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薪花共赏 2024-03-05 发布于广东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客名君按:在270年前,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正月十一日,伊秉绶出生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这是一位跟王阳明一样,对客家地区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圣贤级人物。本篇客名君从正月十一日晚上开始执笔写到今天,希望隔空借点这位立德、立功、立言、立美的先贤之智慧和灵气。他是隶书一代宗师,不过,看完本篇,我们会知道他远不止是一位能写出神品隶书的划时代书家,而是影响世界文化至今的人物。

客名君书房挂着刻着伊隶的匾,百看不厌。隔着270年的时空,我们一样能近距离感受到他的传奇。真想穿越回那时的汀州,看他和宋湘这俩大才子,执毛笔在苏东坡用过的砚台“德有邻堂”上,饱饱地蘸上墨,书写那大神像一样的俊伟隶书。作为梅县人,本篇客名君还会写一下伊墨卿和宋湘两位才子的故事,他俩是当时书坛绝代双骄。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墨庵。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

宁化诗礼簪缨之家

根据 《伊氏族谱》卷八记载,伊秉绶“生于清乾隆甲戌正月十一日辰时,卒于嘉庆乙亥九月二十一日午时,寿六十有二。”

清乾隆甲戌年,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正月十一日,伊秉绶生于汀州宁化城关,具体地点在今天的三明翠江镇花心街五星路18号。三明也是宋儒朱熹的家乡。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宁化老照片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宁化老照片(图片来自公号寒味芳心)

这一年,其父伊朝栋二十六岁,黄任七十八岁,华嵒七十四岁,黄慎、金农六十八岁,丁敬六十岁,阴承方四十一岁,刘墉(宰相刘罗锅)三十六岁,纪昀(纪晓岚)三十一岁,翁方纲、罗聘二十二岁,桂馥十九岁,钱沣十五岁,邓石如、汪志伊十二岁,黄易十一岁,吴锡麒、洪亮吉九岁,赵怀玉、冯敏昌八岁,吴贤湘、阴东林七岁……

这些乾嘉两朝的顶级达宦、硕儒大家,将组成伊秉绶未来的亲、师、友圈。

汀州的伊秉绶故居经两百多年风雨兵燹,竟保存了下来,雨坪、茶厅、正厅、卧室、天井、花台一应俱全。据十几年前的参观记录,伊秉绶的故居大门书“卿大夫第”、正厅书“父子进士”与“子孙拔萃”、花厅书“书香旧舍”,足见伊秉绶家族为诗礼簪缨之家。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其父伊朝栋,字用侯,在伊秉绶15岁那年(乾隆三十四年)考中进士,之后历官刑部郎中、光禄寺卿,晚年曾参加乾隆八十寿辰的“千叟宴”。伊朝栋精研程朱之学,著有《南窗丛记》、《赐研斋集》等书传世。

伊秉绶的爸爸伊朝栋是怎样的人?《国朝先正事略·伊用侯先生事略·子秉绶》曰:“伊先生讳朝栋。字用侯。先世自河南迁宁化。”“闽南儒者世服朱子绪言……伊公其为学慎独为本。其推行始于固穷汔于成仁取义。故其道近而难至。其事质重而光明。”可见其人品,可以用光明厚重正直来形容。

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因当时宁化属汀州府,故人又称其“伊汀州”。史书说他“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

伊秉绶从小聪颖好学,秉承家学渊源,饱读宋儒理学著作。16岁进宁化县学,26岁中乡试。后又受业于名儒阴承方(宁化籍大学者、教育家),继续攻读理学,并潜心研习李榕村、蔡梁山及雷翠庭等名儒理论。

伊秉绶30岁那年(乾隆四十九年)赴京赶考,举中正榜,在他父亲中榜二十年后再次金榜题名,就此“父子进士”成为当朝美谈。他便和父亲一起留居北京,期间他为大学士朱珪、纪晓岚所赏识与器重,并时常出入太子傅朱珪(即嘉庆皇帝的老师)的府邸。

伊秉绶一度还住在纪晓岚家中,纪晓岚教他文章,而他给纪晓岚的孙子上课。伊秉绶还曾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宰相刘罗锅)为师,学习书法。

由此足见,伊秉绶青壮年时的朋友圈,已经全是当朝最顶级的名臣和大家了,只因他父子俩也够优秀。朱珪说伊秉绶:“目之为国士”,意思是伊秉绶有国士风范。这是非常高的评价。

职业生涯以“廉吏善政”著称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会试,35岁的伊秉绶进士及第,授刑部额外主事,补浙江司员外郎,开始了仕途生涯。

乾隆五十七年,伊秉绶晋升为刑部主事,1798年(嘉庆三年)升刑部员外郎奉命出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

嘉庆四年(1799),伊秉绶升任刑部郎中并出任广东惠州知府。在惠州期间,伊秉绶兴利除弊,勤政爱民,并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重用人才,奖掖后学。他提携岭南才子宋湘,二人以丰湖书院作舞台共举一方崇文兴教事业,使得沉寂多年的丰湖书院及惠州文化重现生机,成为惠州文史佳话。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伊秉绶(1754—1815) 隶书五言联

1803年作

成交价 RMB:2,070,000

西泠印社2012年春拍

(被演员孙俪买走)

伊秉绶一生清正廉洁,德才兼备,为士绅和百姓所尊敬。他以廉吏善政著称,每每为官一方,就造福一方百姓。

《清史稿》有载:“出为广东惠州知府。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伊秉绶在惠州知府任上,曾因得罪两广总督吉庆,被诬谪戍军台,但很快昭雪。期间惠州百姓为他哭,为他鸣冤。

1805年(嘉庆十年)前后,扬州连年水灾,两江总督铁保荐举伊秉绶,前往南河、高邮、宝应勘察灾情。

之后伊秉绶奉命出任扬州知府。他亲自率领下属参加各地抢险赈灾,“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与百姓同甘共苦。他亲自查阅赈帐册,核发赈灾钱粮,一边设置粥厂安置灾民,一边动员富商捐资赈灾。由于他的努力,扬州大水之年鲜有灾民饿死。

同时,他派兵剿灭北湖巨盗铁库子辈,打击“杖诡道”行骗的聂道和,严惩奸猾扰民的流氓地痞,迅速稳定灾区局势。为避免作生产资料的耕牛被宰杀,他按牛估值当质以贷,招雇专人牧养,准许灾民来年春季取赎,以保春耕。

对此,《清史稿》称:大灾中的扬州“民虽饥困,安堵无惶惑。”次年,扬州风调雨顺,百废皆兴,民众无不称颂伊秉绶。当年伊秉绶还特招聘焦循、阮元等著名学者编《扬州图经》及《扬州文粹》。

明代,扬州民间厨师在炒饭中增加配料,形成了扬州炒饭的雏型。据说从伊秉绶开始,他在葱油蛋炒饭的基础上,加入虾仁、瘦肉丁、火腿等,渐渐地演变成我们现在吃到的扬州炒饭。

创造城市品牌美食并扬名数百年,也是他善政的一部分吧。伊秉绶在惠州还创制了伊面,日语到现在还用伊面来叫方便面,这就是一款国际级的美食了。

1807年(嘉庆十二年),伊秉绶调任河库道,不久又调两淮盐运史。任职刚满两月,其父病故。他回家乡宁化丁忧三年,后来索性又待了五年。

归居家乡宁化期间,伊秉绶曾出千金维修坍塌的宁化城墙,曾捐义粮二百石赈济宁化饥荒灾民,并利用自己的身份游说商家平价粜米。他还筹措钱银万两,倡修广济、龙门二桥。

1815年(嘉庆二十年)夏,伊秉绶启程入京,途经扬州,旧时好友留他小住,客居至9月。时正秋寒,他不慎染上肺炎,于9月11日在扬州病逝。后归葬宁化曹坊石牛驿(今上曹村)。

伊秉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扬州百姓爱戴。《芜城怀旧录》赞他说:“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

伊秉绶死后未及一月,便被扬州百姓供奉于“三贤祠”(“三贤”指的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内,时至今日,在扬州人民的心目中,伊秉绶仍被尊称为“扬州四贤”(原“三贤”加秉绶即“四贤”)之一。

在他之前几十年,汀州宁化人黄慎在扬州以诗书画赢得声名,而伊秉绶是又一个汀州宁化人以勤勉和德政在扬州获得赞誉。

伊秉绶作为具有德惠政声的一代名吏,朝中还有大把的师友,但他从不以功自居。在治理扬州期间,他将居所从富户聚集的“休园”,搬到平民所居的旧城“黄氏园”,并美其名曰“湖上草堂”。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湖上草堂

汀州伊秉绶

伊秉绶生活上清廉耿介,“每食必具蔬”,“藉以清吾心耳”。他常说:“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行则正。”

在惠州的政绩文绩和坎坷

岭南名郡惠州自古就是人杰地灵、文运洪盛的地方,历史上她神奇地拥有过品德和才华都属于仙品级别的几位宝藏人物驻足,从葛洪,到苏东坡,再到伊秉绶和宋湘。他们让惠州文气渊薮,令人神往。

惠州这个名字,开始于宋代宝藏皇帝宋仁宗祯时期。她本来叫循州,还叫过祯州,都是很美的名字。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在岭东设立循州总管府,治所在归善县梌山(今惠州市惠城区中山公园),管辖归善、博罗、河源、新丰、兴宁、海丰等县(如今这些地区生活的大都是客家人)。

循州建置历经300多年后,至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改循州为祯州。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三月,因避太子赵祯讳,祯州改名惠州,自此惠州之名沿用至今。赵祯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北宋第四位皇帝。

苏东坡和伊秉绶,都是绝顶好官,也是具有绝世才华的一代国士,千古的名士,这样的人到哪里,哪里就文风殊胜,而且他们还会跨时空产生特别的文坛效应。他们会隔空和诗、题字、寻踪、觅迹……然后我们这些后人就被他们创作的仙品熏陶得美不胜收,并且津津乐道他们超级风雅的笔迹、足迹和朋友圈。

伊秉绶知惠的清嘉庆四年(1799)与苏轼知惠的宋绍圣元年(1094),相隔700多年,惠州府再次迎来文运福气。作为名士知府的伊秉绶和他的父亲、好朋友宋湘在惠州留下的传奇佳话,至今被人传颂。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伊秉绶(1754年—1815年)

《名香清望五言联》

123.8x31.3cm

款署:名香凝百福,清望在三台。书为海槎大兄大人诲正。汀州弟伊秉绶。

钤印:墨卿(朱文)、伊秉绶印(朱文)宴坐(白文)

光绪版《惠州府志·名宦》载伊秉绶:“嘉庆已未。以刑部员外郎出守惠州。革除旧习。百坠皆兴。讼牒至即亲鞫之。株连者当时遣释。民用德焉。”几句话总结了伊知府当年勤于政事、善于治理、造福惠州的情况。

伊知府在嘉庆四年刚来惠州时,情怀醇美畅达,他开心地为惠州郡署府衙题联:“合惠循为一州,江山并美;种竹梅成三友,心迹双清。”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隶书 毋自欺斋

纸本水墨 45.5×193cm

1815年

深圳市博物馆藏

每有公暇逸兴,伊秉绶必邀游亲友,其中就包括宋湘。宋湘(1757年2月13日—1827年1月22日),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白渡乡(今梅县)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入翰林,官至湖北督粮道。

宋湘集诗人、清官、教育家、书法家于一身,文采风流,诗书双绝,被嘉庆帝封为“岭南第一才子”。其著作颇丰,诗作千余首尤为出类拔萃,是清代中叶岭南三大诗家之一。伊秉绶赞宋湘:“我友宋翰林芷湾,裁诗力如虎。”宋湘还善草书,风格浩方雄奇。代表作《伯牙琴台题壁》《五别诗》均苍劲潇洒。

据说嘉庆四年,宋湘入京参加会考,路过惠州时,因盘缠不够,于是向惠州府太守伊秉绶商借。伊秉绶素闻宋湘才名,便让他写句诗,含东南西北。宋湘立成诗:“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伊秉绶立赠他纹银三百两作路费。此事无从考证,但伊秉绶与宋湘交谊甚深,有很多文献物证可鉴。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宋湘才思敏捷,名噪京城。嘉庆帝召见宋湘,试他说:“闻卿极有捷才,朕今考考你。朕说一句话,你可要把它念成一句七言诗,朕说完四句话,你那四句应联成一首绝句,如何?”

宋湘答道:“臣不才,请一试。”嘉庆帝说道:“皇后昨夜生了个孩子。”宋湘念道:“吾皇昨夜降真龙。”嘉庆笑道:“是位女的。”宋湘念道:“月里嫦娥下九重。”嘉庆忽地拐个大弯道:“已经死了。”宋湘不慌不忙地念道:“想必人间留不住。”嘉庆又说:“水淹死的。”宋湘念道:“翻身跳入水晶宫。”四句果然是一首好诗,嘉庆帝大喜,击掌赞道:“卿乃广东第一才子也。”

从此,宋湘便有“广东第一才子”之称。

嘉庆四年,宋湘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嘉应州志·宋湘传》说他“襟抱豪迈,下笔具倜傥雄奇之概,诗磊磊落落,从真性坌涌而出”。《云南通志·宋湘传》说他“才气豪迈,工书能文,诗尤敏捷,每有所作,落笔立就,时称'真才子’。”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宋湘行书对联。

有邓尔雅、罗叔重、邓芬、苏世杰题跋,杨善深旧藏。

客名君见过好几章伊秉绶给宋湘刻的印章,落款刻的字美、章的篆字线条也很美。尤其是上面的字,写着:嘉庆七年为焕襄作伊秉绶刻,或者伊秉绶为宋湘刻印,又或者宋湘存正,或者嘉庆七年焕襄存伊秉绶刊石……这是又宠又崇的友谊,才有如此用心。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那厚重的友谊,他都美美地刻在寿山石上了。他们彼此,平生能得这样人品和才华一等一的知己,真是幸运!真乃”同心之言“也。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 伊秉绶 隶书“同心之言”

○ 水墨 纸本 70×24cm 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 款署:伊秉绶

○ 钤印:墨卿(朱) 伊秉绶(白)

他们诗酒唱酬,文采风流,交游也广阔。伊秉绶常常在府中接待很多文友,他家的厨师备膳常常忙不过来。伊秉绶于是让厨师用面粉加鸡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客人一来,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就可以上桌。宋湘尝后觉得美味,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

交游唱酬当中,他们多以苏轼为核心主题,古循湖山、西湖美景,他们一一到访、重修。他们去参观白鹤峰的东坡故居,宋湘写了《白鹤峰谒东坡先生故居》四首诗。其中一首:“曰德有邻堂,曰思无邪斋。郁郁八大字,千年还复佳。”宋湘标注伊秉绶临摹苏轼书法后,还安排将这八个字入石嵌入墙壁间。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伊秉绶还修复了朝云墓,并补书了已经模糊的朝云墓志铭,这可是一件风雅盛事,为东坡的侍妾修墓,可见其为人就跟东坡一样,懂得尊重人生中的每一位知己,包括女性知己。朝云,就是苏轼的伟大知己。

这又让客名君想到了也是客家人的陈寅恪,为柳如是作了一部传记,那些生前地位不高却曾经美丽的才女灵魂,只有凤毛麟角的男子懂得尊重。而这样的男子,是非凡的。能做出这样的事情的伊秉绶,是俊伟又可爱的。

包世臣《谱东坡水调歌头并序》记:“墨卿守惠州时,补书朝云墓志,立石于六如亭。移守扬州,以拓本征题咏。”

伊秉绶在惠州重修苏东坡故居时,意外从墨池里发现苏氏珍爱的“德有邻堂”端砚。后来他把此砚带回汀州宁化老家,并把书斋命名“赐砚斋”。有人说,这块东坡用过的端砚给伊秉绶带来了无尽灵气,他用这块端砚磨墨书写的字特别漂亮。此砚现珍藏于宁化县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

从苏东坡之后,惠州崛起于粤东,书院如雨后春笋。郡中名士杨起元曾以“敦仁”自勉,伊秉绶则为惠州题过“敦重”题匾,被视为惠郡“文脉”的延续。

伊秉绶在惠州的文绩,最丰伟的是在于他和宋湘一起复兴的丰湖书院。丰湖书院原名“聚贤阁”,创建于建于宋宝祐二年(1254年),创建10年后时任惠州太守刘克纲将聚贤堂改为书院,并命名为“丰湖书院”,至此丰湖书院这个名称沿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伊秉绶山水之一

丰湖书院几乎位于湖中央,是惠州学院、惠州市慈云图书馆的前身,可以说是惠州的第一所大学,曾培育出惠州的许多名人志士,是广东四大著名书院之一。

丰湖书院是伊秉绶一手扶植起来的。惠州大学校内残存的丰湖书院遗迹,都是伊秉绶时代的遗留。现存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是宋湘为丰湖书院的二门所题。丰湖书院头门上的楹联是伊秉绶题写的“学焉得其性之所近,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丰湖书院修好后,伊秉绶请来当时的著名诗人宋湘主持丰湖书院。他还与宋湘一起制订了丰湖书院的规章制度。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庚申(1800,嘉庆五年)至壬戍(1802),伊秉绶延宋芷湾太史主讲席。这段时间,宋湘主讲惠州丰湖书院。书院颇具规模,讲堂、学舍一应俱全,还配以亭、台、楼、阁、榭、祠等景观建筑;并且聘请宋湘来主持教学,出任丰湖书院院长,招贤纳士,发展教育。丰湖学院很快成为惠州最高的学府。

宋湘的诗集里有《丰湖草》和《丰湖后草》各一卷,都是在书院担任山长的两年时间里写的。在丰湖书院期间,宋湘和伊秉绶一样钟情惠州的山水。宋湘在诗歌里面描绘了迷人的丰湖和迷人的书院:敞亮的水域,清静的院落,清风明月,芦苇春绿秋白,令人神往。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根据清嘉庆五年(1800)陈鸿猷所撰《迁建丰湖书院碑记》云:“丰湖书院卜建于丰湖之上,黄塘寺之东北,盖本朝祝圣院故址,而前明天泉书院之旧基也……嘉庆四年已未六月,太守伊公至,于是十属绅士以岁试咸在,乃集议以请。太守欣然许诺称善,事遂以成。”

清光绪年版《惠州府志·郡事下》记载:“嘉庆七年,建丰湖书院。惠阳书院旧在永福寺旁,知府伊秉绶从绅士请,移建于黄塘,易名丰湖书院。”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伊秉绶亲自题写丰湖书院门联:“万间广厦庇新,问秀才老屋深灯,他日几逢闲太守;百顷平湖游众,看后学洙情沂思,有人重起古循州。”

《清史稿》说伊秉绶:“在惠州,建丰湖书院,以小学、近思录课诸生。”伊秉绶建书院,非常重视良好学风,重视培养学生品德。《惠州历史人物传》载伊知府“丰湖书院”事略:“提出'学圣人’、'学为人’的教育主张,把'厚重’作为书院学风,聘请宋湘为书院主讲,奉守'白鹿书院学规’,要求学子'求廉戒欺。’建丰湖书院,揭'学为人’之义,究科举时代重八股轻行谊之弊。”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伊秉绶“嘉庆辛酉夏初月书”“敦重”二隶悬于书院大厅,并解释道:“人需厚重也。重则威仪整。学问固。所以语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是之谓乎。余故于厅内题敦重二字。以铭之。”

可惜这样的好时光太短暂。在惠任上第三年,伊秉绶迎来人生大考,被卷入清代惠州官场最大冤案。

辛酉七月,归善匪徒陈亚本与博罗陈烂履四同谋滋事。伊秉绶知晓此事后,向提督之驻同城者请兵,提督竟然不应。伊秉绶又率民环吁之,提督又不管不问。这三番申请都事先叠禀有案(证据)。见提督不管,匪徒又厉害,伊秉绶就以差役七十余人捣匪巢,雇募壮勇,一天就收拾了匪徒。

不料那提督这回有反应了,竟说伊秉绶纠集乌合之众,还将他抓入狱,而且发配到塞外效力军台。惠州人民不答应了,“惠民遮哭于途,慰劝再三乃散去。”

这个大案直到惠州新总督到了才解决,老百姓直接申诉,曾任职刑部的原任光禄寺卿伊朝栋也尝试呈控,上书朝廷。《清史稿》:“新总督倭什布至惠州。士民数千人。诉秉绶冤。上闻。特免其罪。捐复原官。发南河。授扬州知府。”

自被罢免入狱并谴出塞外,不久获免,伊秉绶先盘桓广州,他在广州到了光孝寺,书写了虞仲翔祠碑,这块碑736字,全部伊隶小字,文革时被毁。后来书家沈定庵偶然获得碑帖,这些伊隶才不至于失传。虞仲翔是三国时期被孙权贬到交州(广州)的名士,他到了广州也是开辟书院,推动文化。

嘉庆十六年秋,伊秉绶与门人陈昙重游惠州。惠州百姓听说他来,争相迎接。伊秉绶走访丰湖书院时,见到书院内设有奉供自己的祀祠,便令撤去。《留春草堂诗钞》载录:“前年到惠州。惠人遮道仍亟还。”“去后惠人辟宇祀。予遽令撤之。”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 伊秉绶 隶书“寒味芳心”

○ 水墨 纸本 51×29cm 涤庵藏

○ 款署:秉绶

○ 钤印:吾得之忠信(白)


经历此番人生坎坷后,他写的《登合江楼》已经和初到惠州时有所不同:“落日万峰低,楼栏树杪齐。桂花几开谢,江水自东西。野浦鱼争集,荒林鸟乱啼。旷然怀古者,秋草尚萋萋。”

遭逢此番流放,伊秉绶开始理解苏东坡的“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苍凉与豁达,他在《苏斋拜东坡像》写道:“诵公生日诗,肇始惠与黄。惠州曾几年,我亦风涛伤。孤亭紫翠中,回首云苍凉。”

只是可惜,惠州过早失去了一位好太守。

隶书一代宗师

伊秉绶的隶书自成一格,跟他本人一样,俊伟高古博大的汉魏气象。他的字挂书房里,一个字仿佛一尊神,气韵生动超妙,温润又恢弘。王椒畦说:“墨卿作书亦如画,笔墨之外能通神。”笔墨能通神的人,可稀罕。

客名君在书写《寻味客家》封面题目的时候,特地模仿伊墨卿的字体来写,虽然我写不好,但带着深深崇敬,觉得伊隶特别代表客家人崇正、古拙、朴厚、旷达、磊落、秀劲的性格特点。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伊秉绶为徐渭仁题匾

客家文化精神其中有一项就是慎终追远,存古性强。古拙,古拙,拙很容易,到处都是拙,但是,古,就难了。书法如此,为人也一样。古风,古道热肠,光明俊伟,客家人一直传承着。伊秉绶的隶书就是古拙。这里拙是去掉所有花哨多余的东西,大道至简,殊难做到。

伊秉绶的隶书作品,今天我们看市场价格,差不多一个字200多万。金钱有价,而伊秉绶无价,您可能不一定能买得到了。

在北京保利2014年春拍,翰不虚动——中国古代书法专场中,伊秉绶四字斋号“遂性草堂”以2300万成交。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清代 伊秉绶(1754—1815)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作

44.5×130.5cm

成交价 RMB23,000,000

北京保利2014春拍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 伊秉绶 隶书相与时还五言联

○ 立轴 纸本 122×29.5cm×2 涤庵藏

○ 释文:相与观所尚,时还读我书。

○ 款署:书为秋樵二兄同年雅政,集汉碑字。嘉庆戊午嘉平之吉,愚弟伊秉绶。

○ 钤印:寒玉斋(朱) 二千石(白) 子墨客卿(朱)

但伊秉绶并不仅仅工于隶书。正如沙孟海说:“伊秉绶是隶书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大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落笔就和别人分出仙凡的境界。”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

伊秉绶著有《留春草堂集》,工诗文,善书法,长于隶、楷、行、草书体。隶书初学桂馥,后专宗汉隶,并融篆书笔意于隶书,其书间架博大,笔法质朴浑厚,气势雄强。行草书取法王羲之、李东阳、颜真卿,笔致凝炼有力。

他的隶书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没有蚕头燕尾,而是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然,圆润率直,笔意篆籀。结体左右平均匀称,墨色浓润,笔力雄健,沉厚挺拔,融合了《郙阁颂》、《张迁碑》、《衡方碑》等汉隶名碑的优点。古今评者所谓其善写隶书大字“愈大愈壮,气势恢宏”,“方严、奇肆、宽博、恣纵”等特点。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 伊秉绶 朱拓行草自作七言诗轴

○ 释文:萧疏梧竹早凉催,落尽枯荷槛镜开。坐对青山变黄叶,急须料理隔墙杯。

○ 款署:秋水园东邻叟之作,秉绶。

○ 钤印:墨卿(白)

《清史列传》谓:伊秉绶书法“秉绶工八分隶。”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又与桂馥齐名。以其“隶书超绝古格,在清季书坛放一异彩”而被后人瞩目,评价甚高。但从古意和美感来看,伊秉绶的每个字都像一幅古神仙画,邓就不如伊那么有古意。向燊说:“墨卿楷书法《程哲碑》,行书法李西涯,隶书则直入汉人之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他更无论矣。”

伊秉绶写隶书的时候,是怎么写的呢?怎么拿笔怎么练的?因为也喜欢书法,所以客名君翻到了包世臣跟伊秉绶交流的情况。

包世臣《艺舟双楫》谓:“余初识宁化伊墨卿太守秉绶于袁浦。墨卿,刘诸城(客名君注:指山东诸城人刘墉,刘罗锅)之弟子也。因曾问诸城法,太守曰:'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精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

伊秉绶诞辰270年 | 他一幅字两千多万,再看看他对客家和世界的影响

据伊秉绶《留春草堂诗抄》可知,他临写《衡方碑》多达百遍。融先秦篆籀、汉魏砖瓦及颜体气象于一炉,而自成一家。在上海书店出版的《隶书墨迹选》中即收有其临写的《裴岑》《韩仁铭》《尹宙碑》《孔宙碑》《张迁碑》《衡方碑》等。

他还曾临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等人的小楷,颜真卿的大楷,及《兰亭序》等,奠定行楷基础。在嘉庆三年所书的行书作品“绝无人到处”开始,到嘉庆十年所书的行楷对联“立脚怕随流水转,居心学到古人难”,“古拙逸宕,姿态横生”的感觉形成。

其传世的主要墨迹见于《默庵集锦》, 1971年台湾大众书局出版有《清伊秉绶作品集》, 1984 年10月上海书店出版了《伊秉绶隶书墨迹选》。

今天发出这篇文章,元宵佳节,隔空膜拜、感恩这位才子留下的文化瑰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