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綦走团”不畏艰辛再攀何家岩 禺草号汉阳

 派拉汉 2024-03-06 发布于湖北

“綦走团”不畏艰辛再攀何家岩 


再进何家岩

当下检察回头看,摩崖石刻危转安。

紹隆百字石再现①,文物保护不厌烦。

行近何家巨字瞻,功不可没綦走团。

女侠攀高除杂枝,全为立峰谱中看。

前天(三日)“四川綦走发现文物志愿服务团”简称:“綦走团”的杨(友钱)老师传来,春节寒潮冻雨后再次攀上何家岩,拍摄摩崖上的“立峰”二字的照片和视频。因年前,我在“大冶宗谱网”(湖北家国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核对五续家谱三稿时,“宗谱网”的石主任在PK此照时问:“这何家岩'立峰’照,有无更清晰的?”,情急之下,我给杨老师挂了个电话,没想到,春节寒潮一过,“綦走团”的朋友们顶着严寒路滑,爬山涉水再次登上何家岩摩崖,送来清晰照片和三段视频。感激之余赋诗一首(文章开头),对“綦走团”同志们长途跋涉、不畏艰险、艰辛付出之壮举,特表真挚的谢意。 

从视频中清晰地看到,他(她)们为了拍摄清晰完整的照片,将临近“界碑”的那株遮挡“立”字的灌木清除(綦江、江津有史以来划界规则:“上不弯腰,下不抬头。即:江津人站在山顶不可弯腰砍綦江的柴,綦江人不可抬头挖江津人的地。”山上是江津县地界,下面含摩崖系綦江地界)。视频中,只见队中一位女士,不畏攀高之艰难,借助攀繩在垂直九十度、七、八米高,光秃秃的崖壁上艰难攀爬。一根普通繩索挂在摩崖上仅有的枝丫上,一头系在女士腰间,另一头由三四位伙伴们尽力拉扯,随着绳索的拉扯,女士逐渐向上攀爬,慢慢靠近大字。由于冻雨刚霁摩崖湿滑,攀爬中不时出现打滑之险情,好在机灵的女士凭借臂力均化险为夷。 为腾出手来进行清理,在队友的指导下,一个鹞子翻身,使其面朝崖壁。悬在空中如同陀螺仪的她,几经调整,终于调整好姿势,这才攀爬至摩崖巨字处。只见她,一只脚攀附在岩壁微微凸起部,腾出另一只脚借助内功,在立字的下一横(凹处),靠挂攀繩和树丫拉扯支撑下,方滕出一只手来进行清理。视频中看似一气呵成的潇洒之举,包含强大的内力和艰辛。经过一段时间的清理,岁月沉淀的枝叶、尘土,一一从巨字前挪开,使四.八平方米的摩崖(及字)全部展现在世人面前。

近三百年岁月的侵蚀,摩崖石壁风蚀得比较严重,除了“立峰”二字依旧清晰可辩外,左上角所题:乾隆乙酉(一七六五)岁仲春月、和右下角落款:署令张任佐题。均得变换角度细看才行(可能拍摄角度或光线反差所致)。按杨老师传来照片时间推算,他们上山的时间应该在寒潮刚过。山高路滑之艰险可想而知。这种用爱来传递,无私奉献的人间真情,这类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之美德,让观视频者为之动容而潸然泪下。 

不管怎么讲,“行走团”这群未曾谋面网友的真情壮举,其行为使人钦佩还非常感动。要知道,今年春节前后的两场寒潮,冻雨由北向南侵袭神州大地,各地冻雨雪霜不断,特别是天降那个罕见的那个霰(像米粒),落下成冰,硬邦邦滑溜得很。以致武汉诸多老者,好几天都不敢出门。哪知,汉口江滩的阶梯、护坡成了天然滑冰场,孩童、年轻人借助木板、纸盒、脸盆等简易工具飞驰而下,欢声笑语,玩得不亦乐乎......
三月三日杨老师传来的信息(照片),正好填补光绪廿年(一八九四)年三修《张氏家谱》中的空缺:据《綦江县誌·古迹》:“綦江何家岩口石壁(摩崖)上张任佐书'立峰’二字,竖式,'立’字高八十公分,'峰’字超一百公分,右上题乾隆乙酉仲春,左下跋县令张任佐题。”加上杨老师传来的照片,使五续《张氏家谱》锦上添花更加完美。

 

说《家谱》不得不说说我们的家乡——汉阳柏泉乡,为了给一直观感受,借用唐·顾况《过山农家》: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诗中惟妙惟肖地描述出,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六百余载的田园生活,及那种对灵钟毓秀热土的热爱。诗中写的“泉声、鸡鸣”烘托出世湖区(世外桃源)的宁静,那是一种甜美与康宁;“莫嗔”道出张家人的豁达和宽容,寓意还更深;“却喜”是在告知人们,几百年来湖区的贫瘠,只要努力,照样会带来道不尽的乐趣。那是一种,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得满湖响。乐得自满的情趣......
浓郁的农耕文明,加上儒释道为一体的家风(文化),促进柏泉的耕读环境。近四百年来,著作等身的先祖们,留下大量的作品,史料记载:“东西湖区历史文献半壁江山,旧汉阳县历史文献的四分之一,均出自该家族之手......”先祖们留下最大的精神财富,就是这些著作和文章。能与荷马史诗媲美的《廿一史弹词·註》,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书从三皇五帝一直唱到大明王朝。第一段总说西江月:“天上鸟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塚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极富评弹韵味开场白,吸引无数听众迫不及待一探究竟。

 

史料记载:三百年前的一个明月之夜,放荡不羁的杨慎,与四五同道好友,面敷胡粉,背负琵琶,单纱蔽体,时而行歌市中,时而席地坐饮,酒酣淋漓,伴之琴鼓,高唱这部弹词,纷纭泪笑,不知东方之既白。如今余音绕梁,而斯人已成层霄。这就是《廿一史弹词●註》雏形明《十段锦》。张三异用了三十五年时间为弹词加註,加撰明(代)弹词(两卷),填补大清王朝前的所有历史。

《廿一史弹词●註》自康熙四十九(一七一零)年“视履堂刻板”起,到民国廿七年“中华书局”和近期湖北省委编篆《荆楚文库》,横亘二百七十余年,各地用不同版本一直再版发行。
倾注张家四代人心血的《廿一史弹词●註》,除主笔张三异及三个儿子外,还包含几位孙子,就连在外为官的曾孙张任佐,每次归省或后辞官回乡,都会和父辈们一道,对曾祖所註《廿一史弹词●註》进行堪校;特别是曾祖所撰新的明史部分。 
文史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当朝人不撰本朝事,这是杨慎《十段锦》所缺失的。细心的读者也许关注到,《廿一史弹词●註》与《十段锦》其风格上完全不同,那是因为生活在四川云贵一带的杨慎,弹词唱腔自然要与邑地风俗融为一体;有张三异加解释的《廿一史弹词●註》(及明史部分)有着浓郁的江浙评弹风味,那是因为张三异在江浙一带为官之必然,而张任佐在湖北、四川为官多年,有效地容纳两邑地说唱习惯及方言,并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所以在乾隆五十一(一七八六)年汉阳开印的“资善堂刻本”上,出现曾孙张任佐的名字。
“玉树堂刻本”是雍正五(一七二七)年,张坦麟在扬州付梓的(版本),那年张任佐仅八岁,还在读书学习阶段。

 

乾隆四十三(一七七八)年云贵总督李侍尧奏缴二十五种禁书,其中就有杨慎《杨慎所著弹词》和张三异《廿一史弹词●註》两种。乾隆五十一年汉阳张氏“资善堂刻本”能继用禁锢前的雍正五年“玉树堂刻本”顺利刊行,“资善堂”的开印时间,恰与乾隆下令《四库图书》编纂官员对图书认真进行检查相撞;云贵总督李侍尧随即也奏缴此书,“资善堂”顺利刊行乃一大幸事,主要原因看来,是南北两地政策执行上的差异。
几百年来,《廿一史弹词●註》先后出刊多种不同版本,最早康熙四十九年“视履堂版”刻本,就是这个刻本,从编撰”的到付梓,张三异和张仲璜父子足足耕耘了三十五个春秋。仅查阅资料上府城,就不知跑了多少遍。翻阅的书籍之多,可得用车载计算。撰写的书稿十几大箱。“玉树堂刻本”是较早的版本,由张三异孙子张坦麟为官巡抚于扬州刊印。

张三异是位完美主义者,他常说,编撰《廿一史弹词●註》要像子思在《笔之子书》传授孔门心法那样严谨不苟,要和南宋朱熹编撰《四书五经》一样严谨,既融汇前人学说,又增添自己新的独特的註解。有根有据,註解尽可能清晰易懂,经得起岁月后人的推敲。

 

张仲璜在 序中写道:“《弹词》一书,义宗经传,词类风骚,璜承父 命,按词注解,考证详晰,如四书之有集注,读者源委悉明,讲者寻绎不倦,俾一部廿一史,从容渐清,淹贯于胸中。所记约而所通博,是词之有功史学,良非鲜已。今遵廿一史逐词细注,其正史所无,亦必于引用诸书考核根据,确有载籍出处者,方敢入注。惟每段之开场词调诗句,及结束咏叹数行,系作者词外流连低徊之意,无关正史,故略而不注。”
翻阅《张氏家谱》:张任佐 行七 字立峰,号汝鸾,原名仁夫,字学鲁,号宗洙。太学生,乾隆庚午任四川宜宾平武等县县丞,提升汶川、锦竹、梓潼、仁寿,江南阆中、屏山等县知县勒授文林郎。屏邑民建祠祀於伏盐镇,并勒碑以誌不朽。复建祠崇祀於湖北宜都红花套,详载《江陵县誌》。康熙己亥年(一七一九)年六月初三日生,乾隆己酉(一七八九)年五月十一日卒,葬南乡蔡镇乌石堡大站巷东首,玉泉菴后艮坤向兼寅申。娶浙江嘉兴胡氏,汉阳知府具瞻女(綦江行走团的杨老师在查阅“揭秘雄安新区容城县东牛村两大家族与容城三贤”中记载:“胡公具瞻系河北容城人”)。勒封孺人,康熙壬寅(一七二二)年九月初三生,乾隆丙申(一七七六)年十二月三十日卒。葬南乡螺丝岗南苏旁壬山丙向。生子二:承柏、承绍,承柏出继胞兄任大为嗣,女适监利龚传德。

 

文人的弹词作品很少有修改再版本,即便象《廿一诗弹词词注》这样的作品,虽然经过注者张三异一家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使作品得以一版再版,但后人所作的也仅仅是校雠版本的错讹、漫漶之处,对于作品本身不敢有丝毫改动,这在张三异的曾孙张任佐于乾隆五十一年所作的再版序言里说得很清楚:“昔杨先生作廿一史弹词……先曾大父读明史复取三百年事迹作弹词补,不胫而走,天下与升庵并传已历年所矣。行之久而版讹,……刷印繁多,字迹朦糊……因不惮病躯,竭绵力,载越寒暑鸩工而覆刊之……”(谭正璧.评弹通考.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

 

遗憾的是十几年来,挖掘寻觅先祖著作文章,一直没见张任佐的。仅发现明·万全《养生四要》中胞兄张任大和张任佐撰的跋、其父张坦议撰的叙②,和上综评述。

“张大任、张任佐跋”

“医道也,仁道也。谓其本恻隐之心,而以救济为务也。忆自先祖通奉公抚藩中州,惟以活人为事,先考中宪公④继述前志,康熙壬辰(一七一二)年增刻《万密斋书》行世,迨后出守陕之甘郡,板藏于家,予辈旋亦从公。蜀中坊间,遂有翻刻,字迹舛错,今更朦糊。与万先生所箸书旨,多相刺谬③。关人躯命者,良匪浅鲜。追维③祖若考校刻之心,而何忍听其讹误至此耶。用启原板,家藏近七十年矣,复为剑刷,俾习是书者展卷了然。先知所以养生,次知所以保命,继知所以广嗣、保产、育婴,是即万先生之功也夫,是即先通奉公迹中宪公之愿也夫。”

乾隆岁次戊戌(一七七八)孟夏张任大 张任佐谨跋            (视履堂) 

注:
1.綦江县赶水镇水域岸边,屹立着一块李绍隆题记石碑。该石碑是南宋绍兴年,李延昌(字绍隆)所刻摩崖石碑,距今已有870余年历史,因其刻有100个楷体大字,被百字石。现已成市级文物保护。
2.叙:原载忠信堂本,该叙为张大任、张任佐重印视履堂本,改张坦议原叙而成。
3.刺谬 抵触违背。追维 亦为追忆回想。

4.张伯琮于(一七零八)年间,编辑万密斋医书,后其刻本存于家中七十余载,张任佐取出刊行,并为其撰跋,请父亲撰叙。(万密斋(1499-1582),字事,名全。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于罗田(今属湖北)大河岸,明代著名医学家,被国家中医管理局评定为明清时期30位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他治学严谨,医德高尚,行医五十年,以儿科、妇科、痘诊科享有盛誉,在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方面独树一帜,誉满鄂、豫、皖、赣,名噪明隆庆万历年间,后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所著《万密斋医学全书》对临床医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子目有《万氏儿科》、《妇科发挥》等10种,108卷。其专著《养生四要》对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优生优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寡欲、慎动、法时、却疾"的养生理论不仅要比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心理平衡、营养均衡、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的养生理念早几百年,而且内涵更全面、更先进、更科学,为"中华养生第一人"。中宪大夫文职四品封阶,指张任佐祖父张伯琮、通奉大夫指文职散官,系张任佐高祖张士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