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老城区62:绒庄街,小故事大动静

 卧竹轩主 2024-03-08 发布于江苏

我家住在绒庄街,巷口有小桥横……

我买油酱则转过左边到南捕厅”

这是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1948年来南京教书时,所作的散曲《越调斗鹌鹑》中的曲词。她租住的房子很破旧,是家徒四壁的木板房,家里只有一张绷子床和一只黄泥巴做的炉子,忍受着冬天的彻骨寒冷和黄梅天的潮湿闷热。

别看环境简陋,这一带自古以来可是织绒缎庄的集中区域,明代以后更是环绕金融重地。

妇孺皆知的百年老字号“刘长兴”,老板刘长兴早年也曾住这里(靠南捕厅路口)。

绒庄街

位于南京秦淮区,熙南里北侧,南接大板巷,北至鸽子桥

鸽子桥就是叶先生所说的巷口小桥。这座小石桥横跨运渎,是六座运渎古桥中尚存的四座之一,另外的三座是笪dá桥、鼎新桥、仓巷桥,都与建邺路共生。

鸽子桥六朝时称孝义桥,又名甓子桥。南唐时改称清化桥,俗称闪驾桥。南宋重修时又更名为景定桥,明称会同桥。清同治年间因临鸽子市而称鸽子桥至今。换名甚多,其中的历史密码必多。

按下此桥不表,还是说这条街吧。大家都知道南京的云锦,就是仰仗这条小街承前启后、起死回生的!

改名故事

绒庄街明代早期称帽儿行,这条巷子有大大小小的制售帽子店铺。由于方言中“”和“”发音相近,听上去很像是“没儿行”,有影响传宗接代之忌讳而改名。

当时有个栈房主刘万丰,这条街一大半都是他家的。他还开了毡匠坊毡匠坊也叫绒庄,供应做帽子的原料。老板刘万丰为了自家生意,有意以他的店名为街名,改叫了毡匠坊或“绒庄街”。

毡绒,就是采用起绒组织、表面呈现绒毛或绒圈的织物。以羊毛为主。的材料毛丝绵都有,南方多用丝织物制绒,级的是用羽毛除了绒布还制作绒花等工艺品。

制作绒花的材料是蚕丝和铜丝。生产云锦产生的大量蚕丝下脚料,正好用来制作绒花。南京绒花始于唐代,武则天时便作为扬州绒花列为皇室贡品,所以也叫宫花。清康乾时期,南京绒花生产达到鼎盛期,产品除了贡品,还销往各地和出口国外。《红楼梦》中就有描述。

民国时期,绒庄街还有几十家制作绒花的小作坊。1949年后以此为基础在评事街设立了南京人造花总厂。20世纪80年代后绒花业日渐萧条,90年代总厂倒闭。现在分散在江宁等民间小作坊里维持。

2006 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绒花制作技艺被列入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传承技艺,在南捕厅甘家大院设立了工作室,制作成胸针、发饰等。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也开设了南京绒花课程。

绒庄街的名声,不仅仅是因为毡帽、绒花,更与云锦有关。

岌岌可危

南京的纺织业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丝绸业。明代画家仇英所作的《南都繁会图》,号称是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图》,图中显示了二十多个缎、裱绫、罗、丝绵等与丝绸相关的行业。

清代江南三大织造,江宁(即南京)、苏州杭州,以江宁织造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主打的是御用贡品。南京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之一,郑和在此登峰造极。

南京的织造业大多集中于城西南,这一带有一些街巷名与丝绸有关,比如颜料坊、红花地、踹布坊、绫庄街、丝市、织锦坊、锦绣坊等。因丝织材料最怕潮湿,这里地势较高。而染坊则大多在秦淮河边的柳叶街和船板巷一带,便于排污。染后洗漂则选择上游的青溪、东水关附近。

有一些丝绸是南京特有的,比如黑色的“玄缎”,中国三大名缎之首,另两个名缎为苏州罗缎和杭州花缎。

民国时期士绅和公务员喜欢用玄缎这种料子。那年头流行黑,所以警察为“黑狗子”。

然而最具特色的当属云锦。锦字金字旁,锦贵如金,云锦又是四大国锦之首。云锦起源于东晋,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但长久以来并不叫云锦,而是按品种分别称作库缎、库锦、妆花等。妆花是云锦中工艺最复杂的品种,其中的织金妆花又是妆花中的天花板。

云锦”一词,来源于清代道光年间设的“云锦织所”,起名取自明代诗人吴梅村的《望江南》中的一句:“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行业中开“云锦”作锦名先河的是民国南京的《工商半月刊》杂志。

与苏杭不同,南京的丝绸业以官办为主。比如曹寅就奉旨压制民间工坊,限制私机数量。官坊资金实力雄厚,民间机户并不发达。云锦的专用蚕丝来自浙江湖州的湖丝,也被官商垄断。

可正因为是官办,受政局影响大,一旦改朝换代后迅速衰亡。

南京丝绸行业中的丝、染、织、整等工序各自独立,虽休戚相因却互不相属,一环中断全链败落。再就是同一花机的编和织,程序也互相保密,不易传承。本来南京的织锦成本就比苏杭高二三倍,外国资本还掐住了云锦的命门——湖州蚕丝。种种弱点,最后海外舶来品的一根稻草,就给南京的丝绸业造成了灭顶之灾。

南京还有个与云锦齐名的“倭缎”。《红楼梦》宝玉出场的经典形象里就有“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

常府街上原王府址内有个倭缎堂,就是专门仿制倭缎的,属于江宁织造官办。

倭缎名似产自日本,实则福建漳州、泉州所产,也叫漳缎。据考证是来自西班牙开发出的技术,经由日本传入我国。它是一种起绒有凹凸的丝绸,在清代被奉为比云锦更稀罕的“珍品”,主要用于封赏。曹寅在康熙四十七年六月的一封奏折中,就提到经办倭缎江宁织造撤销后,倭缎也就完全销声匿迹了。

挽救云锦

南京云锦从产生到辉煌,用了上千年时间,但是从辉煌到衰败,仅用了40年。

民国时期云锦已经奄奄一息了。许多织工流落街头,改行卖青菜、擦皮鞋,很多织机也劈做了家具、棺材板。

当时南京唯一还在生产云锦的,只有位于绒庄街中兴源丝织厂

该厂是晚清来自北京官办的正源兴号,它先是逐渐垄断了全国云锦市场,得知江南织造撤销后,于1874年底在绒庄街63号创办起这家工厂。这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工厂之一,然而到最后只有4台织机,8个工人了,也是南京云锦全部的家底。

但正是正源兴中兴源丝织厂,保存下了云锦织造技艺,才有了咱们今天能见到的云锦霓裳。解放后周总理指示,“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1954年成立了云锦研究小组,组织若干老工匠开始恢复云锦开发和生产。

改革开放后,仍用“正源兴绸缎庄”字号在堂子街(今朝天宫西街)经营,厂名还是叫“中兴源丝织厂”。

厂恢复后完成了很多国家级项目。然而终因原材料短缺1997年宣告破产。

现重新在老门东复活,实属无奈。

云锦保存下来很不容易,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文保意识。2006年拆除颜料坊这么一大片历史街区时,街区内有个云锦业的行会云章公所,黑簪巷6号还有座云锦老艺人的老宅。当时国务院有关文保文件刚下来,市、区政府都答应不拆,承诺保护文物。结果第二年风头一过还是没保住,打着“危旧房改造”的旗号,拆的更干净!

目前绒庄街也在拆建改造中:

附:新街口抛尸案

1981年6月13日,新街口新百前的公共厕所发生一起化粪池抛尸案。警方经过两天侦破此案。犯罪者正是家住石鼓路的骆某,当时是堂子街上中兴源丝织厂工人。

如今的绒庄街没了绒庄和织机,有的只是小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