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家乡的石家河古城遗址

 心然的原香 2024-03-08 发布于湖北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已出版散文集《故乡的女儿》。

我是参观了博物馆之后,才去石家河遗址的。

石家河遗址,如果不做文字标识,看不出来什么。早春时节,它和大多数江汉平原的田野一样,油菜正花开,麦苗正抽穗。

一位妇女正在搬砖,我过去和她聊天,问她博物馆里那些陶罐都是从哪儿挖出来的,她说到处都是。挖田挖菜园做房子,随随便便就可挖出酒杯坛子等器物出来。她说,前些年,家家都有这东西。有人来收,完整的,一百元钱一个,破碎的,七八十元钱一个。我说,这么好的宝物,应该留着呀。她说,一个黄泥巴做成的器物,留着也没有用,卖个百儿八十的,总是一笔钱。我问她,现在还有吗,我想买一个。她说,早没有了,家家户户都没有留这东西。

她说,考古队进来后,这一片土地,个人就不能动锹了。现在一挖到什么东西,就拖走保护起来。并用手指了指,你看,那边有考古队的人在工作。

据考古发现,石家河遗址是由内城、城垣、壕沟、外郭城构成,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是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附属部落最多的史前城址,曾被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等。

我们总是说,人生很坎坷,家族很坎坷,国家很坎坷。我们从来没有说,文化也有很多坎坷。

家乡的石家河遗址,它的考古和挖掘就是坎坷的。上个世纪的1954年,天门人民和京山人民共同开挖石龙水库干渠。往南延伸,在京山屈家岭地区,挖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和红烧土,这就是后来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干渠翻过龙尾山进入天门境内,也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红烧土。上报有关部门后,考古队员进行了挖掘,初步确认,这是一处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西周时代的大型遗址。

得出这个结论后,因为一些原因,考古工作停滞了二十多年。一直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期,石家河遗址的考古工作才又重新启动。这次的规模不太大,但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收集了很多信息,整理了很多资料。通过专家们的论文传播,引起了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严文明教授的高度关注。

转眼时间到了上个世纪的1987年,在严教授的提议下,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三方联合成立石家河遗址考古队。这次抢救性挖掘的面积很大,证实石家河遗址确实有座大城,城址是不太规则的长方形,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考古挖掘到上个世纪1991年时,根据一系列的研究报告,专家们勾画出了石家河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

严教授说:“石家河遗址,是一座从屈家岭文化晚期到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巨大城址,为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谱系树立了一个可靠的标尺,为研究江汉地区文明的起源以及江汉文明在我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人们说起中华文化的起源,大多会说黄河流域。其实,从八十年代开始,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就不断有考古新发现。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遗迹遗物,处处闪耀着文明的火花。这些发现,表明中华文化并不是以一个点向四方扩散的形态,而是以很多线条汇聚成中华文化这个点。特别是石家河遗址的现世,更是印证了,长江流域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在对邓家湾附近的考古挖掘中,现出近百座中小型墓地。其中一处大墓里,有56件玉器。紧靠墓地的东边又发现很多陶器,根据排列形式和造型艺术,可看出是为祭祀之用。挖到西南部的三房湾时,更是惊人,里面有十万件以上的红陶杯。这样大规模的祭器出土,足以说明此地是一个专门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

文物是可以说话的。大量石器、陶器、蚌器、粳稻、青铜器、玉器等,它们具有滔滔雄辩的能力,向我们传递,这里是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是一座重镇,约六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此。专家们还考证出了古城的水利系统,确认了好几处古城水利设施,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规模和布局。

我们的脚下一直有璀璨的文明涌动,却毫无觉察。我们一直携带着优质的文化自信,却一无所知。

没来石家河之前,曾经读过铃兰女士的一篇回忆文章,写的是故乡的渔薪河:“春秋战国时期,在古云梦泽的边缘,有一个美丽的世外桃园,日日食有鱼,朝朝不愁柴,樵夫渔民栖息其间,世代相传,繁衍出现代的江汉人,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渔薪。”

听起来,这像个传说,但是有了石家河遗址之后,就有些意思了。里面的关联性,让人浮想联翩。汉水流经的区域,人们依渔生存。稻谷种植,有四五千年历史。长江和汉水在腹地浩荡,自古就有云梦泽的美誉。

这么大的城池遗迹,这么丰厚的文化铺陈,到后来,是因为什么原因,把这一切掩盖在土地暗道和时间深处呢?

是水系的变化?一场大水灾的来临,使他们背井离乡,越走越远。也或是瘟疫?战争?一座城池的人,不长时间内消失了。江汉平原是长江和汉水形成的冲积平原,会不会在冲击的过程中,城池自然消亡。是王朝的变迁?还是地方发展受阻?先民们舍弃家园,向政治中心靠拢?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是古老的,它一直在流动。后来,城池被埋葬了。但是文化,却一直在土地上延续。以至于今天,这挖掘出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够一一认领。

我的家乡,户户做蒸菜。说起蒸菜文化,传说是邻县沔阳陈友谅的夫人所发明。但据石家河遗址考古和挖掘出的器物,可判断出蒸菜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遗址里,还发现了一些附有稻谷壳的烧红土块,经专家鉴定,认定为“粳稻品种”,取名“石河粳稻”,为研究长江流域水稻种植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江汉平原一带,称呼外婆为“家家婆婆”。严教授说:“这就是母系社会的余存。有时,社会变更了,称谓不一定变,这是上层建筑范围,明显的石家河文化特色。”

未来,随着挖掘的深入,石家河文化会被一点点解读,石家河谜团会被一点点揭开。未来,这里应该是一座古城遗址,会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带来福祉。未来,这里应该是长江中下游文化的交流中心,越来越成为家乡天门的骄傲。

在2015年12月,严文明教授重返石家河遗址,豪情满怀地写了《石家河赞》,现录于此:

竟陵古迹多,最酷石家河。

大城平地起,谭家设宝座。

城壕深且阔,绿水泛清波。

防洪兼漕运,沟通东西河。

南面三房湾,疑是主祭场。

大祭须大办,红杯摞成垛。

北枕邓家湾,宗教遗迹多。

巫偶抱鱼祭,伴者舞婀娜。

东有黄金岭,西邻印信台。

祈年祭天地,丰收乃可待。

成千大陶缸,不啻大谷仓。

万千陶塑品,象征禽畜旺。

贵胄掌大权,财富如山积。

更要拥宝器,不离玉与漆。

漆器多已朽,考古难寻觅。

玉器重传神,风格独一帜。

神人为主体,虎鹰是图腾。

龙凤首配伍,历代相传承。

文字虽初具,意义难究明。

我意三苗氏,先楚创文明。

武士挥大钺,雄风震四邻。

苗民弗用灵,舜禹来远征。

是非且勿论,事实要厘清。

仍须多努力,考古解迷津!

严文明教授,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并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现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兼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国际史前学与原史学联盟常务委员等。

(写这篇文章,参考了网上的资料,参考了胡华老师的文章。其中,严教授的诗来自于胡华老师的文章。特此致谢。)

《故乡的女儿》是一本散文集,非常适合孩子阅读。既在孩子心里根植乡愁,也可作为写作文的素材。

全书分六个篇章:《日暮乡关何处是》、《拂水飘绵送行色》、《田园瓜蔬新米粥》、《回望更觉滋味长》、《一片冰心在玉壶》、《月挂青天是我心》,全九十三篇文字。

我用谈家常式的行文风格,说故乡的风俗、风景、风物、食物、人情、地理。其实也没有分开,每一篇描写物的文字里都有人,每一篇描写人的文字里都有景 ,而情,那更是必须的,旋流在我的每一个文字里。

谁不念儿时?谁不忆故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