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

 心其和顺其然 2024-03-06 发布于浙江

炙甘草汤见于《伤寒论》太阳下篇末177条,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图片

《伤寒论》中的条文凡是起首有“伤寒”二字的,后面所描述的病症都是在感受伤寒的条件下发生的。

伤寒后的“脉结代心动悸”是啥状况呢?

感受风寒之后随着邪气的深入,同时,人体正气也大量地消耗,在人体正气极度虚劳时如果还要去对抗寒邪,人就会表现出心慌心悸,这说明虚到极限了。就如同已经劳累到了极点,却发现还有事情必须马上去应对,这时就容易出现心慌等感觉。这就是炙甘草汤条文所表达的人体的状态。

心律不齐在《伤寒论》中叫“脉结代”,也称“结代脉”。第178条作了解释:“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结脉,通俗地说就是脉乱跳无规律。《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简明中医辞典》674页记载:“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结脉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郁不调,积聚症瘕。

代脉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歇止,即止有定数(脉率正常),如每跳五次停一次;或每跳三次停一次,甚至有每跳二次停一次的。

脉结者生,代者死。这里的“死”是严重的意思。代脉主脏气衰微,其病危重。

弄清楚了什么是“结代脉”(心律不齐),再看看怎么治疗。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仲景时代的一两约合现在的15.625克。一升是200毫升,麻仁半升(100毫升)约为50克。麦门冬半升约为60克。生地黄一斤(16两)约为250克。

还原成现在的剂量:甘草60克,生姜45克,桂枝45克,人参30克,生地黄250克,阿胶30克,麦门冬60克,麻仁50克,大枣30枚(撕开)。

清酒就是米酒可以用黄酒代替。用1400毫升黄酒,1600毫升水,先煮8味,煮到药液剩下600毫升了,去掉药渣,把阿胶放进药液溶化。趁热服200毫升。一天喝三次。也就是早中晚各200毫升。

喝了这个药液之后,脉结代症状就消失了,所以又名“复脉汤”。

仲景的方为什么叫经方,经方就是经验之方,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有效才定下来的。因此,要想达到经方的效果,就要按照经方规定的用法去煎服。经方有“有是证用是药”的说法,也应该包括“有是药用是量”。

经方的药味精炼,每一味都是千虑一得,非它莫属。经方的剂量也是反复验用的结果,三两就是三两,半升就是半升。桂枝汤中桂枝、白芍、生姜用三两,甘草用二两,大枣12枚,不用这个量,就没有主次,就不是仲师的桂枝汤,是你自己随便开的“桂枝汤”。就不可能有效,就不会有效,或者没有效。

主药(君药)不一定就是量大的,本方所以叫炙甘草汤者就是以炙甘草为君药。而不是以量大的生地黄为君药,但本方养血君药就是生地黄。

通观方剂药量,初看确实量大,然而,再看其服用方法,并不见得有多大。

方剂后面的煎服法中要求做三次服用。每次200毫升药液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是原方三分之一的药量煎出来的?其药液中最大量的生地大约为80克,炙甘草的量为20克,人参10克,麦冬20克……这个量还大吗?

这个方子效果怎么样?只要是“脉结代心动悸”,效果就非常好。或者说,心脏出现了这个症状,这个方子就是首选。这是仲景先师经验的结果,也是后世历朝历代中医学家屡屡验证的结果。当然,也不是绝对,也有用了没效果的。

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方中炙甘草甘温益脾,脾属土为心之子,补子而实母,缓心脾之急而复脉为主药;生地黄滋阴养心,养血充脉。二药重用,益气养血以复脉,共为君药。《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人参、大枣补益心脾,合炙甘草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化生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阴养血补心,配生地黄滋心阴,养心血,以充血脉,共为臣药。

桂枝、生姜温心阳而通血脉,使气血畅通脉气接续有源,并使诸味厚之品滋而不腻,共为佐药。桂枝则为仲景治悸之要药,乃本方不可缺少之品。本方为桂枝去芍药汤衍化而来。《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脉者,数而时止也,胸满者即含悸之意。

桂枝与甘草合用,又能辛甘化阳,通心脉而和气血,以振心阳。用法中加清酒煎服,温阳通脉,以助药力,为使药。

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沛,阴阳调和,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由于炙甘草、人参亦可补肺气,润肺止咳;阿胶、麦冬又善养肺阴,润肺燥;生地黄、火麻仁长于滋补肾水,与阿胶、麦冬合用,有“金水相生”之功,故可用于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的治疗。

柯韵伯说“地黄麦冬得酒良”。仲景用地黄入煎剂,多用酒煎煮,此也是经方定例。

有人认为麻子仁是润肠通便之品,不宜使用;还有的人认为麻子仁为酸枣仁之误,应改为酸枣仁。其实用麻子仁,不单纯是润肠,还能滋润血脉。

明代张景岳说:麻子仁有“润心肺,滋血脉”之功效。多数医家认为,麻子仁与麦冬、阿胶、生地黄都以滋阴润燥为务。清钱璜云:“麦冬、生地黄、阿胶、麻子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也”。麻子仁确实是以润肠通便见长,所以应用时,要问一问病患大便如何,伴有便秘者,放胆用之,少则10g,多则30g,若有慢性腹泻者,可用小剂量,以不超过10g为宜。另外,有研究称麻子仁有修复心肌细胞损伤之功效。

《伤寒杂病论》凡是用到大枣的,有十枣汤用大枣10枚,桂枝汤用大枣12枚,而炙甘草汤用到了30枚?为什么这么多呢?有的人熬汤时丢进三五个,那是不行的。仲景用药在数量上是颇有讲究的。

经方大家曹颖甫先生在《经方实验录》说:“余用本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否则,但觉头眩者为轻,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动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脉必细小异常……”。

《方舆輗》:“此为仲景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圣方也。”凡脉结代者,概当先用此方。

炙甘草汤非常滋腻,若由痰饮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绝不可服用,用之会加重痰饮。

乌梅丸的现代应用(上)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老年失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