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耗,退退退!她们决定做自己人生的“大女主”

 盖雅学苑 2024-03-08 发布于江苏
策划|盖雅学苑
本文共4612

今年3月8日,为大家呈现8位“大女主”带来的故事

她们,身份各异,人生道路各有不同,但她们都以一种“自洽稳定”的姿态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展现着女性的自信从容。

但实际上,她们也曾面临生活的压力、职业的挑战、内心的挣扎、创业和职业发展路上的不确定。人生各种岔路口,如何选择?是继续向前,还是慢慢来?不同人生境遇下的她们,做出了符合她们自己人生剧本的选择。

自信从容仅仅是她们的向外表达,自洽稳定、拒绝内耗才是她们的人生本色。

通过她们带来的故事,也希望能让妳对当下的付出和努力更加坚定不移,未来路上更加自信从容。

赵佳莹: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任何人,只有你自己

和睦家医疗HRD,俩娃妈妈


作为一名职场女性,俩娃妈妈,生病老人的女儿,我承担的角色和责任,加之自己的观念,都不能让我完全轻松自在,让我在前进的路上比较沉重。

我会被传统的妻子、妈妈的形象观念束缚,会不好意思或认为自己不该为了自己享受而把孩子交给家人。事实上,这样的束缚并不是家人给的,而是自己。

40岁这一年,我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挑战。

很庆幸没有被这些挑战击垮,反而突然意识到:过度承担是我生命前40年的最大课题,我是不是能够真正做到爱自己,给自己空间和时间?

图源/pexels

妈妈离开之年恰逢我40岁生日,不惑之年的我也因为妈妈的离开遇见另外一个自己,我从紧张中抽离,学会放空和“享受”,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静谧”。

妈妈经过近10年的抗癌之路,于2021年4月睡梦中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妈妈是我和弟弟眼中的慈母,爸爸眼中的贤妻,舅舅姨妈眼中的长姐。

她尽可能地周到,让身边一切都舒服,但与之伴随的是自己的“不放松”。在她近65年的生命中,只有最后几个月才真正为自己活着。也许是已知自己与这个世界为伴的日子所剩不多了,一向无欲无求的妈妈主动向我提出了个人需求:“帮我买一件红色羊绒衫、两箱沃柑吧”。

去年这个时候,是妈妈一生中活得最“自我”的一段日子。

幸运的是,妈妈让我更早产生这种意识。

她在用行动告诉我:作为女性,拥有自我、爱自己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点才认识到。自我、爱自己并不是说要自私。相反,做到了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任何人,只有你自己”,是让我感受颇深的一句话。



杨梅:不想那么多,干就对了
创业者,宝爱捷集团前人力资源总监

从毕业那年开始,我将所有的时间拆分成了三块,最大一块是工作,第二块是学习,最后一块是生活。

我的每一段职业晋升之间,面对挑战和压力,“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是我保持松弛的安慰剂。不想那么多,干就对了。

图源/pexels

刚毕业时,因为直接上司是意大利人,就萌生了学习意大利语的想法。两年时间里,每周两个晚上,在下班后辗转两小时跑去语言学校学习意大利语,再搭乘末班车赶回宿舍。

在担任总裁助理的第四年,总裁一句“你的性格适合做HR”,第二天我就请假跑去浙大报读了人力资源研究生。由此才能抓住机会在企业重组和企业合并的过程中,出色完成有关员工安置的部分,才有了接手人力资源大部的机会。是幸运吗?

继续向前走时,感到没有挑战却不知如何激发自己时,我选择继续读书,报读了美国一所大学的MBA。毕业的那年,也遇见了加入宝爱捷(中国)的机会。

最近两年在读心理学博士。平时上班,周末学习已经成为常态。

所以说,带着平常心的主动进阶,才让自己一直保持“松弛”的状态。

北北:与其争取破格,不如争取合格

网易HR,跋涉在“人才发展”道路上的理想主义者

我第一份实习是在一家券商,担任人事培训总监助理,主要工作是招聘面试经纪人,以及入职后的上岗培训。

当时遇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一个女生,因为学历不符合公司的招聘要求,简历筛选时就没通过,但为了能争取到面试机会,她几乎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勇敢又自信地表达自己的优势,那股子韧劲儿很令人钦佩。

图源/pexels

大家可以很想知道这个女生最后获得面试机会了没,很遗憾,并没有。

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但始终高于生活。因为坚持进而能获得面试机会,最后走向人生巅峰,这都是小概率事件。

这个故事让我意识到选择方向很重要——与其争取破格,不如争取合格,知道了差距,然后缩短差距,也许才是更好的策略。恰当地时候让自己“松口气”,才能更从容地面对实际问题。

也因为这个故事,我坚定地选择了“人才发展”专业方向,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的同时,也能够帮助每一位职场人做好职业规划。

毕正芳:转变心态,HR也可以做得很酸爽

星展银行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负责人

从“空中飞人”的咨询顾问, 到inhouse HR。如此的安排是因为需要照顾孩子,并非出于“情愿”。

“不情愿”之处有三点。

  • 一来,我这直接的个性, 是断不能“搞定人”的;
  • 二来, HR是个支持部门, 远没有冲在业务一线、搞定客户来得酸爽;
  • 三来,我崇尚学习—时髦的话叫“致力于做终身学习者”, HR的环境往往太安逸,容易忘记初心。
这三个原因,自然是当初的“潜意识”、现在的“事后总结”。回头看, 正是当初这许多“不情愿”, 成就了今天更好的自己。
非关系型的HR如我,也能靠专业价值“搞定人”。所谓“搞定”,本质上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信任、让别人感受到价值。
关系型HR,往往从培养交情出发。我则看重专业价值—别人不懂的,我懂;别人懂的,我了解深入的细节, 能讲的更透彻、落实的更彻底。
基于专业价值的“搞定”, 往往能够建立更加高效且长久的关系。
HR同样可以做得很酸爽。
图源/pexels
大女儿出生时我还在做咨询,休产假时不需任何交接,休假期间不会被公司的事儿“烦到”——因为做咨询,项目结束就无事一身轻。

小女儿出生时,我已做了几年HRSSC Head,管着不大不小的团队。在我休产假前的几个月, 坐在美国的老板已经为我休假期间的工作安排焦虑不已了;好不容易找到人“看摊“, 也没让我在休假期间我闲下来——经常被征询意见、经常咨询指导……

所以, 无论业务部门还是支持部门,各有各的不易和价值,各有各的酸爽和傲骄。

“终身学习“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哪怕身处发展最快、最先进的行业,“是否努力”也是个人的选择而已。这些年我的学习与成长,从未停滞, 只是方向、手段、场景不同罢了。

记得与恩师的一场对话中,她说“HR的职责,就是'基于人性’和'利用制度’来提高工作效率。”在个人的能力往往超出组织边界的时代,个人与组织赋能是HR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经历过“欲扬先抑”的心路历程,坚守那份HR的“腔调”便也成了我职涯课题的应有之义。

丁琨:女儿问我为什么40岁了,还要攻读博士?

前跨国企业HRVP,现两家公司创始人兼CEO

曾做了二十二年的HR,从最基层的HR小白到跨国企业的亚太区HR副总裁。

30岁后,我做出的关键选择是离开了工作清闲、游刃有余的舒适公司,加入了一家无限折腾、吃尽苦头的跨国公司。

45岁时,我再次做出关键选择:放弃外企高薪的驾轻就熟的工作,接连创立了两家不同行业的公司。

如果说创立第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尚与我的职业背景以及学历资质相关,那么第二家教育科技公司却是全新的跨界新事业,相信有一天你们一定会在somewhere看到Destiny Lion青少年成长营的成功,相信我和我的团队一定能通过Destiny Lion成长营,把我的勇气和向上的力量,分享给更多的家长和孩子。

图源/pexels

女儿曾问我:为什么40岁的我,还要攻读博士?我说:我希望成为她的榜样,活到老,学到老。

女儿看到我放弃外企高薪,选择创业时又问我:为什么我充满了勇气、无所畏惧?我说:我希望让她看到,热情加上努力和坚持就会成就一番事业。

刘月:按下暂停键,从“风筝”变成“火车”

心理咨询学习者,驴友,HR

2020年之前,自己更像一个风筝,更多是在天上飞,探索自己。

现在的状态更像是火车,在地面上跑,可能不像之前那么高,那么自由,但会载着一家人一起向前行驶,生活也更接地气了,充满烟火气。

2020年前,我节奏都非常快,每个月2/3的时间在出差,996和007是常态。

一方面,是工作的节奏和压力;另一方面,我喜欢为自己设定目标和挑战,尝试不同的行业、不同HR领域,比如招聘、人才测评、人才发展、培训、绩效管理、企业文化。

因为喜欢新鲜感,虽然结婚很多年,但生活和精神状态基本类似单身,我让自己一直处于探索和冒险中,我想把人生中的每块儿空白都填上色彩。生宝宝前,每一年都会考证进修;也会给自己定下探索世界的目标;也会尝试一些极限运动。

图源/pexels

疫情把之前的生活按上了暂停键,让我和家人一起困在家中一个月。

这段生活触动了我关于生活的新思考、促使我学着放缓自己。我还萌生了“生宝宝”的念头,这可能让我在职场上放慢脚步,可能使我的生活不能像之前那样“多彩”。

我有过纠结、有过挣扎。

但因为我读心理学的,知道养育小孩前3年中母亲的重要性,我最后的选择是:这三年让自己放松一些,允许自己“拼”的程度比以前低一些。这也不代表是停滞,不代表接受墨守成规的工作。

休完产假回来,我还是主动申请了一个全新的板块,只不过选择在一个相对稳定、安全、舒服的环境里接受挑战——让挑战点状发生,而不像以前四面八方来袭。


李晓 :转型之路,用好奇战胜恐惧
职业教育公司副总,两个孩子的妈妈

这几年我的职业有过三次转型,从制造业HR到互联网HR,从甲方到乙方,做乙方又从一个熟悉的行业到一个新的行业。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转型,从制造业HR转为互联网行业HR。

加入那家互联网公司前,我已经全职带娃了几个月,再次进入职场,面临“恢复以往状态”和“适应快节奏”的双重压力。

图源/pexels

互联网公司的节奏是996,老板很tough,身边同事都是海龟、985、211,智商情商双在线,大部分还比我年轻。当时压力很大,要是两个月不出成绩,可能自己不请辞也会被fire。

还好,我用了一个多月就适应了这种节奏,一两次小胜仗以后,状态越来越好。

原因可能是我的心态改变了:

一方面我心态开放,我也不是非要互联网不可,当作机会尝试,而不是当作执念去较劲儿。大不了我就再回传统行业,自信找到一份工作还是没问题的。另一方面,相比“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我的注意力更多聚焦在对新行业“好奇和学习”上。


王屹芝:别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为什么出发

创业者,纪实访谈节目《不止于她》主持人,前中央电视台CCTV News主持人

我在招聘面试时遇到过一些极端的例子,有两个故事给我很大的触动,分享给你。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份让自己能够自洽的工作,也希望你别因走得太远,就忘记为什么出发。

第一个故事。我想给我的孩子找个家教,于是面试了一位北京大学德语系本科毕业的女性,30多岁。我看了一下她的简历,第一份工作在大使馆,然后中断了几年,接着便越来越偏离正轨:语言培训机构老师--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家教。

我问她发生了什么,她说她从大使馆辞职后想出国,结果被拒签了一次,然后她就很不服,于是就各种争取去出国,后来去了澳洲留学,打零工,又因为各种原因工作签下不来。最后她回国了,就渐渐远离了世俗对她这样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的期望。

一切源于她没有找到“个人的意义”,而出国的意义是什么,她后来可能自己都忘记了。

图源/pexels

第二个故事。我招聘新媒体运营,一个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年轻女孩,在面试的时候跟我说,她非常喜欢传媒,想去电视台。我很疑惑地问她,你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碧**(一个大型地产公司)做什么?她说,做地块调研。我说,为什么选了这份工作啊?她说,因为当时觉得是个很好的公司,离家也近。

当时忍不住当了“人生导师”,跟她说如果你喜欢传媒,那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至少尝试到撞南墙才放弃啊,电视台是夕阳产业了,最新的“传媒”是在自媒体、营销号、MCN里。她想了想,还是觉得不太好。我对这个天资优秀但是想法很纠结的女生感到可惜。

一切源于她第一份工作是一个对于她的梦想来说“没有意义”的工作。大公司,离家近,这个意义有没有那么重要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