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四大禁戒”?(论语的故事-4)

 老玉米棒 2024-03-05 发布于广东

本篇主题:了解一下孔子的“绝四之法”?

原典:

《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笔者注:

“绝四”的观点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字数不多,但孔子用词很重,“绝”字是“不容置疑的严禁、杜绝”之义,非常类似佛家的“四种清净明诲”。也因此,被后世弟子们编选入《子罕》,而“子罕”是什么意思呢?“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就是说孔子在生活中,会罕见地、很少地谈论名利之事,而谈得最多的往往都是天地大道,以及由天地大道所繁衍出来的万物本原问题,生命本原问题,以及我们人类社会中,人该如何在天地之间何方、何处、何行的问题;而如何行才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天地大道呢,即此一颗仁义之心。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便是孔子践行仁义之道的最基本的四项原则。

一、万勿想当然!

其一,“毋意”?

这里的“意”通“臆”,说白了,就是“想当然”,就是毫无依据的主观臆测。

与“毋意”相反的是,不作亲身的调查研究,不作亲身的实践证明,就妄下结论;长相以往,人们就会务虚浮夸,就会知行不一;甚至害人、害己、误人、误国。举个例子,我们这一代人中,受金庸武侠小说影响的,几乎是整整一代人;但时至今日,笔者忽然发现:小说当中的那些武侠,会令每一个金庸迷,整日里、一生中都沉浸在“自我意淫”的虚幻场景里;然而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第一不能上战场,第二不能上擂台,第三更不能养家糊口,第四,更不能一门深入于专业高新技术。可是,我们大量的青春时光已然流逝,大量的人生精力已然消耗;更麻烦的是,我们的秉性中多少都喜欢“想当然”、喜欢“务虚浮夸”、喜欢各种各样的虚名头衔,而且盘桓深陷其中,洋洋自得、自以为是。可是,反观那些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大部分的人生精力和兴趣取向,一定都是能够长期地集中对焦,对焦在一件事情上而一门深入,对焦在实干中“知行合一”;而这些,就是孔子的毋意

二、万勿任性自由!

其二,“毋必”?


就是要求别人必须这样,必须那样,实质上呢,就是蛮横专断;或者说,必须以我为中心,我要怎样就怎样。这里,其实指的是我人心识中“自由任性”的蛮横成分;各位看一看,想一想,当今的世界,当今的圈子,是不是到处都是“任性自由”呢 ?“有钱”就是任性,“喜欢”就是自由,几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签;殊不知:我们人类再怎样的自由任性,你无法改变你的性别,你无法改变你的父母,你无法改变日月的方向;你更无法改变,你年华的逝去,容颜的衰老;而凡此种种,你无法改变的,都是天地大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凡越加“任性自由”的人,却越将加速自己的毁灭。

也因此,孔子总是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唯有一颗柔软宽和的仁义之心,能顺应天地大道,方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此谓“毋必”

三、万勿一条道走到黑!

其三,“毋固”?

这两个字的核心,在于《易经》中的“节卦”;而凡是以“我”为中心,固执己见的人呢,都会有着心胸狭隘、格局太小的性格漏洞;也因此,往往都不会遵守天地之节,也更不会懂得孔子“以礼节之”的智慧。从不会对自己的路子,对自己的世界观,对自己所一味认准的东西,进行系统性的、阶段性的小节;更不会停下来,看看方向对不对,看看是否可以调整和改进。因此,这一类人即便心里知道错了,而行动上也停不下来,为了面子也要死撑;为了性格脾气上虚伪的坚强,也要继续走自己的极端,而没有人生的退路。

四、万勿一切以我为中心!

其四,“毋我”?


万勿以我为中心,即无私无我,这是“绝四”观点的核心;这一点上,孔子与佛陀,异曲同工。

1、“无我”的智慧?

其实,孔子的“毋我”,和佛家的“无我”,在有为法上是一回事;只是儒家的历代大儒和弟子们,以及佛门弟子们,并未达到孔子与释迦牟尼佛的高度;所以,就会各说各话,就会彼此泾渭分明,就会对先贤圣人的“天地大道”总是半生不熟,似是而非。也因此,我们现代的国学研究者,学习者,对孔子“绝四”的禁绝意趣,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圣人眼中的“无我”,并不可以说“没有我”,也不可以说“有我”,而是成就“大我”;孔子的“大我”,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当然,在无为法的部分,孔子的“无我”和佛陀的“无我”就完全不一样了;关于这一点,有兴趣的师友可以私下探讨。

2、现实中“无我”?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设若真的做到了“无我”,就会有以下一些具体的现实利益,这也是佛家的“舍得”智慧。

1)我们的身体:如果做到了“无我”,见到了好吃好喝的,就不会玩儿命地吃,对烟、酒、美、食就会更加节制,有节有量,而不是执着无度。自然,我们的身体就会少灾少病,就会趋向健康调和。

2)我们的家庭:如果做到了“无我”,家庭的内部,争斗就少,内讧就少,生气和烦恼就少,家庭成员也会和谐和美、力量凝聚,自然就会家和万事兴。

3)我们的团体:这一方面,更多则就是指工作单位,企业事业单位,甚至寺庙道场的集体了。如果每一个员工,每一位成员,都少一些“自我”,多一些“大家”,大家劲儿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则兄弟一心,其利断金。换句话说,任何一位上级老板,都会喜欢无私大度之人;反之,一个团队里,如果总是很多斤斤计较的人,那麻烦了。

4)我们的社会、国家:当今的社会中,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少一些“自我”,那么遵守公德、秩序、法规的人就会更多;最终呢,我们生活的环境会干净整洁、和谐优美,哪里有什么污染,哪里有什么雾霾?反过来,如果都是任性自由,都是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社交圈子、社会圈子里充斥的,一定是病态低俗的乌烟瘴气。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仔细想一想:我们身体上的一切疾病和烦恼,实际上都源自于内部的这个“我”。我们家庭中的一切的离散分别、爱恨情仇,也是源自兄弟相争,祸起萧墙之内。任何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朝代,其衰败兴亡的根本,都是从内部的少数极个别的“小我”,开始分裂、腐朽和败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小小的蚁穴而已。所以,以“无我”为核心的“绝四之法”,其实不啻就是孔子的天地智慧,是可以根治一切的灵丹妙药。

只要生活中,我们少一些“我”,便是孔子的利他之“仁”,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