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动重庆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农家科技杂志 2024-03-05 发布于重庆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重庆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产业扶贫的内涵、模式、机制不断完善和丰富,围绕做精做好“土特产”,着力打造帮扶产业“升级版”。2023年前三季度,重庆市脱贫区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7元、同比增长7.8%,增速高于全市0.7%、全国0.2%,特别是经营性净收入迅速增长,高于全国1.7%。帮扶产业逐步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帮扶举措。然而受历史和自然因素影响,重庆脱贫地区(重点指14个脱贫县)产业基础仍然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仍然不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仍然非常重,只有接续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脱贫户稳定增收。因此,本文在总结重庆产业帮扶成效、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重庆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有借鉴意义

一、重庆市产业帮扶做法及成效

1.扣紧“责任链”,保持产业帮扶力度不减。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即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设立5年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压实责任、环环相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重庆市不断完善全域统筹的区域协作机制,树牢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坚持帮扶与协同并举、“输血”与“造血”并重,建立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体谋划,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同联动,形成“一盘棋”“一起抓”的工作局面;强化一抓到底的责任落实机制,落实17位市领导“一对一”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区县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部门属事主管责任、区县属地主体责任、镇街具体落实责任、干部帮扶责任“六个责任”,形成工作落实闭环管理;把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可持续发展纳入市委市政府“七张高分报表”和“八张问题清单”,作为重庆市农业农村系统赛马比拼工作内容,开展季度比拼,将结果纳入到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
2.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项目内生动力。聚焦“一主两辅”,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延产成链、集链成群,做深做实“土特产”大文章。开展经营性帮扶产业“四个一批”清理工作,按照“拳头型、成长型、闲置型、重建型”帮扶产业类型建立台账,分类分项制定“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盘活一批、转型一批”的措施,促进帮扶产业健康发展。聚力加工“延链条”,出台《重庆市关于大力度推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脱贫地区帮扶产业纳入“33618”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一体布局,优先发展。力争5年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0家,带动脱贫地区发展标准化加工原料基地100万亩。前三季度14个脱贫区县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约530亿元,同比增长14.7%左右。挖掘潜力“拓功能”,深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旅全网融合化发展,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试点示范。14个脱贫区县新认定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预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400亿元。立足资源禀赋,对接市场需求,在“土”上做文章,在“特”上下功夫。前三季度,新认证绿色食品483个,“巴味渝珍”授权脱贫地区产品701个、实现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市场溢价17.6%。
3.拓宽“增收链”,探索强村富民增收模式。重庆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举措,持续拓展增收渠道,探索多种联农带农模式,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突出科技支撑、绿色生态、品牌提升,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全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让农民吃上“特色饭”“旅游饭”,产业覆盖农民909.67万人,其中脱贫人口124.3万人。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巴渝工匠”乡村驿站,打造“边城秀娘”“忠橙电商”“宁河巧姐”等乡土技能人才品牌,培育“云阳面工”“大足雕客”等特色劳务品牌,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以工代赈、拓展就地就近就业岗位。深入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集成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强村公司”改革、农业“标准地”改革。推广党建领航、集体领办、党员领干、村民领红“四领”模式。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6420个,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17亿元,盘活闲置农房6550套,撬动社会资本17亿元,550万农民受益。前三季度,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5亿元,村均达到17.7万元。
4.强化“保障链”,赋能乡村发展全新活力。坚持系统观念、长短结合、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注重要素保障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平稳过渡。一是升级“政策包”。出台《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十条措施》《促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意见》《支持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等,优化升级57条产业政策,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二是做大“资金池”。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前三季度,14个脱贫区县投入各级涉农财政整合资金80.6亿元,实施项目 9871个。其中用于产业发展资金50.6亿元,占比整合资金的62.8%。三是用好“人才库”。制定《重庆市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措施》,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计划,持续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派遣36名专家指导员驻点技术指导和1275名科技特派员、2871名专技人员、2.87万名到户产业指导员。14个脱贫区县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5610人,占全市56%以上,农业科技对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1%。

二、实践困境

1.从主观上来看,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够足。脱贫区县人口流失严重,2010年至2022年常住人口年均流出近3万人,大中专毕业生、青壮年流出多,返乡就业创业少,技术型人才留住难。老龄化持续加深,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18.56%,远高于老年型社会7%的标准。文化程度偏低,脱贫人口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以上,掌握新技术新技能能力弱。

2.从客观上来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能力不够强。脱贫区县新型农业经营规模偏小,14个脱贫区县培育市级龙头企业419家,仅占全市42%,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320家,只有全市的24%,其中城口、武隆、彭水不足10家,14个脱贫区县均无上市企业。缺乏拳头市场主体引领,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带动脱贫群众增收能力有限。

3.从未来发展看,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不够牢。农业基础建设历史欠账较多,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起步晚、基础弱,设施化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比如,重庆市15°以上耕地占比高达39.14%,然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55%,低于全国17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抓“一县一策”落实。制定《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政策和项目清单2024年工作要点》,“一县一策”精准抓好城口、巫溪、酉阳、彭水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工作,持续优化落实213项政策清单、实施168个重大项目,在脱贫区县探索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现代化和“三农”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强县富民。

2.抓“两个链条”建设。一方面,稳定供应链。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另一方面,延伸产业链。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纳入现代先进制造业体系一体布局、优先发展,专班专人专项培育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3.抓“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强化技术服务。组建鲁渝农业科技专家巡回服务团,选派产业指导组,筑牢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科技保障。二是强化联农带农。要求产业帮扶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资金入股、资产收益、房屋联营、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租赁经营等与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发挥联农带农功能。三是强化工作调度。开展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月调度,严格项目管理,确保政策措施到位,惠及脱贫群众。

4.抓“四个一批”清理。在全市开展“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经营性帮扶产业项目摸底、清理、处置工作,巩固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项目,提升一批产业链条有短板的产业项目,盘活一批暂时停产闲置的产业项目,转型重塑一批发展失败的产业项目,促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5.抓“五良行动”实施。务实开展鲁渝农业产业协作,助力打造鲁渝协作“升级版”。一是以“良园”为载体,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以“良种”为牵引,加大山东良种选育引进和重庆本土优良品种改良。三是以“良技”为支撑,联合开展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技术示范、技术攻关。四是以“良才”为纽带,推动“三农”人才互派、互访、互学。五是以“良品”为抓手,打造“巴味渝珍·香落齐鲁”鲁渝农产品协作品牌。

刊于2024年1,作者为:

重庆市江津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田友明;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夏诗谋 范永洋

稿njkjzzs@126.com,广稿。


END

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