周边环形低信号;(2)脂质:反相位图像病变信号局部或弥漫降低;(3)出血: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T1WI高信号仍存在;(4)囊变或坏死: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区域;(5)病灶形态:病灶在肾脏轮廓之内或之外生长;(6)外生性锥形交界面:外生性生长病灶呈锥形交界面;(7)纤维瘢痕:T2WI条状高信号或低信号,增强扫描早期或延迟强化;(8)皮质期强化:病灶皮质期强化略高于预扫描,明显低于肾皮质为轻度强化,接近于肾皮质为明显强化,介于二者之间为中度强化;(9)辐轮状强化:皮质期病灶辐轮状分布;(10)节段性强化反转:皮质期肿瘤明显强化的部分在排泄期信号减低,皮质期强化不明显的部分在排泄期信号明显增高;(11)部位:左、右侧。

四、统计方法

应用SAS 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pa检验评价2名医师间评价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为0~0.39为一致性差,0.40~0.75为一致性中等,0.76~1.00为一致性较好。对比直径≥3 cm和<3 cm组间肿瘤的影像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变量编码见表1。选入变量的检验水准为0.050,剔除变量的检验水准为0.051。

图片

结果

一、2名医师评价的一致性

2名影像医师对肿瘤部位、囊变坏死、脂质、皮质期强化、假包膜、外生锥形交界面、病灶形态、纤维瘢痕、节段性强化反转、辐轮状强化进行评价,Kappa值分别为1.000 0、0.780 5、0.867 0、0.914 3、0.780 5、0.918 9、0.780 5、0.850 8、0.780 5、0.834 4,一致性较好;对出血评价的Kappa值为0.649 4,一致性中等。

二、MRI特征

RO病灶在MRI直径≥3 cm和<3 cm组间信号特征见表2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

图片

图片

图1,2  女,60岁,肾嗜酸细胞腺瘤(RO)病灶直径<3 cm。冠状面T2WI(图1)示病灶呈外生性锥形交界面(↑)。轴面T2WI(图2)示病灶呈外生性锥形交界面(↑)

图3,4 男,54岁,RO病灶直径≥3 cm。冠状面T2WI(图3)及轴面T2WI(图4)示病灶呈椭圆形(↑)

图5,6 女,42岁,RO病灶直径<3 cm。轴面T2WI(图5)示病灶未见明确纤维瘢痕(↑)。MRI增强扫描皮质期(图6)示病灶轻度强化及未见明确辐轮状强化(↑)

图7,8 男,63岁,RO病灶直径≥3 cm。轴面T2WI(图7)示病灶纤维瘢痕呈高信号(↑)。MRI增强扫描皮质期(图8)示病灶中度以上强化(↑)

图9,10 女,35岁,RO病灶直径≥3 cm。轴面T2WI(图9)示病灶呈外生性生长(↑)。MRI增强扫描皮质期(图10)示病灶辐轮状强化(↑)

三、单因素分析结果

外生性锥形交界面、纤维瘢痕及皮质期中度以上强化、辐轮状强化在直径≥3 cm组和<3 cm组RO病灶中比较均有统计学相关性(表3)。

图片

四、多因素分析结果

纤维瘢痕、辐轮状强化剔出模型,选入回归模型的变量为外生性锥形交界面、皮质期中度以上强化,在直径≥3 cm和<3 cm RO病灶中比较均有统计学相关性(表4)。

图片

讨论

一、RO的临床特点

有学者报道,RO的发病年龄多为60岁左右,男性较女性多见[2]。本研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年龄分别为(58±14)、(49±13)岁,男女发病比例相当,与文献报道略有差异。本研究中,25例(96.2%,25/26)为单发,1例(3.8%,1/26)为多发,与其他学者的结果一致[2]。RO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在体检时发现,瘤体较大或内生性累及肾盂时可出现腰痛、腹部包块或血尿[3]

二、MRI征象分析

1.肿瘤生长方式:

外生性生长肾肿瘤出现锥形交界面可诊断为良性肿瘤[4]。本研究中,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生性锥形交界面在区分直径≥3 cm和<3 cm RO病灶中比较均有统计学相关性,直径<3 cm的RO更容易出现外生性锥形交界面。

2.肿瘤大小、假包膜:

本研究中,直径≥3 cm组16个,平均直径为(50±42)mm;<3 cm组11个,平均直径为(21±6)mm。假包膜是当肿瘤压迫周围正常肾脏组织时,以纤维组织及部分受压的肾实质所形成的[5]。本研究中,25个(92.6%,25/27)RO病灶显示完整的假包膜。由于假包膜是肾癌的常见征象,因此通过假包膜不能鉴别肾癌及RO,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 cm的病灶假包膜少见[6],可有助于两者鉴别。有学者认为,当假包膜光滑、完整、连续,增强后显示清晰时,要考虑到RO的可能[7]

3.纤维瘢痕:

瘢痕信号与其成分密切相关。T1低信号、T2高信号代表新形成瘢痕含有较多水分或发生黏液样变,T1低信号、T2低信号代表纤维化、硬化或钙化的瘢痕[8]。Eiss等[9]认为瘢痕是肿瘤生长缓慢并长期缺血所致,肿瘤越大,瘢痕出现的概率越高。本研究中,≥3 cm的RO病灶11个(68.8%,11/16)出现纤维瘢痕,<3 cm的RO病灶2个(18.2%,2/11)出现纤维瘢痕。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直径≥3 cm的RO更容易出现纤维瘢痕。

4.脂肪抑制T2WI及DWI信号:

RO在脂肪抑制T2WI序列上信号不均匀,以等及稍高信号为主,直径≥3 cm和<3 cm RO病灶间无统计学相关性。部分非透明细胞癌或少血供肾癌在T2WI序列上呈低信号,有助于鉴别。RO在DWI序列上信号均匀或不均匀,瘢痕在DWI上表现为低信号,中心性瘢痕呈放射状低信号。直径≥3 cm的RO更容易出现中心性瘢痕表现为放射状低信号,这也可能成为与肾癌的鉴别点之一。

5.出血、囊变、坏死及脂质:

RO病灶密度或信号均匀,出血、囊变、坏死相对比较少见[10,11],肾脏透明细胞癌往往含有脂质、容易囊变及坏死,因此有助于鉴别。本研究中,直径<3 cm病灶均未发现出血、囊变及坏死,而≥3 cm病灶虽然有2个出现囊变及坏死、1个出现出血,但两组间无统计学相关性。有关RO脂质的报道不多,赵泉[8]报道的9例RO患者中2例出现脂质。本研究中,直径≥3 cm的病灶4个出现脂质,而直径<3 cm组均未出现脂质,两组间无统计学相关性,病灶大时出现脂质的概率增大。

6.节段性强化反转:

Kim等[12]报道,10例RO中,8例出现节段性强化反转,是体积偏小RO的特征性表现;Woo等[13]认为,RO的肿瘤细胞排列致密并间以少量基质则容易出现节段性强化反转。本研究中,直径≥3 cm和<3 cm病灶各有1例出现节段性强化反转,两组无统计学相关性,与文献报道结果不一致。也有学者认为,节段性强化反转并不是RO的典型表现,出现率不高。笔者认为,节段性强化反转可作为RO特异性诊断,但敏感性低,是存在争议的影像表现。

7.MRI扫描强化方式及轮辐状强化:

RO为多血供肿瘤,皮质期不均匀明显强化,典型者呈辐轮状强化[14]。本研究中,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质期中度以上强化在区分直径≥3 cm和<3 cm RO病灶中比较均有统计学相关性,直径≥3 cm的RO更容易出现皮质期中度以上强化。辐轮状强化病理证实为肿瘤内血管呈辐轮状分布[15]。本研究中,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直径≥3 cm的RO在皮质期轮辐状强化更容易出现。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尽管本研究中的样本量比以往文献略多,但仍不能够完全概括RO的影像特点,仍然需要进一步积累病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另外,MRI对于钙化的显示不如CT,笔者未对钙化征象纳入分析。今后笔者将综合分析CT及MRI的特点。

综上所述,RO的MRI特征主要是肿瘤多数呈外生性生长,肿瘤小时呈锥形交界面,多有完整假包膜,内部信号不均匀,T2WI以等、高信号为主,较大时出现囊变坏死出血及脂质、纤维瘢痕、皮质期中度以上及辐轮状强化为其特征表现。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