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字行天下!(论语的故事-2)

 老玉米棒 2024-03-05 发布于广东

本篇主题:恕,一字行天下!

原典: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老师,有没有这样一个字,可以终身都受用的呢?孔子回答:当然有啊,不就是宽恕的“恕”字吗?一个“恕”字,要求我们尽可能的放下、谅解、包容、接受、和气,自己不想要的,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

其实,“恕”字的真实内涵,一如一心为“恕”;推己达人如对方之心也,即是“少计较”自己的欲望,多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人和对方着想,即为“恕”。而“勿施于人”的人,既包括老人,也包括家人,更包括你所有怨恨、仇视的人。所以,一个“恕”字,却是孔子天大的智慧。

比如,我们自己考不上北大清华,可是我们却拼了性命地去逼着孩子去考北大清华,这其实就谈不上“恕”。我们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我们自己做不到的,却强加在孩子身上,这也谈不上“恕”。当我们暂时地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却“得理不饶人” ,这也谈不上是“恕”。

1、一个真实的“恕”的例子?

据说,孔子在鲁国作大司寇时,遇到了一个父亲告儿子虐待不孝的案子。按理说,儿子无论怎样辩解,“孝”字当头,这个案子就可以当下立判的。可是呢,孔子就是故意拖着不判。最后,在久拖不决的日子里,在经历了牢狱诉讼之苦后,父子二人反而更加冷静,反而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亲人之间“恕”的重要性,反而自然和好,无须再审。于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孔子以“仁义”为核心的,最大程度地追求家庭和谐以及公平正义的现实智慧,其实就是一个字“恕”。

因为孔子相信,我们每一个人自心深处的良知天性,总会大于兽性;但有一分良知,天性就不会泯灭。在“恕”的基础上,时间就能治愈一切伤口,能弥合一切鸿沟。所以,凡可恕之人、可恕之事,皆有可“恕”之因。最终,都可以轻松愉快、皆大欢喜地根除解决。而这种思想,也一直延续在我们今天的司法体制当中,成为中国司法的一大特色。

2、是化烦恼为快乐的智慧?

今天的人们,可能有所不知,史料中所记载的孔子,其实是一个极其快乐的人。这是笔者本人的观点,为何呢,我们可以想想看,如果一个人,能够给当今所有大人物的子弟当老师,而且被弟子们由衷地佩服。每天谈的话题都是关乎于宇宙自然、社会民生、家庭福祉的天地大道。又无比的充实,无比的自信,既可以上殿面君,纵仪天下;又可以一介布衣,一箪食一瓢饮。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尊重礼敬,待为上宾;而且一路上都是唱着歌,弹着琴,都有诗,都有笑,要说这样的人会抑郁忧愁,绝无可能。

在走到郑国的时候,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了;于是大家就满城寻找,最后就有一个郑国人告诉子贡:“城东门那里,有个老头儿,一张脸长得像尧,脖子像皋陶,双肩像子产,而身子骨呢,差三寸就是大禹的身板了,累累如丧家之犬!”找到了孔子后,子贡就这原话复述了一遍。孔子一听,反而哈哈大笑:“没错儿,没错儿,说得一点儿不差,是一条丧家之狗的样子,就是在外形上,和狗差了一点儿。”

这个时候,我们看看,这里面固然有着郑国人不可思议的描述,因为他不可能见过尧、皋陶、和大禹,却还要描述得如此添油加醋。可是如果换成我们自己,当有人戏虐你为“狗”时,你首先一定是一股无明业火,大打出手也未可知。而孔子呢,却不是这样,却是轻松畅然,欢喜接受。而这,恰恰就是夫子的“恕”。

3、能“恕”之人,必是有礼之人!

孔子的“恕”,不是反应在单独的一两件事情上,而是“一以贯之”。纵观通篇的《论语》,孔子都是这样,在以“礼”节之的基础上,从来都不走极端,从来都是能忍则忍,能让则让,能宽则宽,能饶人处且饶人。孔子就曾经告诉曾参:“曾参啊,我的作法从来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一门深入,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孔子走后,其他学生就问:“夫子的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啊?”曾参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记得在成都的武侯祠,有一副诸葛亮的对联,其中之一就是“能攻心则反侧自销”,意思是说,当我们能够在生活中,心怀感恩和尊重,处处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时,自己哪里还有什么“对立面”呢,哪里还有争斗和拼杀呢?有的,只能是快乐;而快乐的一大法宝,就是一个字:“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