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茶叶往事:美国独立的“催化剂”,间接导致“鸦片战争”爆发

 文史砖家 2024-03-05 发布于广东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的国家,并在唐朝形成非常成熟、发达的茶文化,并被日本、朝鲜等国竞相效仿。其实,中国茶叶和茶文化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东亚,在明清时期还远渡重洋,成为风靡全英国的饮品。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中国茶叶竟然还是促使美国独立的“催化剂”,并间接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切,还要从中英贸易的建立说起。

英国东印度公司武装商船

早在1600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便已经获得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发的特许证,得以垄断对中国的贸易专卖权。然而,由于明清两朝长期实行“禁海令”,所以直到1684年之后(此前1年,康熙帝收复台湾,并正式废除“禁海令”),英国才正式开启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跟葡、西、荷等殖民帝国相同,英国最早从中国进口的物品,同样以奢侈品为主,包括丝绸、瓷器、香料、药草等,尤其是茶叶。由于茶叶很适合英国人的口感,所以在输入后的数十年时间里,迅速成为风靡全国的饮料,其性质也由上层专享的奢侈品,转变为各阶层都迫切需要的基本饮品。

中国茶叶成为风靡英国各阶层的饮品

正因如此,在短短数十年时间里,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数量呈几何倍递增态势。有数据统计,在17世纪晚期,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数量约为200磅/年,仅仅过了数十年时间,便激增至40万磅/年,而到了19世纪初期,更是扩大到不可思议的2800万/磅,而用于购买茶叶的支出,也占据英国家庭年平均收入的5%左右(所有数据均引自《哈佛中国史》)。

由于英国向中国出口的呢绒、毛织品等物品,在盛行“自给自足”经济的中国没有销路,由此造成其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导致白银大量外流。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从18世纪中期开始,东印度公司开始将其在印度殖民地上种植的棉花,大量输往中国,以满足清朝激增的纺织手工业需求。

英国人在印度发展的棉花种植园

起初,英中之间的“棉花换茶叶”交易相当成功,对于缓解贸易逆差起到积极效用。但是随着中国本土种植的棉花产量递增,以及内部经济的衰退,导致清朝对印度棉花的需求量大幅下滑,由此导致英中之间贸易逆差问题的再度激化。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存在于中、英、北美之间新型的“三角贸易”便应运而生

在这种“三角贸易”中,东印度公司需要将从中国购买的部分茶叶,连同英国的制造品一起运往英属北美殖民地,在那里销售并获取白银后,然后再前往中国去购买茶叶,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起初,这种“三角贸易”运转的相当顺利,但在18世纪晚期,由于英法“七年战争”的影响和北美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而最终归于破产

用美洲白银铸造的钱币

1756-1763年间,英、法两为争夺印度和北美殖民地而大打出手,最终法国完败,将其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东岸的大片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虽然战事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但它却为此付出惨重的经济代价。所以,等到战争结束后,为转嫁战争军费负担,英国政府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压榨,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1773年,英国政府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中国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进口关税,并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由此,东印度公司完全垄断对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不仅打垮了本地茶叶商,而且还造成当地大量白银的外流,逐渐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

乔治三世

随着不满情绪的日渐加深,北美民众开始将东印度公司视为英国政府的代理人,一旦继续饮用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就相当于他们将永远接受英王乔治三世的奴役。正因如此,在启蒙思想家富兰克林、潘恩等人的鼓动下,逐渐觉醒的北美人民日益不满乔治三世的统治,而纽约、费城、查尔斯顿等地的民众,则掀起拒绝卸运茶叶的运动。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8000多人集会抗议,反对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商船“达特茅斯号”在当地停泊、卸运中国茶叶。当晚,在亚当斯、汉考克等人的领导下,60名“自由之子”化装成印第安人登上茶船,将342箱茶叶全部倾倒入海中,此即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而该事件也被视作美国独立运动的先声。3年后,北美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而独立,并定国号为美利坚合众国。

波士顿倾茶事件

美国独立后,英国失去在北美的白银收入,而为了应付对华庞大的贸易逆差,遂开始将鸦片大量运往中国销售。鸦片输入量的持续激增,不仅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而且还造成严重的社会、军事危机,最终促成林则徐“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不仅成为美国独立运动的“催化剂”,而且还成为“鸦片战争”的诱因之一,如今看来,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资料来源:《剑桥中国晚清史》、《哈佛中国史》、《世界史》(麦克尼尔)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