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仲景经方,治疗流感第一方——大青龙汤!

 空谷幽兰80 2024-03-05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方药为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碎,绵裹)如鸡子大。

  大青龙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也可以认为是麻黄汤加入生姜、大枣和生石膏而成。因大青龙汤条文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故该方一直被誉为发汗重剂,如成无己曰: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1]。

  大青龙汤方证是太阳阳明合病,解表兼以清热,是表里双解法的代表,但因为大青汤被誉为发汗重剂,而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下面对大青龙汤方证做探讨,以明确其临床应用指征。

  • 1.表里双解法

  太阳阳明合病,治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大青龙汤为太阳阳明何病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其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解表,石膏清解里热。

  中气足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临床发现,平素中气足,偏于内热体质的,感受外邪后容易表现为病在阳明,或易入里化热,多易表现为表里合病的大青龙汤证;反之平素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则易入里从寒化,多表现为表里合病的小青龙汤证。而单纯的麻黄汤证相对大小青龙汤证较少。

  对于太阳阳明合病的大青龙汤证,若不表里双解,而是采用先解表后清里的办法,则表解的同时会加重里热,不若表里双解妥当。

  • 2.解表用麻黄,同时增大麻黄用量

  《医宗金鉴》称麻黄汤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麻黄汤中麻黄为三两,而《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其中“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为太阳表实证,辨方证当属麻黄汤证。而“烦躁”为阳明证,当清解里热,故病为太阳阳明合病,当太阳阳明同治、表里双解,方证为大青龙汤证,即为麻黄汤基础上加入生姜、石膏而成。麻黄汤为发汗峻剂,为何大青龙汤方不仅要将麻黄用量由三两增至六两,还要加入辛温发散的生姜三两以强解表发汗的力度?就是源于方为表里双解,麻黄解表发汗,石膏清解里热,一表一里,一升一降,一散一收,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麻黄升发解表发汗的力度,故需要相对增加麻黄用量,以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

  因此,我们临床上对于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证时,适当的增大麻黄的用量,否则不易达到汗出。

  • 3.清里热用石膏而不用芩连

  “烦躁”为阳明里热证,故大青龙汤中用石膏清解里热。石膏辛甘寒,《神农本草经》认为其味辛微寒。石膏的辛寒与黄芩、黄连的苦寒作用不同。

  《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同治,仲景多用石膏配伍麻黄,而非芩连。石膏虽为矿物类药物,但其清解里热的同时有透邪外达的趋势,故多用石膏配伍麻黄,而不似芩连苦寒而有郁遏邪气不能透达之趋势。正如《得配本草》曰:“生石膏味辛而散,使邪气外达于肌肤,若误用芩、连,苦燥而降,反令火邪内结,渐成不治之症”[2]。吴人驹所言:“发散表邪,以石膏同用者,盖石膏其性寒,寒能胜热,其味薄,薄能走表;非若芩、连之辈,性寒味苦而厚,不能升达也”[3]。

  石膏配伍麻黄,不似芩、连能明显影响麻黄的走表、解表作用,故《伤寒论》中,表里双解的多用石膏来配伍麻黄,如大青龙汤等。

  • 4.重视生姜的独特解表作用

  生姜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屡次出现,常用来解表、和胃散饮、止呕等,其具有解表发汗而不伤津液的作用。后世医家称生姜为“胃家圣药”,故临床上多重视生姜和胃止呕的作用,却忽略了生姜的独特解表作用。
    

  《神农本草经》言其:气味辛、微温,无毒。《名医别录》言其: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陈世铎曰: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痒,何必用桂枝[4]?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生姜的解表作用态度非常明确。在民间,冬季亦多用生姜熬汤来治疗轻证的风寒感冒。
    

  正确理解生姜药性的前提是抓住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伤寒论》用生姜无论是解表,还是温胃止呕、化饮,都是利用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
    

  邪气在表,汗之可也。但对于表证未解而津液有所损伤的患者,就需要发汗解表的时候顾护津液。《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上述方证中虽有表证未解,但津液已虚,故不用麻黄、桂枝解表,而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

  历代对于上述两条有颇多争论,而之所以诸多医家认为“去桂当为去芍之误”,就是在于仅仅看到了表证的存在,却忽视了生姜的解表作用。又如《伤寒论》第82条的真武汤方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其中亦有表证,故真武汤被后世认为外邪里饮证,其中的表证是用生姜来解表的。

  总之,《伤寒论》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真武汤等,皆有表证,但因为津液相对虚弱,不能大发汗,故以生姜解表。仲景对于津液充足的表证用麻黄、桂枝等,而对于津液已伤的表证则不用麻黄、桂枝,而用生姜来解表。因此需要重视生姜的解表作用。

  中医强调邪正相争观,治疗当扶正祛邪。因此临床上在使用大青龙汤时,一定要加入生姜,一方面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可以增强发汗,同时生姜配合大枣还可温胃、益胃、鼓舞胃气。临床体会,若不加入生姜,则不易见汗,同时由于汗出表解的不透彻,从而容易影响治疗效果。

  • 5.大青龙汤法

  大青龙汤可以代表太阳阳明合病的表里双解法。后世金元四大家之一刘河间的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将解表药与寒凉清热药配合使用,从而被誉为“寒凉派”的鼻祖,从而有“伤寒宗仲景,热病主河间”之说法。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的辛温解表配合寒凉清热的治法其实亦来源于仲景的大青龙汤法。

  大青龙汤中,麻黄汤解表,取其辛,石膏清热,取其寒凉,麻黄、桂枝、生姜辛温解表配合生石膏辛寒清热,其中辛寒清热佐制了辛温之性,使解表而不助热,清热而不碍表,合之则为辛凉解表法,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在《医宗金鉴》上曰: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寒者以辛温发其汗,小青龙汤[5]。就已认识到了大青龙汤其实是辛凉解表法。

  温病学派的银翘散等代表的辛凉解表法都可以认为出自本法。温病学派创立了辛凉解表法的名称,但其实辛凉解表法发源于《伤寒论》的大青龙汤法和《金匮要略》的越婢汤法。温病辛凉解表法的代表方银翘散中,荆芥、豆豉辛温解表,银花、连翘、竹叶等清热,药虽不同,但法则一。故大青龙汤可视为辛凉解表法的肇始。

  • 6.得汗止后服原则

  大青龙汤表里双解,表解的标志是汗出。解表发汗只是祛除邪气的一种方法,大青龙汤是通过麻黄、桂枝、生姜的辛温发汗来达到表解的目的。

  汗出标志着邪气祛除而表解,故临床采用解表法的时候要遵循“得汗止后服”的原则,正如大青龙汤方后注曰:一服汗者,停后服。也体现了仲景的用药以知为度原则,若辛温发汗太过,一则助热,一则导致大汗出。汗为津液,为阳气之载体,故汗多则易亡阳,故不可过汗,如仲景所谓“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临床上虽然我们大青龙汤的用量较大,但嘱咐患者,得汗止后服,以微微见汗为汗出之佳兆,此时汗出表解而津液正气不伤,正如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所言:“存津液是真诠”。

  • 7.小结

  总之,大青龙汤方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法为表里双解。其辛温解表配合辛寒清热,可以看做是辛凉解表法的肇始。其增大麻黄用量、加入生姜,清里热用生石膏而不用芩连等,值得临床思考体悟。

  临床上,只要见到太阳阳明合病而烦躁的,都可以采用大青龙汤加减,但注意汗出以微微汗出为佳兆,不可大汗,同时用药以知为度,汗出则止后服。

张仲景经方,治疗瘟疫第一方

下文是梁冬对话倪海厦的内容,值得我们学习!

梁冬:就是现在这个甲流嘛,对不对?这个甲流你用什么方子来治?


倪海厦:我用大青龙汤。绝大多数是大青龙。一般来说为什么是大青龙?

梁冬:您跟我们讲一讲这个大青龙汤好不好?

倪海厦:对,好!可以。我们有两个方剂,一个叫小青龙,一个叫大青龙,小和大,并不是说小的力量就小,大的力量就大,完全不对。小青龙有时候比大青龙还凶。而是中医用寒热来看这个病,中医认为说,表寒,里寒,所谓表寒,里寒的意思就是,比如说你全身的皮肤毛孔是塞到了,病人恶寒怕冷,肌肉关节会痛,没有汗,好,这就是表寒了。毛孔塞住了,没有办法排汗。里寒呢,就是肺里面的问题。那病人我们会问他,你口渴不渴啊?不渴。你想喝热水还是喝冷水?哦,我想喝热水。好,然后这个,我们就知道里面是寒的,甚至于吐出来的痰是比较清白的,我们知道里寒。

所以病人当出现表寒、里寒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小青龙汤,而现在的甲流呢,就H1N1,我们看到的都是表寒,表面是寒的,好,没有流汗呢,肌肉关节痛啊,病人又发……不能说高烧,中温的烧。然后呢,里面是很热的,所以咳出来的痰呢,是很黄稠的,同时呢病人口渴,喜欢喝冰水。那病人没有胃口。在这种状况之下,这是标准的大青龙汤。

而这个大青龙是中国传了几千年,不是现代啊,几千年来,我们用了瘟疫的第一线处方,就是大青龙汤,治疗瘟疫,时疫啊,就是张仲景那时候也是在用来治疗瘟疫,就是会传染性的瘟疫,都是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呢,一共七味药。就是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然后桂枝,生姜,红枣,这七味药。那七味药的组成呢,非常的妙,为什么大青龙可以治疗甲亢,各种的流行性感冒?

这个处方两千多年来,我们在用了两千多年,并不是,它的目的并不是要把病毒杀掉,它是要把病毒排出体外。所以中医的“汗吐下”,中医药治……中药治病就是汗法,取汗,当时病人流汗;一种是用吐法,吃了药以后,病人吐痰出来,吐出来;还有攻下,从大便小便排出来——用“汗、吐、下”这种方法。那西药呢,你发热,用抗病毒的药,你去杀这种病毒。病毒是这样子哈,你不去杀它,它不会去变异,你杀它以后,它下一代就改变。

梁冬: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倪海厦:对。它的下一代就改变。所以你现在就研究出来的疫苗,你可以看现在,但是它……你看了以后,它下次出来的又不一样。你又要再去研究一个新的疫苗,你永远赶不上它变异的速度。这是因为你一刺激它,它在改变的。那如果你不刺激它呢,可能两千多年来,如果没有这个疫苗、抗生素去刺激这些病毒的话,两千年以后,现在的病毒跟两千年以前是一样的。

但是,妙就妙在哪里?即使病毒经过变异,一直在改变,病毒、病株啊一直在改变,在改变所以不断地新的疫苗,抗病毒的药出来,哦~,但是呢,我们的大青龙汤居然还是适用。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观念要赶尽杀绝这个病毒。我们只有一个观念,如何把病毒排出体外,而不伤到人的身体的正气,所谓人身健康不伤到。就是在无伤害的状态之下,同时把病毒请出身体之外,这就是大青龙汤的方意。梁冬:它的策略不一样,一个是消灭它,一个呢,是请它出去!

倪海厦:对!就好像有敌人到你家来,进来,或者你家这个不友善的朋友进来,你也不用说,进来你还没有讲两句话,你就开枪把他打死的。

梁冬:一个板砖把他拍死了。
倪海厦:好像有一个太过度的防御。你就好言相劝,你出去就好啦。出去就没事了嘛,连警察都不用叫,他就出去了。“唉呀,对不起,我走错地方了!”他就出去了。好,那也不会冤冤相报。你可能把他杀了,可能他下一代儿子要来报仇,那你家儿子要去找他报仇的话,然后冤冤相报,哦~,这是不对的想法。梁冬:OK!那大青龙汤它怎么煮?它怎么会有这样这种效果咧?

倪海厦:对,大青龙汤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一直温病派不敢用?因为里面有麻黄跟桂枝。那麻黄跟桂枝,一般现代温病派听到麻黄桂枝,不要说开这个药了,光是听到就已经手软脚软。好像看到蛇蝎一样,避之唯恐不及。那,这个大青龙汤它原因在哪里?

第一个有麻黄,麻黄呢,它是宣肺,所谓青龙,我们讲的青龙讲的就是麻黄,麻黄颜色是青的。吃麻黄下去以后,肺主全身的皮肤毛孔,所以肺主皮毛,所以麻黄一下去之后,毛孔就会打开,可是你光靠麻黄打开来皮肤毛孔的时候,那个汗不会出来,所以一定要有桂枝来辅助。

桂枝,中医的观念里面是解肌,肌肉上面的问题哈,认为这个要用桂枝,所以病如果在肌肉上面,我们用桂枝下去,肌肉的汗液——津液呢,有了桂枝以后就会被桂枝推到皮肤下面,顺着毛孔出来。那我们用桂枝的时候,所以桂枝麻黄用在一个方子里面的时候,如果你不加其它的药,病人感冒好了,可是呢一定会脱水。病人会脱水。

梁冬:哦,因为桂枝把它排出来了。
倪海厦:对,排出来了。所以它会加了生姜和红枣,生姜呢,它本身颜色是黄的,哈,它入胃,在胃里面。

梁冬:对,因为它颜色是黄色的。

倪海厦:所以过去我们恶心啊,那个孕妇怀孕的时候,妊娠期间的恶心很重,我们讲,要用干姜啊,生姜,哦~,黄色它能够温胃,能够补胃的津液。红枣呢,它是大枣,也是色黄的,哦~。它也是能够补胃里的津液。因为病人胃口没有了,胃口没有我们要让他胃气恢复,胃的蠕动恢复,所以我们用生姜,红枣用在一起。

那我们用麻黄的话,在经方里面,大家如果有兴趣,听众里面,朋友里面,如果有兴趣研究经方的,你会发现到很奇妙,只要用麻黄的时候,就一定配合了杏仁在里面。

为什么?因为杏仁颜色是白的,中医认为色白入肺,所以把肺的津液补足,所以你麻黄一下去的时候,如果没有杏仁的时候,肺里面干枯掉了,哦~肺好像天上的云一样,那肺一干枯掉,万里无云,那热都热死了,辐射线,紫外线什么都进来,那肺里面一定要有津液。好,所以我们在用麻黄的时候,配合了杏仁在用的时候,比如说,麻黄跟杏仁一定是等量,比如说我们麻黄用两钱,杏仁就用两钱,麻黄用三钱,杏仁就用三钱。在麻黄、杏仁比例剂量上控制得很好的话,你麻黄用得多,也不会伤到肺的津液,因为和杏仁,一攻一守。那石膏呢,这个药很重要,这就是温病和伤寒家最大的差异在这里。

现在温病派没有犀角可以用,那很可怜,所以他们去热解毒很难。他们过去都用犀角,用犀牛角来解毒啊,解毒啊、去热,就是高热的时候一定要用犀牛角,犀牛角多贵呀。

而现在呢,国际动物保护法不准犀牛再买卖,哦,犀角再买卖。而经方呢里面,从头到尾,我们从汉朝、唐朝,我们从来没有用过犀牛角。我们发高烧的时候,去热解毒的时候,我们用的是石膏——所谓的白虎汤。而白虎呢,什么叫……我们为什么不取名叫作白老鼠,白兔?或者是这个白色的狗?为什么叫白老虎?就是告诉我们后学者,你要用石膏的时候,剂量一定要够大,叫做白老虎。你如果用5钱8钱,大不了小白兔一只嘛,小白鼠一只,小白兔、小白猫一只。但用过1两以上——2两、3两、4两以后就是白老虎。

那你用的剂量不够,比如说你用8钱、1两,下去,1两是多少?35克多,哦~,这个37克多。那你下1两下去,病人没有退烧,你认为这个白虎不能退烧,实际上你错了,你还可能……你可以继续加到2两3两地用没关系。一般这种外感风寒,这种H1N1,甲亢这种表症呢,大概1两就够了。所以石膏,在这是退热用的,这样使它的热被退掉了。

还有中间的炙甘草,这个炙甘草用得非常的妙。一般来说,我们中医看甘草,一般有生用甘草,还有炙过,炙过就是用蜂蜜给它炒过。生甘草一般来说,甘草的味就是甘味的,甘味入脾脏。除了能够把脾脏的津液补回来,脾胃的津液补回来,同时呢,因为它入脾脏啦,所以开胃。可是我们这个处方里面,我们要用炙甘草,要用蜂蜜炒过,因为蜂蜜它炒过以后,甘草变成熟的不讲,炒过以后,蜂蜜那个味道就不是甜味了,就是变得有点苦味,因为你烧焦了嘛哈,炒过了,变成苦味,苦味的药入心脏。

所以,甘草炙过以后,它配合在麻黄、桂枝里面,不但不会引起动悸——很多中医呢,不敢用麻黄桂枝就是,一吃下去之后,心脏动悸的很,心跳很快。他不晓得,用加了炙甘草下去就可以,炙甘草的目的就是要止它的动悸,预防病人有心悸的现象。

梁冬:哦。

倪海厦:那这个药下去以后,从肠胃里面的津液,正常的津液里面,正常的津液,肺里面的津液全部因为桂枝、麻黄,把这个有病的津液通通提到皮肤表面上,流汗流出来,在把病毒赶出去的同时,杏仁、石膏、生姜、大枣把这个丧失的津液同一时间补回来,这个动作是同时完成的。所以当时你有甲流的时候,你一喝大青龙汤下去以后,你的病毒往外跑,在皮肤毛孔,流了汗出来,而我相信流汗你把汗刮下来看,甲流的病毒通通在里面,它活着。好,那同时呢,身体里面,肠胃、肺里面都没有丧失津液,好,所以这就是胃口会开,胃口会回来,同时可以治疗,真正可以治病的一种药。

读故事学中医!郝万山经方治病故事

大青龙汤

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前辈,在好些年前就跟我说,你是讲《伤寒论》的,在讲《伤寒论》中的大青龙汤证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大家只要出了一次汗了,就不要再给他用大青龙汤。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在南方行医。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发烧、身痛、胸闷、烦躁,请他去看病,他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大青龙汤证,就开了一会大青龙汤,而且特别告诉他,吃完了出了汗就不要再吃了。这是上午看的病,下午,因为那时候个体行医总是要出诊嘛,出诊回来以后,路过那个亲戚的家门口,看到那个亲戚坐着藤椅,在房子外面乘凉,说你怎么样啊,烧退了没有?他说你了你的药真好,出了一大身汗,现在胸也不怎么闷了,心也不那么烦了,好像也不怎么发烧了,你放心吧。他说,那你就不要再吃第二次了,说我已经把药渣倒掉了,这是正午的事,到了半夜的时候,这个医生听到了急促的敲门声,把他吵醒了。开门一看,是那个病人的妻子,那个病人的妻子非常的惊慌,说你快去看看吧。怎么回事啊?他到了晚上又有点发烧,又有点心烦,特别可惜把那个药倒掉了。然后他非得让我拿着这个药方到镇上去抓药,我到那个药店抓药,那个药店的人说,你瞧,这不是上午王先生的方子,已经抓了吗,王先生只说一付,没有他的签字,那我不能给你抓药。那时候,药店是对病人负责,没有医生的签字,就不能再给它抓药,不像现在,想办法让你多抓。后来她没有办法,托一个亲戚走后门,到另外一个药店抓了一付药,回去煮上吃,吃完了就没有想到大汗淋漓不止,到现在手脚也凉了,眼睛也不睁了,话也不能说了,快去看看。我们这位年轻的大夫,心里知道大事不好。那个时候大概是30 年代,输液的技术传入中国没多久,他自己还不会,他自己的一个朋友是学西医的,会输液,赶快把那个朋友半夜又把他叫起来,两人一起带着输液瓶子,到病人家里。到那里一看,脉也摸不到了,然后输液,血管也全瘪了,亡阴脱水啊,血压下降啊,流体就没输进去。他们两个也不会静脉血管切开,那个时候也不知道静脉血管切开这个技术,病人就这样死掉了。所以我们这位老前辈就以这个例子告诉我,真正的是大青龙汤证,吃了一次,出了汗了,即使病情有所反覆,也不要再用大青龙汤。

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

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乃书案云:

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瀰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一剂。

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当时虽唯唯,然内心实不折服。遂又质之章师次公,并告以己意。章先生云:「陆君之言诚然!余所欲知者,乃药后以何方继?」对曰:「末也。」章师曰:「对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剂,而不预谋善后,安危难料,非万全策。」陡闻此教顿觉冷水灌顶,虽欲亟知其果而不能。

暑假再返,遂惜造雷家。其父云:「服药一煎,不久即出汗很多,怕冷怕热,口渴难过,病好了一大半,深夜服二煎,但汗不如白天之多,不过热未退清。家人以药虽贱却验,又赎一剂。服后,汗较昨天更多,且一直不止,热虽迟清,但怕冷更甚,继而四肢亦冷,浑身如冰,四肢抽筋,依次神识昏迷,话也不能说,如此一昼夜,延至深夜而亡。」含泪烯嘘,惨不忍闻,余虽心为之碎,实无言可慰。

想此病之方,蒙章陆两师鉴定,再征以第一煎服后的表现,大青龙本系的对之方,可予肯定。但方证的对,而仍不免于死,非方药所杀,实用方者杀之也:病重如斯,方峻如斯,安危难料而余末亲自观察,一书了之。麻黄能使人汗,多汗亡阳,今量达六钱,,并伴桂枝,能不防其大汗乎?况《伤寒论》扬后服法下,明明有「若复服汗出亡阳」之戒。而余视此文若不见,未预告汗后再服之害,致使汗后一服再服,大汗亡阳而毙。况本方即不再服,药重如此,也大有亡阳可」能,故当预告服后诸情及抢救方药。当时若预拟四逆辈授之,以备不虞,则即肢冷脉绝也或可有救。而余计不出此,铸成大错,实由我之蒙昧所致矣。

有一年夏天,北京太热,我就到外地一个非常凉快的地方,就是我们北京今年夏天都说是桑拿天的时候,我就是在那个地方,晚上还得盖被子,非常的凉快。那个地方在建桥,修桥就挖一个桥基,桥基挖得很深很大。没想到一下雨,桥基下灌满了水,工地管理不严,暑假小学生放假,好多孩子就在工地上玩,下了雨路特别滑,一个小孩就滑到坑里了,滑到坑里就给淹死了。所以那些修桥的工人,纷纷潜水捞这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工人多次潜水,他潜水技术好,最终把这个孩子的尸体捞上来了。

没想到这个工人到了夜里,就寒战,上牙咬下牙,全身颤栗,几个工人摁都摁不住,摁得那个床就颤,是他们给我说的,随后就烦躁,就发烧、烦躁,赶快送到县医院,送到县医院的时候,他都把胸抓破了。到县医院以后,县医院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已经是后半夜的时候了,怎么来这么一个病人呢?年轻的工人都没有更多的文化,心里都有一种非常害怕的感觉,说白天的时候淹死一个小弟弟,这恐怕是小弟弟嫌路上寂寞,一定要拉大哥哥走,就给医生这么说,这些医生呢也给弄得很紧张,怎么这么烦躁,就给他输液,一输液他就拔掉、喊叫,就是这么一个状况。

我就住在医院旁边的招待所里,那医院的院长和我很熟,也就是凌晨三点了,他把我叫起来,说北京来的大夫,你经历多、见得广,你看看是怎么回事。这时候发烧是40 度左右,脉搏非常快,你摸脉他身上还在哆嗦,他们又给我复述了白天的情况,我心里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大叶性肺炎的早期,这是一个典型的大青龙汤证,身上一点儿汗也没有,高热、胸闷、烦躁「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那是我用麻黄最多的一次,30 克,好不容易逮住了这么一个症状,为什么不怕他出汗太多呀,他在医院里头,可以输液呀,你怕什么?我也不用准备炒热的米粉。

我说你们现在准备输液啊,我给他弄这个方子。麻黄30克,桂枝 10 克,其它药都是一般的量,石膏 20 克,很快熬好了药,熬了20 多分钟吧,就给他喝上,我在旁边看他喝药,喝完药就拿热水来喝,因为那个药水很苦嘛,热水喝完了大半杯,脑袋就就开始冒汗,随后大汗淋漓,所以你看大青龙汤方后,它说没说温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说没有说温覆,没有说,不用盖被子,汗就出来了。所以说经方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就是像鼓锤打一下就有声,覆杯而愈,杯子还没有扣下,汗就出来了,就不烦了,就能够躺在那儿了。我给那西医大夫说,赶快输液,马上扎上就输液了。这就安静下来了,接着输液,接着用抗菌素,这个肺炎要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肯定有肺实变的体征,就这样及时的治疗,截断了病程,这个人住了五、六天院就出院了。最后什么也没有诊断,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发展就肯定是大叶性肺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