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财富栏目 | 航宇微为何变“微”

 太空与网络 2024-03-05 发布于河北
数字财富栏目  航宇微为何变“微”
引言:

欧比特(航宇微的前身)作为遥感卫星早期上市的企业,近年来业务开始急剧收缩,2022年卫星业务收入下降近5成,2023年上半年收入继续下降,背后折射的是客户结构、商业价值、发展方向等深层次的问题。




航宇微为何变“微”

文 | 宇宙人

2024年1月30日,航宇微发布2023年度的业绩预告,数据并不乐观。在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公司的客户回款情况远低预期,因此不得不计提高达0.75亿元至1.05亿元的坏账准备。同时,商誉减值准备也达到了惊人的2.1亿元至2.4亿元。综合这些因素,航宇微预计全年亏损2.9亿元至3.8亿元,这已经是继2022年亏损57219.6万元之后的又一次巨额亏损。

回顾航宇微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自2017年切入遥感卫星业务以来,尽管公司在某些年份实现了盈利,但整体业绩却呈现出剧烈波动。2017年的净利润曾超过1.2亿元,但之后再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甚至在2022、2023年出现了巨额亏损。被寄予厚望的卫星业务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实质性的盈利提升,更像是“赔本赚吆喝”。

在业务收入不断萎缩的情况下,公司实控人和大股东也开启了“减持”之路,2023年6月30,航宇微公告公司董事长颜军计划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270万股;2023年12月,航宇微公告吴郁琪计划减持不超过332.5万股公司股份,根据2022年7月公司公告,实控人颜军与吴郁琪已办理离婚手续,解除婚姻关系,并签署了《离婚协议书》,颜军将其持有的公司1403万股股份分割至吴郁琪名下,被媒体解读为:涉嫌“离婚式减持”。

市场规模越做越小,营业收入持续下行

从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任何产业的初期,市场份额的争夺都是生死攸关的。商业航天,同样遵循这一法则。然而,航宇微的财务报告却揭示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抢占市场份额的过程中,航宇微似乎并未能掌握主动。

梳理航宇微的财务报告不难发现,其营业收入在切入卫星业务后出现了小幅上涨,2018年营业收入突破9亿元,这也是近几年的营收最高值;2019、2020年营收还能保持稳定。但是从2021年开始,航宇微的营业收入出现了剧烈的震荡,总体呈现断崖式下滑;2022年,航宇微的营业收入下降至4.26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07亿元,同比继续下降13.3%。

剖析其营收构成,航宇微的主要业务包括卫星星座及卫星大数据、核心芯片/模块和人工智能。但遗憾的是,正是曾被视为公司增长引擎的卫星业务,如今却成为了营收萎缩的罪魁祸首。从年度数据看,2020年航宇微的卫星业务达到5.3亿元,2021年便锐减至4.19亿元,2022年更是急剧下降到2.15亿元,这一趋势清晰地揭示了公司业务的持续衰退。但是,根据共研网数据显示,2015-2022年间,中国遥感卫星市场规模由56.1亿元增长到130.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86%,在全国遥感卫星市场大幅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环境中,航宇微的遥感业务收入却出现断崖式下跌。

当我们进一步观察半年度数据时,发现其营业收入的波动性更加显著。值得注意的是,航宇微的卫星业务在下半年的表现往往优于上半年,例如2020年下半年,其卫星业务的营业收入高达3.49亿元,成为全年中表现最好的一段时期,然而,疫情的影响在2022年下半年显现无疑,该时期的卫星业务营业收入急剧萎缩至0.64亿元,这一数字与上年同期相比几乎腰斩。即便到了2023年上半年,情况也并未好转,航宇微的卫星业务营业收入仅为1.06亿元,与2022年上半年的水平相比,还下滑了29.8%。这种连续的下滑和波动,无疑暴露出航宇微在卫星业务上的巨大挑战和不稳定。

图1 航宇微营业收入变动情况 单位:亿元

从对公司的贡献来看,航宇微的营收高度依赖卫星业务,但是随着卫星业务的萎缩,卫星业务对公司的营收贡献也逐步降低。从卫星业务收入在公司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来看,虽然2020年和2021年,占比超过了60%,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这一局面在随后的年份中发生了转折性变化:2022年,这一占比急剧下滑至50.5%;更为严峻的是2023年上半年,卫星业务的营收占比进一步下滑至47.1%,这也意味着公司卫星业务的地位逐步下降。

面对业务收入持续下滑的严峻态势,航宇微公司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应对策略显得捉襟见肘。仔细梳理公司2020、2021、2022年的年度报告,再次发现,公司在业务创新方面的努力几乎微乎其微。在“主要子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部分,航宇微公司对卫星星座、大数据产品、地理信息及智能测绘业务的描述连续三年如出一辙,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或突破。这种缺乏创新的业务模式在当今快速变革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似乎公司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同样,在“核心竞争力分析”部分,航宇微公司连续三年都强调了领先的宇航电子技术与图像分析处理技术、深度合作的国家级宇航产业资源、领先的行业地位、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以及覆盖全产业领域的人才体系这五个方面。虽然这些方面确实是公司的优势所在,但仅仅依赖这些传统的核心竞争力而忽视产品创新和市场变化,显然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变革的时代,一个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主要业务和核心竞争力都一成不变,那么其营业收入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客户结构单一,政府支付能力受限

一般来讲,产品的客户可以划分为政府、企业和个人,从航宇微的年度报告可以看出,卫星业务拓展重心偏向政府客户。而政府作为主要的客户群体,其需求具有引致性特点,且预算软约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政府自身的财力受到冲击时。

近几年,受经济下行、土地市场低迷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明显收缩,很多地方政府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据全国财政数据显示,2022年地方财赤字超过11万亿元,地方财力捉襟见肘,也无力在为新兴产业买单。而且,政府财力受限不仅会影响业务拓展,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回款。从航宇微的赊销比例来看,近几年赊销占比较高,且有逐步攀升的趋势,2020年,一年以内应收账款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6.21%,到2022年这一比重上升到73.71%,这一比重的显著增长表明公司在销售策略上可能更加注重赊销,或者不得不采取更多的信用销售以吸引客户。这种趋势对公司的现金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坏账风险。2023年业绩预告中,预计计提坏账达7000多万元。

表1公司赊销比例

从客户拓展和营业收入来看,航宇微陷入了增客不增收的局面。从航宇微的财务报告来看,每年都有新客户拓展,如2020年披露在维持管网测绘及修复业务的基础上,新增了自然资源确权、自然灾害普查、城市更新改造测绘、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国土空间修复、土地整治等业务;2021年,在广东、四川简阳、眉山、新疆十二师、广西南宁、江苏南京、扬州等地实现项目落地;2022年,参与了中科星图数字地球卫星遥感数据采购、湖南省高光谱原始影像数据采购、湖南省农业工程建设市场综合监管系统建设等多个项目;2023年上半年,与云南省JM融合发展研究院、珠海市应急管理局、湖南省第二测绘院、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等机构合作,推进“绿水青山一张图”项目第二期服务、高光谱原始影像数据项目、海岛动态监测数据运营服务以及智慧自然资源—海洋中心数据治理和应用开发等。但营业收入却不断萎缩,客户拓展并没有转化为业务收入的增长,卫星业务陷入了“增客不增收”的困局。

从年度报告来看,航宇微拓展了四川、广西、云南、湖南等客户,从区域结构看,从表面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是,我们梳理航宇微2018年以来的重大经营活动公告发现,公司签订的两个重大合同均来自其注册地广东政府,其中广东《绿水青山一张图项目实施合同》的合同金额8362万元,而“珠海市斗门区水务局白蕉和白藤片区排水管网清淤检测项目采购”的合同金额也达到了6402万元。尽管公司在年报中声称已经拓展了其他区域的客户,但在实际操作中,似乎并没有成功签订其他区域的大项目合同。我们由此可以推断,除了当地政府为了支持属地企业业务进了大额采购外,其他区域的政府更多是观望,或者是给些小额业务试试水。

在政府客户单一的商业模式下,由于政府需求占据主导地位,公司会过于专注于满足政府的需求,而忽视了其他潜在市场和客户群体,而且政府客户采购的决策与市场主体不同,长期与政府合作,容易忽视产品的“性价比”,使得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在市场中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从航宇微的客户结构可以看出,其大客户销售收入保持稳定,但是中小客户的营收波动很大。具体来说,从2020年到2022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分别为1.435亿元、1.589亿元和1.515亿元,显示出相对稳定的趋势。然而,由于公司整体营业收入的大幅波动,前五大客户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却从2020年的16.5%飙升至33.75%,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小客户收入减少对公司整体营收的显著影响。深入分析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大客户对于航宇微而言具有较高的业务稳定性,其销售收入相对平稳,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司的基本营收水平。然而,中小客户群体的销售波动性较大,这既可能源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可能与航宇微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业务策略有关。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中小客户的订单和合作往往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销售收入的波动。

表2前五大客户销售情况

竞争者蜂拥入场,市场空间被挤占

随着卫星技术的日新月异,遥感卫星领域的竞争愈发白热化,《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民用遥感卫星在轨工作294颗,其中商业遥感卫星在轨工作189颗。如长光卫星的吉林一号,已经拥有108颗卫星在轨运行,其星座运营的规模与效率令人瞩目。而世纪空间、四维世景等传统强队也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持续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商业航天政策的出台,更是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众多商业航天公司纷纷涉足遥感星座建设。椭圆时空的“星池计划”计划发射数百颗卫星,东方慧眼、零重空间的灵鹊星座、天仪研究院的inSAR雷达干涉卫星、国星宇航的AI智能遥感卫星等,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一时间,“群星”登场。

而在下游领域,各家企业则通过提供遥感卫星增值服务,不断拓展市场的应用边界。他们不仅注重技术的创新,还积极引入AI算法、算力、大模型技术等高效工具,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从下游切入上游。但,即使如此,如航天宏图,也在1月23日收盘后所披露的2023年度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3亿元至3.7亿元。

航宇微卫星业务包括数据的采集、运维、处理和应用以及地理信息和智能测绘业务,主要集中在卫星星座及卫星大数据、地理信息及智能测绘、大数据运维三大领域,在政府、大型企业和特定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智慧管网综合管理平台、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城市绿水青山一张图系统、数字乡村一张图服务平台等。深入分析航宇微业务的构成情况,我们发现地理信息及智能测绘业务在航宇微的卫星业务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2020年,地理信息及智能测绘业务的营收占比高达67.76%,几乎占据了卫星业务的七成江山。即便到了2023年上半年,这一占比依然稳固地保持在48.08%,而大数据运维占比仅为5.92%,新兴增值业务发展缓慢。

表3航宇微卫星业务分类占比

新业务的拓展,无疑是商业竞争中的关键一跃,而背后所依赖的,正是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尽管航宇微一直以来都保持着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但是随着业务的萎缩,研发投入也在下降,具体来看,公司在2020年投入了2.02亿元的研发费用,到2021年降至1.18亿元,2022年更是减少至0.94亿元。尽管研发投入金额在减少,但有一说一,该公司的研发强度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如2022年研发强度高达22.15%。但是,在营业收入萎缩的压力下,公司不得不调整其研发策略,研发人员数量也明显下降。目前似乎更是无力加大研发投入拓展新的产品和领域。

如今的航宇微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营业收入的萎缩使其无力加大研发投入,拓展新的产品和领域;另一方面,研发投入的减少又可能进一步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导致业务进一步萎缩。这种恶性循环,如同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航宇微的未来。

表4  研发投入费用和强度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求持续扩张的道路,航宇微公司在2023年4月与河北省阜平县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双方计划共同建设华北卫星产业中心,并计划研制并发射100颗名为“阜平星”的系列遥感卫星。这些卫星将与“珠海一号”星座的其他卫星形成组网运行,共同承担起为华北地区采集遥感数据的任务。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仅仅一个月后,航宇微又与河北省遵化市签订了另一份战略合作协议。在两个县级单位都布局100颗遥感卫星,且这份协议的内容与之前的阜平协议如出一辙,同样是研制并发射100颗名为“遵化星”的系列遥感卫星,与“珠海一号”星座的其他卫星组网运行。但这次的服务范围仅限于河北省,而之前与阜平县的协议则是针对整个华北地区。这种布局似乎存在明显的重叠和冲突,让人不禁对这两份协议实际落地的可能性产生怀疑。

折旧占比提升,盈利能力下降

星座建设前期投入大,后期运营必然带来大额折旧,意味着业务的固定成本高,一旦业务收入下降,高额的折旧势必会吞噬利润,影响企业的长期生存。

航宇微的卫星业务在盈利能力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特别是产品毛利率这一关键指标,其走势并不乐观。从近年来的数据观察,卫星业务的毛利率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具体来说,2022年的毛利率降低至16.38%,这一数字相较于之前年度有着明显的下滑。不过,在2023年上半年,这一现象有所缓解,毛利率回升至25.88%。然而,尽管如此,卫星业务的毛利率依然远低于公司的核心芯片/模块的毛利率,这表明公司在不同产品线上的盈利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剖析产品结构,我们发现不同业务领域的毛利率表现也各具特点。其中,地理信息及智能测绘业务的毛利率相对较高,且其波动幅度相对较小,显示出这一领域的业务相对稳健,为公司贡献了一定的稳定利润。相比之下,卫星星座业务的毛利率波动较大,甚至在2022年降低至0.85%,这一数字极为低迷,几乎接近于无利可图的边缘。这种剧烈波动不仅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也反映出公司在该领域的业务管理和市场策略可能存在问题。

表5卫星业务毛利率情况

盈利水平的下降,主要是成本结构变动导致的。航宇微的卫星业务成本构成中,材料、人工、折旧与摊销、外购成本等要素占比较大。特别是随着公司卫星星座的不断建设与完善,折旧和摊销费用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些费用属于固定成本,当营业收入减少时,折旧费用占比会相应提升,从而对毛利率产生明显的压缩效应。从公司费用占比的变化趋势来看,2020年折旧与摊销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重仅为14.71%。然而,到了2022年,这一比重迅速攀升至41.17%,显示出折旧与摊销费用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日益显著。这也是导致公司毛利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业航天公司的一大特性便是其前期投资之巨,几乎是一场资本与技术的豪赌。一旦营业收入出现萎缩,这些公司所背负的高额折旧费用,就如同隐形的利刃,无声无息地侵蚀着利润,使盈利能力瞬间崩塌。航宇微的财务数据无疑成为了这一现象的一个注解。在卫星星座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航宇微似乎并未能很好地平衡成本控制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使得折旧费用成为了公司盈利能力的沉重负担。

表6  卫星业务费用支出结构

中国的航天领域长久以来都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在追逐技术突破和工程建设的热潮中,我们或许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高科技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和商业价值?

商业航天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打破原来固有的观念,将重心转向市场推广和应用拓展。只有实现了商业价值的最大化,才能为公司的持续盈利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