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的严厉措辞批评赵光义不会用兵,而且不懂得总结经验。

 952952 2024-03-06 发布于上海

古人有句名言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思是以前的成败经验都是后世可以吸取借鉴的。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治史。

这一点上即便是毛主席也不例外。闲暇之余,他不仅读完了几千万字的《二十四史》,更还对其中的历史人物做出了精彩的点评。

而在读及《宋史》时,他罕见的多次批评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甚至直言是赵光义的作为给宋朝造成了巨大的隐患。要知道,毛主席对多位皇帝曾做出过评价,但能如此多次批判的,赵光义却可以说是少有的。

这显然是极其特别的,那么赵光义又究竟办了什么事情,会让毛主席对他多有负面评价?

《宋史》乃是官方史书,由元朝史官脱脱负责撰写。也恰是因为官修史书的原因,因此不免要“为尊者讳”,而在对宋太宗赵光义的评价上《宋史》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论焉。”

显然在史官脱脱看来宋太宗虽算得上是一位贤君,不过一些逾矩的举动还是让他颇受诟病。

而在毛主席读到此句时,则相较于脱脱的隐晦更加直白,直言“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这里的“不择手段,急于登台”,当然是指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悬案——烛影斧声。

这件事发生于公元976年11月14日的深夜。

当晚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弟弟赵光义,期间不免也屏退了左右,可是席间有人遥见烛光下的赵光义时而离席,时而躲避,又兼有太祖引斧戳地,呼“好为之”。总之在这“烛影斧声”后,宋太祖暴毙,而赵光义则承统为帝。

此事也引起了巨大争议,按照古代的王朝权力交接规则,只有在皇帝没有儿子的前提下,才被迫采取“兄终弟及”的方案。

要知道当时赵匡胤是有儿子的,而且有好几个。因此赵光义在这件事中执行了什么操作引起了朝廷内外的怀疑,质疑其继位不合法。

不过对此官方史书《宋史》中自然是不敢多言,但其他学者写的“野史”对此有不同的描述,但很多人并不信“野史”的说法。可是熟读历史的毛主席显然更倾向于“野史”的观点,因此就有了“不择手段,急于登台”这句点评。

更令人怀疑的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赵德昭还在不久相继去世,这也无疑加重了后人的质疑,让“野史”反倒多了几分可信力。

这一点上,毛主席对于赵光义的评价显然非常公允,并不为过。

而抛开继承上的问题,毛主席其实更看不惯的是赵光义在军事上的冒进举动。

也恰是这些行为直接导致宋朝丧失了收回幽云十六州历史机遇,导致宋朝300年无险可守,面对游牧力量只能被动挨打。

一提起幽云十六州,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

此人为了坐稳皇位,把以北京为核心的幽云十六州直接让给了契丹人建立的辽国。

这片土地最大的价值并不是因为面积大,而是战略位置重要,这里是中原王朝阻挡游牧铁骑南下的最佳屏障。丢了这里,没有了长城和山川阻挡,中原朝廷只能和辽国骑兵在平原上血战,局面会非常被动。

赵匡胤此前一直谋求收回幽云十六州,但他的突然死亡让这件事中断了。

成为继任者的赵光义则为了证明“他有能力办成此事”,继位后没多久就决定御驾亲征(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趁着开国将领在前线取得了一些胜利,准备再进一步,一举击败辽国,树立威信。

刚开始宋军连续取胜尝了很多甜头,但宋太宗赵光义的问题也迅速显现——急躁冒进、缺失大局意识。

由于刚刚作战,宋军疲倦且未有封赏,士兵其实不愿意继续作战的。可在宋太宗看来这却成为了他迅速进兵的理由,为此他还下令召集各地储粮,而在储粮问题上他也更是因为迟滞而大发雷霆,怒要斩将,因手下劝阻才作罢。

等到宋军打到幽州后,辽军朝野震动。可是,幽州城何其高大,显然非短时间可破,更可怕的一点是宋军本身就是匆促作战。

同时,辽景宗耶律贤遣宰相耶律沙率军救援,同时辽国名将耶律休哥又主动请缨,又有耶律休哥统领。

就这样历史上的高粱河之战打响,坦白讲即便到这里宋朝也有着取胜的机会。但是志大才疏的赵光义却身为主君,率先怯战。在宋军先胜之下,赵光义害怕被耶律休哥包围,不敢正面迎敌,令宋军回撤。而耶律休德则利用骑兵优/span>

是役宋军被迫撤退,可是身为皇帝的赵光义却不知安抚军伍,只知仓皇而逃。

这一战,宋军损失惨重,死伤无算,就连赵光义差点被俘虏,身边人让他坐驴车逃跑,才躲过一劫。

《宋史》中描写此战,但措辞却极其温和。不过毛主席看过后,却言辞激烈说宋太宗不会用兵,不擅长反思总结,字字珠玑,却都有道理。

不过此战之后,赵光义显然并没有吸取教训。

公元986年,听说辽国皇帝耶律景驾崩,新皇帝年幼,辽国人心不稳,赵光义下令宋军主力全员出动。

大军兵分三路,第一路主将是曹彬和米信,号称10万大军。第二路主将是田重进,第三路主将是潘美和杨业。

三支部队一开始都取得了连续胜利,曹彬攻克固安,田重进攻克飞狐北部,潘美和杨业攻克寰州、朔州、应州和云州。不料曹彬眼红潘美和杨业的神勇表现,为了争功决定率兵冒进,结果又被辽国大将耶律休哥找到了三路大军推进的破绽,果断打了一个穿插再次大败宋军,这一次北伐几乎把宋朝的精兵打光了。

此战之后,宋朝彻底失去了进攻能力。对此,毛主席用“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的严厉措辞批评赵光义不会用兵,而且不懂得总结经验。

其实与毛主席相比,赵光义确实是不知兵、不会用兵。而想来也正是因为毛主席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读史书,他才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建国后做到运筹帷幄,鼎定大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