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两会教育热点提案,折射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课题 | 头条

 大奔h1wmjlcm1r 2024-03-06 发布于江西
图片

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先后开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关于教育,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样说——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 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 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深化“双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

  • 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 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

  • 大力发展数字教育。

  • 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2024年,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收官前的“关键一年”,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内容,到来自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教育提案建议,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痛难点和发力点日渐清晰,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成为焦点。



图片
基础教育如何支撑
教育强国战略?

图片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是今年教育系统的工作主线、头等大事、一号工程。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主题,人工智能、科学教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话题受到广泛关注。
1. 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但目前中小学生尚未全面接受有关人工智能的基础教育。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建议,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从基础理念到简单应用,全面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中小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有关各学科应引入人工智能的通识教育。生命科学的、化学的、制药的、物理的、材料的各个领域,都应该要把人工智能通识课引入进来。
2. 科学教育重在孵化科学精神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就如何更好地推进科学教育,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认为,只靠听、看、说,不可能培育出真正的科创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实验教学,改变以讲故事、看实验、做习题为主的科学教育方式。同时,科学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创造力。一方面,校内教育应该更多样化,让孩子们有更多选择;另一方面,学生们的动手实践也很重要。

针对科学教师的专职率和专业对口率低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建议,可以通过“校内转岗、区域培训、校外众筹”等方式充实、优化科学教师队伍。同时设立科学教师初始职业津贴、兼职教师“持续任教奖”,增进专兼职科学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感,激励教师愿意持续从事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3.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扑面而来,创新人才在大国综合国力较量与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作用也愈发凸显。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与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紧密相连。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加快推广大模型赋能全学段(从中小学到职业教育和大学的教育教学提质增效),以全新机制加快探索我国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设立国家人工智能学院,以“核心 基地”的组织形式和全新机制推动拔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加强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联合头部企业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人才产教融合培养基地,打造优秀人才专项遴选机制和通道。



图片
高速变化的世界,
如何关照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

图片

4.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问题,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在于物质生活的进步与青少年精神生活的成长不协调,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生活方式深刻变革,唯成绩、唯升学的功利主义教育观等。他建议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教育护航机制,青少年心理问题校家社协同辅导机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卫联合会诊、干预和康复机制,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教育主责、社会协同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等,共同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建议,提出完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分担机制,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家校医社”联动服务机制等,希望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实验中学副校长窦延丽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课程方案。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基本课程体系,多学科联动实行生命教育。
5. 重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总说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太阳底下也有阴影,长期的超负荷工作、高强度情绪劳动,持续的工作压力,这样的工作现状之下,老师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沧源县国门小学教师李瑞芳建议:优化教师减负管理机制,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的协同联动,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支持协作机制,定期为广大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把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新教师入职前进行心理测评,将不符合教师职业心理素质要求的人员排除在教师门槛之外。
6. 让课间十分钟重新热闹起来

很多中小学的“课间十分钟”消失了,甚至“厕所社交”开始在学生中兴起。

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国华建议,教育部门切实拿出方案,确保全国学生课间自由活动权的落实。要想学校放开包袱、解放课间10分钟,还要从源头上帮助学校合理管控风险。建议最高法和最高检进一步细化规则,明确学校尽到教育管理责任的情况下发生意外伤害的相关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建议,要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升体育课质量,保证大课间运动量,确保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
7. 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

很多中小学教师不仅承担了教育系统内部的检查、评比、打卡,还承担了创卫、垃圾分类、反诈、反腐宣传等非教学任务,给教师带来多重负面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建议,完善学校非教学任务准入机制,非教学事务进入校园必须经本地教育领导小组批准并向全社会公示;健全监督机制,建立非教学事务进校园举报电话并向全社会公布,对查证属实情况的责任人进行处分;开展学校非教学任务问题专项整治。

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行政压力,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确保教育部门的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和压力的影响。

民进中央建议,完善学校非教学任务准入机制,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未经批准的督查检查、考核评比、创先争优等活动,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调查测评、网络投票、普查统计、信息填报等活动一律不能“进校园”。



图片

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图片


当前,我国教育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如何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8. 稳步推进小班化教学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这对于教师资源配置和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建议,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动态调整优化生师比。比如小学生师比由过去的20:1左右调整为13:1左右,初中生师比由过去的13.5:1左右调整为8:1左右。这样的发展方向可以促进中小学告别“大班额”,走向“小班化”。通过调整生师比,将从根本机制上常态化全方位解决教师的工作负担,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提升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民进中央建议,优化教职工配置标准,降低中小学班额。我国现行标准班额比OECD国家平均班额小学21人、初中23人的标准有很大差距。应优化中小学教职工配置标准,科学制定不同学科的教师配置标准,加大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学科的师资培养和补充力度。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推进落实班师比和生师比相结合的教师配置方式。彻底消除大班额现象,有步骤、分地区推广小班化教学。
9. 推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认为,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公开招聘过程中,存在报名条件专业要求过于窄化、跨学科考取编制受限、学校话语权较小问题。对此,她建议,对应专业门类,放宽学科专业报名准入条件;允许教师跨专业考取编制;增加学校在招聘过程中的话语权。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建议推动教育家精神研究阐释、落地生根,将教育家精神纳入师范生培养、教师职后培训、教师职业发展等各环节,以及“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国优计划”等国家计划实施全过程,同时纳入教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民进中央建议,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提升教师队伍利用人工智能创新教学的能力,提高人机协同育人能力,并保持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批判性和选择性。
10. 建立高中高校衔接机制

高中阶段教育是从强调通识的义务教育向专业教育或社会就业过渡的关键阶段,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贯通、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民进中央建议,建立高中高校间对话沟通协调机制,突破学校的资源边界,深化高中—高校对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的互动,推动高中学生参与真实研究、开展跨学科学习。鼓励高中与高校共同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表现档案,将评价融入日常教书育人过程中,以评促教、促育。
11. 乡村教育也要高质量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目前,乡村学校呈萎缩之势,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点出现新的“撤并潮”,优秀教师的流失使得乡村教育发展更为艰难。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建议,针对新一轮乡村小学及教学点的 “撤并潮”,国家相关部门要尽快采取措施,叫停盲目撤点并校,保留必须保留的乡村小学及教学点。同时,要继续加大投入,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还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体育及科学教育师资建设,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新课标要求,配够配好各科师资,开齐开足国家课程。
12. 让民办教育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生力军

民办教育经过长期快速发展,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层次类型多样、结构功能与公办教育互补的发展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李孝轩表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在扩展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类型、推动教育变革、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等方面,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他建议,要加大政策供给,更大力度促进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政策协同,稳妥务实推进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工作。要立足于引导、提振民办学校及其举办者预期和信心,推动各省出台更加清晰的政策指引,更加稳妥务实地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保证过渡期内政策的延续性和一致性,进一步激发民办教育发展活力。
13. 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发展

针对高中阶段普职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高中阶段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职普招生比例,不搞“一刀切”,避免大起大落。要统筹推进职普融通,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需求。

针对职普融通目前存在的问题,民革中央建议,出台学籍和学分互相融通的配套政策。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搭建横向的融通平台,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搭建纵向融通平台。多渠道激励,促进职普学校积极参与职普融通。目标是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推进职普融通,真正缓解社会对于“职普分流”的焦虑,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片
从物质温饱走向
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图片


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动学习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今天的教育,已不再仅仅关注于赋予知识和技能,而致力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引领他们发现并追求完整而真实的自己。

创新思维、批判思维、问题意识、品格养成等等……背后所指向的,正是人类精神的精度。
14. 在中小学增设自我生活管理课

学习和掌握必备的生活劳动技能是青少年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澄呼吁,在大中小学生全面推广和增设生活管理校本课程,从小培养学生个人生活管理能力;并在学生已有的劳动技能课程中增加日常生活劳动课程,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工作。通过自上而下的努力,让家庭、学校、学生达成共识,保证长效推进机制。

陈澄建议,要按照学龄段,制定不同学习标准、学习目标。在小学阶段,她建议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日常清洁卫生、物品的整理与收纳、学会简单的烹饪和生产劳动。到中学阶段,增设生活管理校本课程。课程涵盖活动策划、课程指导、实地练习、总结交流等。
15. 提升学校美育育人功能

当前,美育教学场域单一,限于课堂、窄于学科、囿于教材,美育教学设计关注文本表面内容,忽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联,忽略学生的美育生活、社会交流。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建议,在学校教育中强调中华美学精神,打造高质量的美育课程体系,将美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导演、北京市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孟艳建议:要深化改革,加强美育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要强化保障,打造美育教师队伍。要改善条件,营造校园美育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体卫艺站教师马丹建议,创新美育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人才。一是加强美育资源数字化。二是加强实践活动保障。三是实现浸润渠道多样化。要探索跨学科整合,将艺术与文化和其他学科领域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教育模式。
16. 高品质建设儿童友好学校

“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但现有“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组织机制尚不明确、长期存在“儿童”与“青少年”“未成年人”等概念的混用、全社会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意识尚未形成。

为此,民进中央就统筹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提出建议。一是完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指标化,并纳入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体系。二是加强宣传和培训,使儿童友好的理念深入人心。三是构建覆盖全体儿童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真正贯彻“儿童优先原则”,逐步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

建设儿童友好型学校是项服务儿童生命成长的系统工程,也是引领学校深度变革的综合抓手。学校教育要用“儿童友好”的场景,唤醒内心真实的成长,关心儿童在校园空间里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生命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没有什么教育活动不是围绕生命成长而展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