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选穴规律

 louis6711 2024-03-08 发布于瑞士

引用格式:贺煜竣,范郁山,苗芙蕊,等.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选穴规律 [J]. 针刺研究, 2024, 49 (2): 198-207.

图片

神经源性膀胱

NB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NB)的选穴规律。

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月1日收录的有关针灸治疗NB的临床研究类文献,利用Excel 2019建立其腧穴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腧穴进行使用频次、归经、部位、特定穴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针灸治疗NB的选穴特点及规律。

结果:共纳入313篇文献,包含110个腧穴,腧穴使用的总频次为1 995次。高频腧穴为中极、关元、三阴交等,常用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与任脉,涉及的腧穴多位于腰骶部和腹部,特定穴中以交会穴、募穴和背俞穴居多。分析得出核心穴组,并得到17组关联规则、7个因子和6个有效聚类群。

结论:针灸治疗NB的选穴遵循补肾、健脾、疏肝的治疗原则,核心穴组为中极-关元-三阴交。

NB属中医学中“癃闭”“遗溺”等范畴。《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指出癃闭和遗溺的主要病位在于膀胱。《景岳全书》载:“有为癃闭不通者,以阴竭水枯,干涸之不行也;有为滑泄不禁者,以阳虚火败,收摄之无主也。”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不化,则致膀胱开阖失司。现代医家多认为,NB的病因病机为外伤、痰瘀、肾虚不固等引起膀胱失约、经气不利,而致排尿障碍。同时脾主运化、肝主疏泄的功能也与小便排泄相关。因此NB的主要病位在膀胱和肾,且与脾、肝等都有一定的联系,治疗以补肾、健脾、疏肝,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为主

1 从腧穴频次、归经、分布及特定穴归属探析选穴规律

从腧穴频次来看,针灸治疗NB最常使用的腧穴为中极、关元、三阴交、次髎和肾俞中极为膀胱之募,是膀胱之气结聚的部位,又是足三阴、任脉之所会。《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曰:“中极下元虚寒病,一切痼冷总皆宜。”中极具有补肾气、利膀胱、清湿热的功效,可调节膀胱功能,临床上也将其多用于各种小便异常的疾患。关元为小肠募穴,同样也是足三阴、任脉之所会。《针灸大成·妇人门》载“一切冷惫:灸关元”,可见关元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可培补元气,抑制和推动膀胱排尿。《针灸大成·席弘赋》载“小便不禁关元好”,也指出关元可用于治疗遗溺一病。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养肝、滋肾的功效,可治疗淋证、尿频等小便疾患。次髎为膀胱经之腧穴,具有疏导水液,健脾除湿作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记载次髎主治“小便赤淋”,次髎在现代临床中也多被用于治疗各种泌尿系统疾病。肾俞为肾之背俞穴,具有温补肾阳、固摄尿液的作用,《针灸大成》多处条文中也提到肾俞可用治小便频数、排尿不利等小便疾患,而这些症状均是NB的主要临床表现。

从经脉来看,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NB多选用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NB的病位与膀胱直接相关,因此选取膀胱经旨在调节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的功能。任脉为阴脉之海,与肾经并行于腹部,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正常的生理功能依赖肾气的蒸腾作用。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任脉中多选取中极、关元、气海等具有温补肾阳作用的穴位。

从腧穴分布来看,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NB以选取腰骶部和腹部的穴位为主,其次为下肢部。腰骶部和腹部均为膀胱的体表投影区,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腧穴局部作用规律,腰骶部和腹部的穴位具有调节膀胱功能的作用。同时腹为诸阴经之会,故体内水湿易聚集于此,选取腹部诸穴有助于利水渗湿,利于小便的排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选取下肢部的腧穴可发挥其远治作用,因此针灸治疗NB还常配以远端腧穴,体现出标本根结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并利用腧穴的远治作用发挥治疗效应。

从特定穴归属来看,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NB常选取交会穴、募穴和背俞穴。交会穴可治疗本经及所交经脉之病症,NB的病机涉及多个脏腑,选取交会穴可以“一穴治多经”。本研究结果显示,交会穴中以中极、关元、三阴交为主。中极、关元均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三阴交则是足三阴经之交会,刺之则有利于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肝主疏泄的功能,进而调节小便的异常。募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同样以中极和关元为主,中极为膀胱募,可直接调节膀胱的气机;关元为小肠募,刺之则发挥小肠主液、泌别清浊的功能,调节水液代谢。

2 从腧穴配伍及核心处方探析选穴规律

本研究关联规则结果显示,腧穴组合中“中极-三阴交-关元”“关元-气海-中极”“次髎-下髎”“中极-肾俞-关元”“中极-膀胱俞-关元”的支持度较高。这些均是针灸治疗NB的常用腧穴组合,可有效改善NB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和症状。近年来有基础研究显示,针灸上述穴位治疗NB的可能机制为提高脊髓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及受体的表达,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提高膀胱机械感受功能和Cajal间质细胞功能,抑制膀胱细胞凋亡等。复杂网络图更清晰直观地显示出,“中极-关元-三阴交”可作为针灸治疗NB的核心腧穴。

从本研究的因子分析结果来看,共提取出7个公因子。F1为次髎、下髎、中髎、上髎,此为八髎穴,为膀胱经腧穴,依据针灸近治原则,可增强膀胱顺应性以利膀胱经之气血;F2为中极、关元、气海,可温补肾阳,以利于膀胱的气化;F3为肾俞、膀胱俞、三焦俞,肾、膀胱、三焦均是人体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F4为阴陵泉、秩边、太溪,远近配穴,脾、肾、膀胱同治;F5为三阴交、会阳,旨在阴阳双补;F6为水道、归来,属于局部选穴,以发挥腧穴的近治作用;F7为足三里、百会,二者相配则补中益气,补后天以资先天。

本研究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共有6个有效聚类。聚类1中髎、上髎、下髎、次髎与F1一致;聚类2为会阳,以散发水湿,补阳益气,适用于肾阳虚衰者;聚类3为中极、关元、气海、水道、归来、曲骨,以腹部穴位为主,主要选取关元、气海等温补肾阳,水道、归来等通利水湿,诸穴相配,则以温肾利尿为主,适用于肾阳和肾气虚衰者;聚类4选取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秩边、太溪,以补肾健脾利湿为主,适用于脾肾两虚者;聚类5则选取腰骶部的肾俞、膀胱俞、三焦俞、命门,以恢复膀胱、肾和三焦的生理功能,疏通水道;聚类6独取百会,以益气固脱,适用于尿失禁严重者。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针灸治疗NB的选穴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整理出常用腧穴、经络、部位及腧穴配伍等规律,总结得出针灸治疗NB的选穴遵循补肾、健脾、疏肝的治疗原则。针灸治疗NB多选取中极、关元、三阴交等;经脉多选取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所选用的腧穴大多位于腰骶部与腹部,且针对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选取合适的特定穴;核心腧穴为“中极-关元-三阴交”。临床上可在选取上述核心腧穴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随证加减其他因子或聚类组穴。但由于纳入的临床研究中大多未对尿潴留和尿失禁区分选穴,因此本研究也未区分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策划 编辑:罗宇婷

● 审核:徐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