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地:乌苏

 zqbxi 2024-03-08 发布于江西

乌苏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东与克拉玛依市、沙湾县毗连,南与尼勒克县相望,西与精河县为邻,北与托里县接壤;市区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268千米,火车里程236千米。区域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水、土、光、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耕地215万亩、草场1008万亩、自然林地414万亩,森林覆盖率19.8%。由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维吾尔族等30余个民族组成。


乌苏市古代曾为蒙古族和硕特部落之领地,原名"库尔喀拉乌苏",蒙古语"积雪之地的黑水"之意,早在西汉就已归入祖国的版图,后来唐、宋、元、明、清各朝均在这里驻军设防。乌苏城北地形似巨盆,莲花池、九莲泉碧波荡漾,草青水秀,鸭肥鱼美。自清朝初年开始,就有一个繁华的古驿站座落在这秀水之滨。东来西往的朝廷命官、商贾侠客见此地景色优美,颇具杭州西湖之神韵,就称这里为边塞之地的新"西湖"。

跨准噶尔盆地和北天山山地两大地貌单元,地势南高北低,依次分为高山、中低山、丘陵、平原、沙漠5个地形带。属大陆性北温带干旱气候,四季明显,降雨量少,空气干燥,夏季炎热,光照充足,年均气温7.3℃,年均降水158毫米。

乌苏市居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之要津,是通往霍尔果斯、巴克图、阿拉山口口岸的重要门户,与国家石化基地独山子、新型商贸城奎屯市形成北疆“金三角”,国道312线、欧亚第二大陆桥(铁路)横贯东西,奎—赛高等级公路从境内穿过,国道217线、奎北铁路贯通南北,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260公里。乌苏市区域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37万余人,是国务院批准对外国人开放城市之一、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扶优扶强、优先发展的县(市)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优质棉基地、粮食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之一。

地理位置

区位:乌苏市地处北纬43°28′33″——45°18′28″,东经83°24′16″——85°07′43″。乌苏辖区内陆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由南向北可分为高山区、中低山区、丘陵区、倾斜平原及荒漠区五个地形带,距离乌鲁木齐市260公里、独山子区10公里、奎屯市9公里、克拉玛依市150公里。


自然气候

乌苏市地处北温带,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北疆光热资源最为丰富和无霜期最长的区域之一,全年日照2600-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7.6℃,年均降水量165.8毫米,相对湿度58%,平均无霜期在187天,年均积温3707.4℃。境内气温由南向北形成明显垂直分带,具体分为:山地气候区、山麓气候区、平原气候区、荒漠气候区。

自然景区

乌苏,依偎着天山博大而宽广的胸怀,呼吸着准噶尔盆地清新而纯净的空气,从而不断孕育出一处又一处神奇而秀丽的自然风光:从辖区东界乌拉斯台至西界甘家湖,在绵延近200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分布着乌拉斯台山地草原风景区、巴音沟旅游风景区、滴水沟温泉工人疗养院、待甫森高山园林风景区、夏尔苏木风景区、乌兰萨德克高山神池风景区和世界最大的白杨沟泥火山自然景观区等。

温泉

乌苏市温泉旅游区位于市南三十八公里的天山北麓松林丛中,海拔1884米,温泉旅游区所处的地形为一南北向狭长峡谷,长300米,最宽约120米,最窄约80米,现温泉疗养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属乌苏市赛力克牧场辖区。温泉旅游区北距312国道及北疆铁路仅38公里,距国道线上及铁路线上的乌苏城区仅40余公里,交通十分便利。由乌苏市区有三条通往矿区的公路,东线:由市区沿奎屯河西岸简易公路向南行驶约38公里至阿拉山温泉为简易公路,一般均沿此线到温泉疗养。中线:由市区向南至西大沟镇约14公里为市四棵树煤矿柏油公路,由西大沟镇向南行驶约26公里至温泉为简易公路。西线:由市区向西南经西大[1]沟镇至乌木克大桥地磅房约34公里为市四棵树煤矿柏油公路,由地磅房经吉郎德水文观测站、乌苏红山电站三级站,再向东沿沙里克台果勒,经赛力克提牧场场部、待甫森林场、托斯台村(牧业队)至温泉区约26公里为简易公路。温泉旅游区即位于市区南部的天山北缘,面积十多万平方米,地势较平坦,四周苍松翠柏,古木参天,青山绿水,绿草茵茵,山花遍野,如人间仙境。在海拔4000米的群山上,有珍贵的雪莲、雪鸡、鹿和雪豹等珍禽异兽。整个阿拉山地热资源区最高气温22ºC,最低气温-18 ºC,冬暖夏凉,尤适应于夏季旅游避暑,冬季疗养治病。

全区景色秀丽,是天然的绿色公园,每到6-8月间,这里游人如织,是人们休闲、旅游、观光、娱乐的绝佳之地。温泉一年四季热水长流,水温为摄氏42 ºC — 45 ºC。实践证明,通过温度、机械和所含数十余种微量元素的综合作用,这种温泉浴能促进人体内糖、蛋白质、脂肪、酶的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镇静、解疗、脱敏、止痒等功效,可防病治病,健美强身。据研究,这种水质的温泉浴对运动神经、消化、循环、呼吸、内分泌、泌尿等系统及各种慢性疾病有明显疗效,对循坏、呼吸系统疾病治愈率为93%,对消化内分泌系统的治愈率为95.5%,对运动、神经及皮肤病治愈率达100%,尤其是对高血压(Ⅰ—Ⅱ期)、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血色素减少及某些妇科病等治疗效果显著。另外,阿拉山温泉中所含放射性元素氡(RN)是由镭衰变而成,又称镭射气,医学上用于治疗癌症。当地人民群众利用阿拉山温泉浴治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当地蒙古族赞誉阿拉山温泉为“阿日相”,也就是“圣水”之意。

白杨沟泥火山群

独特而罕见的白杨沟泥火山群,地处市西南40公里的白杨沟镇天山浅山区,是我国地质学家于2001年发现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泥火山群。圆形或椭圆形的喷发口多达四十余个,直径最大的1.6米,最小的仅有蚕豆大小,长年累月伴随着咕咚咕咚的声音,喷出成千上万吨漂着彩色油花的泥浆。据化验得知,泥浆中富含铜、铟、矾、钹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理疗、美容和科研价值。泥浆沿着几千米的地层通道涌出后,缓慢地流向低凹地带,逐渐形成“红河谷”、“烟云山”、“燃烧石”等形象奇特的地貌,无不给人一种空灵飘渺、物化超然的遐想,使人感悟出自然与人生的和谐境界。

乌苏甘家湖平原梭梭林自然保护区

世界上最大的乌苏甘家湖平原梭梭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市区西北约80公里处,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合750万亩)。有荒漠树种100余种,除大面积的梭梭林区之外,还有胡杨、沙枣、白刺等珍贵树林区,另外还有马鹿、盘羊、野猪、狐狸、杜鹃、天鹅等珍禽异兽。现被列为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

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部,属艾比湖盆地,保护区地跨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属荒漠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466公顷。

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盆地地带,地处欧亚大陆桥的腹地,实际上是低洼地中的一片沙海,远离海洋,该保护区在大的地貌单元上属于以艾比湖为中心凹陷的平缓起伏的荒漠平原,其地貌类型大致有山前倾斜砾质洪积平原,中部土质冲击平原,风积沙丘地貌类型和现代河流冲击地貌类型四种类型。

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林间巡查

1983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1983]41号文批准建立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1年6月经国务院国办发 [2001]45 号文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9月28日,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乌苏 分局正式揭牌成立。

甘家湖是一片沙海,地势低洼,波状起伏。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在此汇合后流入艾比湖。保护区为艾比湖洼地上的一部分。具有荒漠的各种地貌如沙漠、砾漠、盐漠。这与洼地的形成基质的不同过程是相应的。

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珍稀荒漠树种白梭梭母树林、梭梭为代表的荒漠植被和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及其生态为主的荒漠类型的保护区。主要保护白梭梭、梭梭、柽柳、胡杨、铃铛刺、沙拐枣等植物资源及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肉苁蓉、锁阳、甘草、罗布麻、苏枸杞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波斑鸨;二级保护动物马鹿、鹅喉羚、水獭、大天鹅、灰鹤、猎隼、红隼等。

保护区内的湿地

湿地内的白鹭和鸬鹚

保护区自建设以来,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发杨胡杨精神积极履行各项职责,建立正常的巡护制度,积极保护动植物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古尔图天鹅湖风景区

古尔图天鹅湖风景区,湖区呈带状,面积不大,但很秀气,湖水碧绿,鱼影常现。两岸及湖中小岛,满目都是一人多高、密密匝匝的芦苇丛。倒映湖中,就好似又多了一倍的绿色。如果你荡起小船儿,泛游湖上,常见有天鹅成双成对地飞来嬉水,有人竟能幻化出置身白洋淀的奇妙感觉。

玉颈高昂寻逸友,何君邀俺逛天庭?

老干虬枝历世桑,三千不朽魂长在

红面雉鸡声咯咯,信步林中独觅觅

日暮苍茫天地小,斜阳穿云劲不消

雨后暗催兰花开,蜂蝶不请寻香来

漠中精灵沙蜥蜴,乍看是沙却非沙

笑傲荒丘枕戈壁,伏地还要吻千年

历史沿革

民国二年定县名为乌苏,系汉语称谓。乌苏为“库尔喀喇乌苏”的简称。“库尔喀喇乌苏”系蒙古语。“库尔”意为雪,有库尔河流经。“喀喇乌苏”意为黑河或清泉之河。又因清代曾在城北10千米的西湖设官衙,维吾尔语称乌苏为“西湖”。

在西汉、三国时期为车师之西境。唐显庆二年(657年)后隶属昆陵都护府,南宋属西辽,元属别失八里行尚书省,明属瓦剌,明末清初为蒙古准噶尔部游牧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官职率兵驻防此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库尔喀喇乌苏办事大臣,三十七年(1772年)修筑庆绥城,仍名库尔喀喇乌苏,设领队大臣,并设县丞。四十九年筑新城于东北,而城仍旧称,光绪十二年(1886年)置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隶迪化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乌苏县,属镇迪道。民国六年(1917年)三月划属塔城道。后隶属塔城行政区、塔城专区。

1950年8月,乌苏县根据上级指示改千户长、百户长制度为区、乡制,奎屯成为乌苏县第二区第一乡,下辖黄沟、塔什奎屯、喀拉苏、店奎屯、开干其等5个自然村。

库尔喀喇乌苏得名于"黑水"。"库尔"即库尔河(今名奎屯河)。"喀喇乌苏",维吾尔语"黑水"之意。唐代曾于此地置黑水守捉、东林守捉、西林守捉。

清初,库尔喀喇乌苏为厄鲁特蒙古布尔古特部落牧地。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布尔古特台吉呢玛、浑齐率部投降清军。不久,呢玛、浑齐追随阿睦尔撒纳反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定边将军成衮扎布擒杀呢玛,次年,定边右副将军兆惠擒获浑齐,库尔喀喇乌苏之地并入清朝版图。其地东至奎屯,与迪化州绥来县界相接;西至托和木图,接伊犁东路呼苏图布拉克台界;北至鄂伦布拉克,接塔尔巴哈台界;南至天山,接伊犁东南界。

乾隆三十七年(1771年),置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隶属于乌鲁木齐参赞大臣。四十六年(1781年),置抚民同知。四十八年(1783年),筑安阜城(今精河),设粮员一人。兼辖西路旧土尔扈特旗(晶河土尔扈特)。

光绪十年(1884年),裁撤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光绪十二年(1886年),置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十四年(1888年)分置精河直隶厅。

城池

遂城堡,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即库尔喀喇乌苏旧城,在庆绥城东,奎屯河畔。庆绥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建成后,库尔喀喇乌苏之名移至此处。即今乌苏市。安阜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建,即今精河县。

一、250多年前,清朝基层政权在乌苏修建了第一个城堡——遂城堡。

位置在现在的乌苏市八十四户乡五道桥村。遂城堡在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墙倒堡毁。遂城堡从修建到损毁经历了145年的时间。

遂城堡的建成,是乌苏有了城市雏形的标志。遂城堡兼有军事要塞的作用,也说明乌苏在当时的军事重地。

二、乌苏历史上第二座城——庆绥城

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清政府在今乌苏市老城区修建庆绥城。庆绥城是乌苏历史上的第二座城。具体位置是乌苏市老城区,东到小虹桥西头、西至公安局家属院和市委家属院西墙,北至地质七大队大院北墙,南至现街心花园和供销社南墙。城周长1550多米,城墙高约5.3米,共有四个门。庆绥城建成12年后,也就是1864年(同治三年),庆绥城毁于战乱。

三、乌苏历史上的第三座城——库尔喀拉乌苏城

1889年(光绪十五年),在庆绥城旧址重建新城,称为库尔喀拉乌苏城。库尔喀拉乌苏城高约6米 底宽5米 周长1820米,南北较东西长。城上里边有女墙约70厘米高,有雉堞689个。有三个门、东、南、北都有月城,西边有楼无门。

四、解放后乌苏的文化政治中心---老市委、政府。

老市委大约在1982年建成,成为乌苏新的政治中心。

五、乌苏新区开发是乌苏城市发展的大跨跃。

2010年之后开始启动的乌苏新区开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新市委、政府办公大楼建成,标志着乌苏城市中心开始向东南发展。

六、乌苏南区的开发是乌苏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以物流业为基础的南区开发,为乌苏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乌苏城市的规模再一次呈现空前扩大的态势。为乌苏的崛起在空间上提供更大的可能。

属境

奎屯,在遂城堡东。布勒哈齐鄂垒扎拉图,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兆惠与准噶尔叛军达什策凌激战于此。晶河(丰顺堡),今名精河。

清代库尔喀喇乌苏军政机构的设置

清统一新疆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即设官职率兵驻防在库尔喀喇乌苏,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于此设办事大臣,受乌鲁木齐都统统辖。二十八年修筑庆绥城(即今乌苏市)。三十七年(1772年)设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并设县丞。四十六年(1781年)将领队大臣改为同知。四十八年在庆绥城旁又修了新城,并将城名定为库尔喀喇乌苏,隶属乌鲁木齐都统。光绪十二年(1886年)裁粮员,置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隶属迪化府。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就是今天乌苏市的前身。

明末清初,库尔喀喇乌苏地区曾是厄鲁特蒙古游牧地,后为准噶尔部布尔古特呢玛①之牧居地。"呢玛内附,授职从征。"②后尼玛受阿睦尔撒纳煽惑,参与准部叛乱,"劫将军和起,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月,将军成衮札布遣副都统由屯等追至哈什郭勒(伊犁河上游喀什河---引者)上游阿尔奇图山口,擒之,伏诛。"至此,库尔喀喇乌苏正式归属清朝。

在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统一新疆的进程中,因库尔喀喇乌苏地处乌鲁木齐至"天山南北总会之区伊犁"之间,西北去边防重地塔尔巴哈台(今塔城)之要冲,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故清廷在设置伊犁将军时,向库尔喀喇乌苏地区同时派驻了办事大臣一员,并于乾隆二十八年在库尔喀喇乌苏境内库尔河滨修筑了"遂城堡"军事要塞。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蒙古回归,清政府册封巴木巴尔为郡王,奇布腾为贝子,翌年,赐郡王巴木巴尔、贝子奇布腾领土尔扈特东路二旗游牧于库尔喀喇乌苏境内济尔哈朗(亦称济尔噶朗)地区,实行札萨克制,隶于库尔喀喇乌苏办事(领队)大臣管辖。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办事大臣为领队大臣,负责库尔喀喇乌苏、精河两地屯田及土尔扈特部游牧等各项管理事宜,并设笔帖式一员、委笔帖式二员、书吏二人,协助领队大臣分管部分事务,领队大臣受乌鲁木齐都统节制。乾隆四十六年,设同知直隶厅。四十八年,改直隶厅为粮务厅,隶于乌鲁木齐都统。


新疆建省后,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政府设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并设抚民同知兼理事衔,旧设之粮员、办事大臣一律裁汰,抚民同知负责地方户籍、田赋、刑案以及土尔扈特游牧事宜,兼理精河属境,隶于镇迪道。镇迪道时领有一府四厅,库尔喀喇乌苏厅为其一也。光绪十三年,析置精河直隶厅,隶于伊塔道。

关于清代库尔喀喇乌苏之辖境,《新疆图志》卷2《建置二》记载:"库尔喀喇乌苏,其界东一百一十里至石垒接绥来;南一百八十里至南山接宁远;西二百二十里至桦树林(亦作花树林)接精河;北三百五十五里逾鄂伦布拉克(俗称汉三台)接塔城;东南一百三十五里至南山接焉耆;西南三百二十里至桦树林接精河;东北一百一十里至五子、石垒接绥来;西北三百二十里逾鄂伦布拉克接塔城。东西三百三十里,南北五百三十五里。"其西界一句注云:"谨按本境西界与旧略殊。乾隆三十七年设领队,而晶河安阜城员弁及全境屯田皆隶入焉。《汉西域图考》、《水道记》诸书附安阜城于库尔喀喇乌苏是也。四十八年,改精河巡检为粮员,遂分属精河。"由此可见,清代库尔喀喇乌苏之辖境,包括今乌苏、奎屯、独山子等地,并一度兼理精河属境,其所辖地区远比今乌苏市为广。至清末民初,库尔喀喇乌苏境内已形成"奎屯庄、干河子、西湖、车牌子、八十四户、九间楼、三个庄、六十户、马厂湖"等九个村庄。

据清宣统元年(1909年)调查,库尔喀喇乌苏时有居民767户,口3 805人(不含土尔扈特东路二旗之人口)。清代,为维护统一,巩固边防,发展经济,安定社会,清廷在本地设置军政机构,实施了以下主要措施:

1.置官屯军,巩固边防。为加强军政管理,清政府除向本地选派办事大臣外,还由陕甘省、伊犁、乌鲁木齐等地调派了管理粮饷官及负责台站、屯政管理的文、武官员。

清政府自鄂垒扎拉图之战后,正式在本地屯军驻防,自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驻军数额屡有添减。《西域图志》卷3l《兵防》记载:"库尔喀喇乌苏驻防绿旗兵三百五十名。乾隆二十七年,初设差兵三十名,台兵(台站驻兵)七十五名;二十九年,增差兵二十名;三十二年,增台兵四十名;三十六年,增防守兵二百名,共如今额。"此外,库尔喀喇乌苏境内还驻有相当数量的屯兵。乾隆二十七年,始有屯兵二百七十名,乾隆三十年至四十二年,屯兵数量已裁至一百八十名。以上驻军,主要由陕西、甘肃两地调派。④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库尔喀喇乌苏境内驻军数量较前期略有增加。"乾隆四十七年并五十一年等,(清政府)由固原、甘州、西宁、沙州、玛纳斯各营调拨官兵",组建了"库尔喀喇乌苏营",营内设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二员、经制外委四员、额外外委五员,统辖马、步军各三百名,屯兵一百二十名。以上驻军,分领于乌鲁木齐提督。

新疆建省后,为缓解财政压力,清政府曾先后三次实行了军制改革,以裁减冗兵,节约军饷开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实行第三次军制改革时,新疆境内驻军悉改为巡防队建置,共设五路抚标、镇标,每路各设统领官一员。其中,戍守在库尔喀喇乌苏地区的驻军为中路抚标下辖的步队第七营和马队第六营,两营由原库尔喀喇乌苏营改成,各设管带官一员、哨官一员、哨长三名,其下分设什长、书记长等职。两营又各分为三哨,计有马、步兵200余名,境内今奎屯、车牌子等地各有马、步兵定期稽查、巡哨,以充实边防。

2.设立台站,组织巡逻。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为确保在天山北路便捷转运过往官兵物资、接济公务、传递紧急公文,以及就地筹措军粮,"以省额林哈毕尔噶一路台站挽运口粮之力",清政府在天山北路库尔喀喇乌苏、玛纳斯、精河等战略要地加快组织实施屯田的同时,"在镇西府(今巴里坤)至迪化州西迄伊犁之道,乾隆二十七年议设台站,与山南分道并行。"同年,清政府向本地派调了首批75名军台驻兵,戍守其境内军台,以充实天山北路沿线总体军防力量。

清代,库尔喀喇乌苏境内曾先后设有军台、营塘、卡伦、驿站。清朝前期,库尔喀喇乌苏境内陆续设有两条台站线路,含8个军台,两线基本呈十字交叉状。其中,境内沿东西向布设的台站,与天山北路乌鲁木齐至伊犁台站线相接。沿线台站自西向东依次为:古尔图喀喇乌苏台、都木达喀喇乌苏台(也作墩木达、达尔达喀喇乌苏,俗称四棵树)、布勒哈齐台(也作布尔噶济台)、库尔喀喇乌苏底台、奎屯台,共计5个台站。自奎屯台东行,过四十里井、双石垒即抵绥来县所属之安济哈雅(安集海)台界;自古尔图喀喇乌苏台西行,则至精河托多克台界。①由库尔喀喇乌苏底台北行至塔尔巴哈台底台,属迪化州至塔尔巴哈台台站线。其中,属库尔喀喇乌苏境内的台站有4个,自南而北依次为:库尔喀喇乌苏底台、库尔必喇台(又称库尔河台,俗称头台)、沙喇乌素台(亦作沙拉乌苏台,俗称二台,又称车牌子)、鄂伦布拉克台(俗称汉三台)。自鄂伦布拉克台北行可抵塔尔巴哈台境内沙尔札克腰站台、乌尔图布拉克等台站。此台站线南段有两条分支巡逻线路,其一是自奎屯台西北行90里抵库尔河台,为乾隆年间旧路;其二是由库尔喀喇乌苏城绕行至库尔河台,过库尔河台后则两支路合一。

库尔喀喇乌苏境内营塘设置当不晚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境内军台、营塘是并设于一处的。有关清代库尔喀喇乌苏境内卡伦设置及其添减情况,据《西陲总统事略》卷10《乌鲁木齐所属事略》记载,库尔喀喇乌苏(事略中记作库尔喀噶乌苏)境内设有"滋泥泉、柏杨河、蔡家庄子、车牌子、奎屯河沿子"五座卡伦。笔者查阅《钦定西域图志》、《新疆图志》,除"车牌子、奎屯河沿子"两者均系库尔喀喇乌苏境内陆名外,尚无充分依据证实"滋泥泉、柏杨河、蔡家庄子"三处地名确系库尔喀喇乌苏境内陆名,疑为《西陲总统事略》地名转载之误,乌鲁木齐南山白杨河一带、昌吉州阜康县均有"滋泥泉"地名。故库尔喀喇乌苏境内车牌子、奎屯河沿子两地是否曾于嘉庆十四年前设立非常设卡伦,尚需史料佐证。

新疆建省后,"(南北两路)悉改台塘为驿站。同年五月,督办军务大臣刘锦棠奏请厘定新制,删除台员、驿卒、字识等。"③库尔喀喇乌苏境内设有固尔图驿、墩木达驿、布尔噶齐驿、库尔喀喇乌苏厅底驿、奎屯驿、库尔河驿、沙拉乌苏驿、小草湖驿、鄂伦布拉克驿等9个驿站。以上驿站分属两条驿路,两驿路均在原台站线路基础上演变而成。

3.组织屯垦,发展生产。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为恢复和发展长期遭受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先后在天山南北各重要地区开屯设戍,积极发展屯政事业,于是"山北推之晶河、库尔喀喇乌苏、塔尔巴哈台诸境;山南推之乌什、阿克苏诸城"④。库尔喀喇乌苏境内兵屯,其筹划事宜始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乾隆二十六年,清政府于库尔喀喇乌苏地区组织实施军屯的各项条件已趋成熟,⑥翌年,首批屯垦官兵奉调进抵库尔喀喇乌苏地区,正式组织屯田。

库尔喀喇乌苏地区兵屯实行的换防制,原为三年一换。乾隆四十三年四月,经伊犁将军伊勒图奏准,将"库尔喀喇乌苏、精河两地所有种地绿营兵丁皆改为携眷驻防,五年一换"。为加强屯政管理,明确奖惩制度,乾隆五十年,乌鲁木齐都统常青奏准核定了库尔喀喇乌苏地区的兵屯考绩标准,即"十二石以上,功过相抵;十五石以上,议叙加赏"。

除军屯外,库尔喀喇乌苏境内还有遣屯、户屯两种形式屯田。清朝前期,在库尔喀喇乌苏境内的三种屯田形式中,以兵屯面积最大,遣屯规模最小(始自乾隆三十一年)。其中,户屯零星开发虽较早,但其大规模开发则是在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才开始兴起。据记载,嘉庆年间(1796~1820年),除兵屯、遣屯外,库尔喀喇乌苏、精河两地民屯面积已分别发展到2 500亩和1 200亩,主要种植小麦、粟、谷、青稞等作物。

清朝前期,库尔喀喇乌苏地区的屯垦事业发展较快,到同治年间,由于受当时吏治腐败、经济衰退、战乱频繁等因素影响,屯田业遭受严重破坏;至新疆建省后,随着屯垦制度的修改、完善,清政府采取了轻徭薄赋、重修水利、招集内陆流亡人口、休养生息、组织退职军人开荒等一系列措施,本境屯田业始有较快的恢复与发展。至清末,库尔喀喇乌苏境内已有干渠17条,支渠34条,灌田亩数11 405亩。《新疆图志》记载,镇迪道所属库尔喀喇乌苏厅在同治初年新疆发生战乱前,熟地原额为11 630亩,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册报升科面积为9 120亩,光绪三十一年后新垦土地830亩,另有撂荒地1 580亩。至此,库尔喀喇乌苏厅所辖耕地面积已恢复至同治初年战乱前的水平。

清朝统一新疆之后,设伊犁将军总统南北两路,北路节制统辖塔尔巴哈台,东路节制乌鲁木齐都统,南路节制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乌鲁木齐都统管辖东路地区包括哈密、吐鲁番、迪化直隶州、镇西府、古城、绥来、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其中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在设立之初并不受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辖,而是直接置于乌鲁木齐都统管辖之下。应该说清初在新疆实行的军府制度是"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重要举措,在其实行之初对巩固统治和边防、上令下达、下情上达,确保政令畅通,稳定地方社会秩序,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的设置就是最好的例证。

艾不盖河

包头域内有两条河流是载入中国古代史册的,一条是昆都仑河,一条是艾不盖河。昆都仑河汉代和北魏时其沟谷段称石门水,唐朝时称呼延谷。艾不盖河发源于达茂旗明安镇那仁宝力格嘎查境内,向东流又折向北流,最终归入腾格尔淖尔,全长约192公里,流域面积7185.5平方公里。


笔者从2008年至2021年10多年间,全程考察了艾不盖河全流域,重点段落数度考察,尽可能查阅了古代众多有关历史文献。本文拟从艾不盖河名称溯源、历史大事、历史遗存、历史价值、文旅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初浅研究。

一、艾不盖河名称溯源。

艾不 盖河历史源远流长,是一条孕育游牧民族和游牧文化,见证中原农耕文化与各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河流,是草原人民的生命之河。艾不盖河从汉代载入史册,历经两千多年,几经更名。

(一)汉代称诺水,唐代称诺真水。

《汉书·匈奴传》:“昌、猛与单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犁挠酒,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颜师古注:诺水“今突厥地,诺真水也。”张猛、韩昌与呼韩邪单于盟誓诺水东山是汉匈关系中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史称“诺水东山盟誓”。那么,见证这一重要历史的河流具体在哪里呢?仅凭《汉书·匈奴传》记载我们大概知道诺水在“光禄塞下”即阴山北麓长城一带,但不能确切知道某条河流。好在初唐历史学家颜师古的《汉书注》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諾水即今突厥地諾真水也。因此,要证实诺水,需证实诺真水。

唐代颜师古说的“诺真水”又是哪条河流呢?记载唐代史籍有多处出现了诺真水:《新唐书·诸夷蕃将传·论弓仁》:“时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弓仁以兵出诺真水、草心山为逻卫”。《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於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以左玉钤卫将军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锋游弈使,戍诺真水为逻卫”。《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游弈使,领游兵以巡弈者也。中受降城西二百里至大同川,北行二百四十余里至步越多山,又东北三百余里至帝割达城,又东北至诺真水”。

上述三段记载既记述了论弓仁戍守诺真水,也记述了诺真水的位置,即从现包头市区西南(中受降城)向西二百里,再向北二百四十里,又向东北三百里,又向东北即到了诺真水。这个线路总体围绕现乌拉山、明安川和色尔腾山北麓绕了个大半圆,按照现在的里程计算诺真水大概位置在今达茂旗西部,包头市区正北,在这个区域内仅有艾不盖河这条较大河流。更为确切的史料:《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回鹘下》记载:“绩选敢死士与突骑径腊河,趣白道,及大度设,尾之不置。大度设顾不脱,度诺真水,阵以待”。

这段历史记述了唐朝将领李绩追击并打败薛延陀汗国的关键战役,史称“诺真水之战”。史料对李绩追击薛延陀主力的路线有了明确的交代,即越过白道川及今呼和浩特市蜈蚣坝北武川县西部一带,继续追击至诺真水,薛延陀统领大度设在诺真水摆开阵势迎战李绩(具体位置无考)。以上史料证实诺水或诺真水即今达茂旗境内艾不盖河,已为史界共识。

(二)辽、金、元时期称黑水。

汉朝匈奴诺水在唐代变为突厥诺真水,到了辽代再次出现在史籍中则称为黑水。《辽史·耶律大石传》记载:大石不自安,遂杀萧乙薛、坡里括,自立为王,率铁骑二百宵遁。北行三日,过黑水,见白达达详稳床古儿。床古儿献马四百,驼二十,羊若干。”这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讲述了辽末代皇帝天祚帝夹山(武川县或固阳县大青山中)偏安,耶律大石投奔天祚帝后由于政见不合迫使出走,经“黑水”即艾不盖河获得“白达达详稳床古儿”资助的过程。这时候白鞑靼即汪古部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个世居达茂草原的部族,之后在艾不盖河畔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历史。

据了解全国现约有20多条河流史称“黑水”,如黑龙江省的黑龙江、新疆的库尔喀喇乌苏河等等。耶律大石所经黑水是否就是艾不盖河呢?我们从元史中可进一步证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汪古部在被称为黑水边扩建了一座城池称为黑水新城。《元史· 成宗纪 》:大德 九年(1305),“以黑水新城为靖 (静) 安路 。”静安,原 名黑水新城 ,大德 九年 (1305) 升静安路 ,后 改德宁路,路府治即今达茂旗艾不盖河北岸之奥伦苏木古城 。在《经世大典·站赤》和王恽的《振武屯田》中都提到了这个扩建后的都城黑水新城。到了元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又改静安路为德宁路。元姚燧 《河内 李氏先德碣铭》:“盖鄃王之考 (按:即汪古部 首领高唐 王阔里吉思 ),世居静安,黑水之阳。”河南为阴,河北为阳,其位置与现艾不盖河北岸的敖伦苏木古城位置相一致。

(三)明末、清代称爱布哈河。

明末清初艾不盖河再次出现在史籍中,有了新的名称:爱布哈河、爱毕哈河、奈不改河、挨不哈河、爱不哈河、埃不哈河等等,今写作艾不盖河。分析这些名称,并请教一些蒙语通人士,普遍认为这只是一种称谓的蒙语汉译写法不同而已,无实际意义区别。正如《绥乘·山川考下》所云:水道提纲及清会典、一统志诸书,所载之爱必哈河、爱必奈河,音亦相近,形势相似。

作为爱布哈河名称首先出现在明代晚期史籍,主要是明崇祯年间北元林丹汗与依附于后金的蒙古右翼各部发生在艾不盖河的两次重要战役,一次史称“赵城之战”或“昭之战”,一次史称“埃不哈之战”。中国人民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研究,他查阅了许多明朝兵部档案。《兵部尚书王题本(残件)》,崇祯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但插酋聚结边外,势甚猖獗,自秋与哈卜交兵得胜之后,侵杀河套诸虏,犹如拉朽”。乌云毕力格《明朝兵部档案中有关林丹汗与察哈尔的史料》认为:这里所说的“去秋与哈卜交兵得胜”,指的是崇祯元年九月埃不哈战役。

《清一统志·茂明安》:爱毕哈河 “在旗西北七十里。源出刻勒峰,东流经古尔板喀喇山,入喀尔喀界”。《蒙古 游牧记·喀尔喀右 翼部 》:“爱布哈河,旧爱毕 哈,在旗西北六十里,自茂明安界流入境,经旗北三十里白云山 及旗东北七十里察罕鄂博之间,东流出卡伦边,潴为阿勒坦托辉诺尔”。《绥远通志稿·卷四·河流》:“爱布哈河,其上流为塔尔浑河,源出后乌兰不浪之北平地,西北流经百灵庙之南。又一水自西南来注,会流百余里,至老龙苏木之北,又一水至西来注。始名爱不哈河。绥乘所谓奈不改告老河。”《绥乘·卷六·山川考下》:“奈不改告老河,清会典所谓爱必哈也。”《水道提纲·卷二十七·塞北漠南诸水》:“爱必哈河,于河套为东北角隂山之北,源出沙土中,西南流百数十里,有塔尔浑河自东南来会,经察罕和硕西麓亦洛图山东麓,又西南折而南流,至察罕七老图岐为二小池而涸。”《清会典·卷一百二》:爱布哈河出茂明安旗西南,察哈尔齐老图,二源合东北流,经喀尔喀右翼旗西北察罕和硕北,塔尔浑河出旗东西北流注之,又东北经旗东北,潴为阿勒坦托辉泊。

以上出自清代和民国的史书,这对艾不盖河的名称、源出、支脉、流经、河潴,与现艾不盖河的形势基本相同,如名称读音基本相近,支流都提到了塔尔浑河,流经百灵庙和敖伦苏木古城,河潴为“阿勒坦托辉泊”及现在的腾格淖尔。但也由于历史局限性,对其整体流域包括源出、支流、流域等有不确切处。

至于写作“艾不盖河”应该与《绥乘》称“奈不改告老河”有关,“告老”是蒙古语“河”之意,在翻译时多了一个“河”字,就像我们现在包头城区的“赛罕塔拉城中草原”,蒙语“塔拉”即草原之意,“赛罕塔拉城中草原”直接翻译则为“美丽的城中草原草原”了。

(四)对艾不盖河名称语源语意的辨析。纵观草原民族的地理名称拟名,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自然环境拟名,也是最常用的拟名方法,如查干淖尔(白湖)、巴彦淖尔(富饶的湖)、呼和浩特(青色的城)等等。二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拟名,如哈萨尔草原、百灵庙(贝勒庙)等等。艾不盖河的名称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诺水、诺真水、黑水和爱布哈河、爱毕哈河、奈不改河、艾不盖河。

语言学家认为,匈奴语“诺水”意为“黑水”。鲜卑语“真”意为“人”,唐代的“诺真水”意为“黑人水”。由此分析艾不盖河可能在北魏时期就有了“诺真水”的称谓,据倪润安著《光宅中原》研究,鲜卑人从大兴安岭西南行,在艾不盖河畔的现百灵庙一带停留并不断发展壮大,后建都现呼和浩特和林格尔盛乐都城。鲜卑人初到艾不盖河畔,这里可能已有了被后来称为“黑鞑靼”的草原原住民。到了唐末已有史书记载“鞑靼别部散居阴山之北”。辽代称黑水,也可能用唐代诺真水语意的直接拟名。金元袭之。

爱不哈河是语出自然环境还是语出人名呢,实“不见籍载(绥乘)”,若语出自然环境,请教诸多蒙语语言学者,都不能说出其含义;今不少学者同意语出人名“爱不花”,但没有研究成果论证。笔者研究认为,艾不盖河语源出于历史人物“爱不花”更符合历史真实。

若艾不盖河语出人名,由黑水改名为爱不哈河,有几个问题需要研究,何时改名,谁改名,为啥改名,名称的含义是什么等等。此河名称出处虽然没有史书记载,但其语音“爱不哈”“爱布哈”与“爱不花”语音相同。因此,艾不盖河之名,与历史人物“爱不花”联系在了一起。

“黑水”之名最后出现在元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元史中,“埃不哈河” 最早出现在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明朝兵部档案中,其时经过约300多年。与达茂旗孟克德力格尔老先生及相关蒙语通人士了解,不哈、布哈、不花等均为蒙古语汉译时同一语义的不同写法,及现在常用的蒙语人名“布和”,意为“结实、坚固”。据查《元史》中有80个人物称“不花”,有爱不花、君不花、朴不花、月古不花、帖木儿不花等等,这些人名均在“不花”前边加了缀词,至于这些前缀词的含义已不得而知了。

纵观世居“黑水”的汪古部族之“爱不花”显赫身份也足可以承载这片草原上最著名的河流之名。汪古部封国的历史大约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阿剌兀思至镇国,是汪古部封国的一个动荡时期;第二阶段从孛要合至阔里吉思,是汪古部封国的鼎盛时期;第三阶段从术忽难至汪古图,是汪古部由盛而衰时期。爱不花处于鼎盛期的最辉煌阶段。爱不花主汪古部正值蒙哥汗在位时,一生的事迹主要是参与元帝室与亲王的战争,他每次都坚定地站在元帝室一边,为汪古部在元廷的地位奠定了基础。爱不花尚元世祖忽必烈的幼女月烈公主为妻,月烈被封为赵国大长公主。同为汪古首领的爱不花父亲孛要合的夫人是成吉思汗的女儿阿剌海别吉。更为显赫的是爱不花的四个儿子阔里吉思、也先海迷失、阿里八、术忽难都为月烈公主所生,其中阔里吉思、术忽难袭汪古部长。


阔里吉思一生战功赫赫,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先娶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的女儿忽答迭迷失公主,继室是忽必烈次孙元成宗铁穆耳的女儿爱牙失里公主。他性格刚毅、文武双全。“性勇毅、习武事、尤笃儒术,筑万卷堂于私第,日与诸儒讨论经史、性理、阴阳术数,终日不倦”,并且在“北边为庙以祀孔子,表贺圣节,独用汉文”。在元代贵族中独树一帜。爱不花有这样显赫的身份和子嗣,又处在汪古最辉煌的历史时期,有可能是其子阔里吉思或术忽难为纪念父王而将这条世居之河、生命之河改名为“爱不花河”,经过约三百年不见史籍的传承,渐译作“爱不哈”、“爱布哈”、“艾不盖”了。

可惜在史籍里没有发现与更名有关的直接记载,本文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研究者一起探讨。

乌苏的柳花茶   

白柳花在开花之初,其花可作茶饮料,故称之为柳花茶。柳花茶曾是清朝年代之贡品,因其稀少可谓茶之极品。在古尔图镇辖区内可采集,瓣似柳叶,清绿可爱,微苦性凉,泡上一杯柳花茶,香飘万里,为您留下一缕悠远清香的美好回忆。

柳花茶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是皇帝专用贡品。它因产量稀少,色泽淡雅,口味醇正,被视为茶中极品。

柳花茶是一种河柳树上开的“花”,产地在新疆乌苏四棵树河谷流域下游的古尔图镇。古尔图,蒙古语意指桥,因该地有一木桥而得名。

柳花茶在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为西域珍品,是蒙古王爷向朝廷进献的贡品。

翻开《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乡土志》中有这样的描述:此品“结花细叠如菊,中心有虫,大亦如之心无虫,朵大稍次之。瓣似柳叶,清绿可爱,可点茶味,微苦性凉。能涤腹垢,淌三焦邪恶火。”

从乾隆年间及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之入贡起,柳花茶以一份少有的耐性静静地延续着自己的美丽,用悠悠百余年延绵不绝的清香缭绕着乌苏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一公斤茶换四个姑娘"

六七月古尔图镇白柳树开花的时候,采摘下新鲜的柳花,加工制作后就是柳花茶。

柳花茶跟菊花茶有些相似:菊花不是茶叶,但可以解暑;柳花也不是茶叶,但加工之后一样可以当茶喝,而且柳花茶的解暑效果更好。

仔细观察这干枯的柳花,只见形似花瓣的小柳叶一片片错开生长,一层又一层,重重叠叠。把玩柳花,在掌心中约有一分钱硬币大小,看上去像一朵娇艳的野菊花。

拿来玻璃杯,把干柳花放在杯中,然后倒入开水。稍后打开杯盖,一股浓郁的异香袭来。浅尝一口,很苦,有树叶的味道;品第二杯时,苦味减淡,异香依旧,茶水入腹顺畅;第三杯,茶味渐无,舌的四周苦味依旧。

孙中山作序的《新疆游记》中也有对柳花茶的记载:“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置库尔喀喇乌苏厅。民国改为乌苏县……地膏沃,五谷冯戎,刍牧蕃息,而柳花为珍产。柳花者,老柳丛生,入夏著青绿花……味微苦,可以当茗,中热有宿醒者宜之,人呼柳花茶。”

柳花茶劲很大,尤其是采摘下来直接冲泡喝,嗓子里火辣辣的,但是很提神。喝完之后,痰少,肠胃十分舒畅,有清肺化痰、清热解暑、止咳安神等功效。

据说清代蒙古王爷玛尼就十分爱喝柳花茶。夏天采摘柳花的时候,玛尼王爷就吩咐手下人把摘下来的新鲜柳花集中到一起,放在阴凉通风的房间里晾干。之后包在一块白纱布中,用棉线捆扎两头,仍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随饮随取。

那时候柳花茶价钱很好,1公斤柳花茶可以娶4个漂亮的黄花闺女。传说有一位长工因从王爷家偷采了柳花去卖,打了个半死后被活埋了。可见柳花茶之珍贵。就是在今天,目前乌苏市场柳花茶也卖到一百克150元左右。

"珍品出自准噶尔柳"

新疆多柳,既有栽培的旱柳、白柳以及多种风景柳,也有各种野生的柳树。

但并不是所有的柳花都可制茶,《新疆图志》云:“此柳异于常柳,无大树巨枝,丛生河侧。每丛千百条,叶如常柳,柳条作紫色,今年结花,明年即歇,枝花繁密,于6月初采之。花以小为贵,鲜时内有虫,虫细如线,长二分许,血红色,花大则无。”这就是新疆独特的野生柳——准噶尔柳。

准噶尔柳生于平原河滩地,也常常沿河延伸到山地,属小乔木或灌木。它结的柳花状如小菊花,繁生枝间,十分特别。把这种柳花采集下来后,蒸上半个小时再晾干就是柳花茶成品了。

在距古尔图镇政府10余公里,一处被当地人称为柳树沟的戈壁滩上,有能开柳花的准噶尔柳。准噶尔柳静静地生长在古尔图河边,错落无序,连片生长,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每株高3-5米,最高者达7-8米。

在它周围不仅生长着红柳,还有世界上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白梭梭林,世界上最大的“梭梭王”就生长在这里。

《古尔图牧场(镇)志》

在清代,当地官吏,每年都会把柳花茶作为贡品,进献给清朝政府。柳花茶的饮用、药用价值可想而知。”据《乌苏县志》记载:“南部山区和北部荒漠带有丰富的林木,以云杉、胡杨、柽柳、梭梭和杨、柳、榆、桦为主,其中以白柳所产的柳花为乌苏特产,素称'《茶经》未载之茶’,在清代乾隆、光绪两朝列为贡品。”

越调天津沙·柳花

1946年,卢前在《越调天津沙·柳花》一词中这样写道:“柳花不比他花,却似龙井春芽。绿色清香一把,羽翁应诧,茶经未载之茶。”(羽翁,指唐代《茶经》作者陆羽。)卢前字冀野,著名元曲专家,中央大学教授,《中央日报》主笔,着有《西域词记》百首。1946年曾随于右任赴新疆采访成该词,1950年,病逝于南京。

新疆游记

孙中山作序的《新疆游记》中也有对柳花茶的记载:“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置库尔喀喇乌苏厅。民国改为乌苏县……地膏沃,五谷冯戎,刍牧蕃息,而柳花为珍产。柳花者,老柳丛生,入夏着青绿花……瀹之味微苦,可以当茗,中热有宿醒者宜之,人呼柳花茶。”

现在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柳花茶是一种植物病毒的感染后畸形症状。病毒感染野柳幼嫩枝条后,导致枝条生长受阻,不能正常延伸,叶片聚集,形成柳花。由于病毒的严格寄主选择性、环境适应性以及地域分布性,导致这种柳花目前只产生于乌苏市的古尔图一带。

柳花产生的另一原因是虫害,原理和病毒相同。

由于植物病毒、虫害绝不会危害人类以及高等动物,因此虽然柳花形成于病毒,但绝不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反而会对健康有利。不过喝不习惯的人会觉得味很苦,和苦丁茶类似。

库尔喀喇乌苏大峡谷

库尔喀喇乌苏大峡谷是《乌苏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一核、一环、两廊、三区、三极”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也是乌苏市全面推进全域旅游“14377”行动计划中的七大重点发展项目之一。

库尔喀喇乌苏大峡谷,是摄影家创作的摇篮,更是领略大自然之美的最佳旅游胜地!

库尔喀喇乌苏大峡谷

库尔喀喇乌苏大峡谷位于乌苏市域南部的巴音沟牧场,东经85°08′,北纬44°09′,距市区约70公里,距312国道约15公里。

由发源于北天山中段依连哈比尔尕山海拔5250米的冰川,流向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巴音沟河,历经千万年自然冲刷形成的。

峡谷呈南北走向,长约26公里, 谷底宽100-400米,谷肩宽800-1000米,从谷底到谷肩高达200米,峡谷上段海拔1700-1900米,下段1500-1200米。

因千万年来受天山雪水自然冲刷,峡谷谷壁近直立,沟壑层叠,沿谷断崖随处可见,奇特险峻,丹霞地貌景色优美,气势恢宏,峡谷两岸草场丰茂,牛羊壮硕,蜿蜒流水时合时聚,与远处的雪山、白云、蓝天共同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库尔喀喇乌苏大峡谷位于乌苏市巴音沟牧场辖区内,距乌苏市以南70公里处,是因发源于巴音沟牧场辖区内北天山中段依连哈比尔尕山海拔5250米冰川,流向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巴音沟河”,河水千万年来自然冲刷形成,位于东经85°08′北纬44°09′,南北走向,峡谷长约26公里。

因千万年来天山雪水自然冲刷形成,谷壁近直立,沿谷到处是断崖,丹霞地貌随处可见,峡谷沟壑层叠,奇特险峻,气势恢宏;两岸草场丰茂,牛羊壮硕,蜿蜒流水时合时聚,与远处的雪山、白云、蓝天,构成一幅美丽画图,是摄影家从事创作的摇篮,也是新疆旅游胜地。

乌苏大峡谷位于乌苏市区东南方向,乌苏市巴音沟牧场辖区内,距乌苏市70公里,距312国道15公里,交通条件良好。

乌苏大峡谷发源于巴音沟牧场辖区内北天山中段依连哈比尔尕山海拔5250米冰川,流向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巴音沟河”,河水千万年来自然冲刷形成,位于东经85°08′北纬44°09′;南北走向,峡谷长约26公里,谷底宽100~400米,谷肩宽800~1000米,从谷底到谷肩高可达200米(最深处落差近400米),峡谷上段海拔1700~1900米,下段1500~1200米。

谷壁近直立,沿谷到处是断崖,谷壁上的冲沟将谷壁雕凿成石林状,奇特险峻。峡谷沟壑层叠,错落有致,雪山、峡谷、草场、流水相辉相映,天工巧夺,神工鬼斧。巴音沟河从谷底穿越而过,加上千万年的雨水冲刷,在沙砾石堆积的下切河谷悬壁上留下了密布如织的冲沟,细沟,切沟,冲沟布满了长达几十公里的河谷槽壁,谷底平展开阔,河滩上砾石遍地,流水时合时聚,谷地右侧的水渠顺谷延伸,构成一幅美丽画图,是摄影家从事创作的摇篮,也是新疆旅游胜地。

《阅微草堂笔记·李印与满答尔》“库尔喀喇乌苏”

库尔喀喇乌苏(库尔喀喇,译言黑;乌苏,译言水也)台军李印,尝随都司刘德行山中。

库尔喀喇乌苏(库尔喀喇,译为汉语是“黑”;乌苏,译为汉语即“水”)的驻军李印,曾随都司刘德经过山中。

见悬崖老松贯一矢,莫测其由。

见悬崖的老松树上穿着一支箭,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晚宿邮舍,印乃言昔过是地,遥见一骑飞驰来。

晚上他们在驿站住下,李印才说:从前路过这地方时,见一个人骑着马飞驰而来。

疑为玛哈沁,伏深草伺之。

怀疑是玛哈沁,于是躲在深草中偷望。

渐近,则一物似人非人,据马上,马乃野马也。

走近来一看,则是一个又像人又不像人的怪物骑在马上,马也是一匹野马。

知为怪,发一矢,中之。嗡然如钟声,化黑烟去;野马亦惊逸。

他知道是妖怪,就射出一支箭,射中时发出“嗡嗡”的像撞钟的声音,妖物化成一道黑烟散去,野马也惊跑了。

今此矢在树,知为木妖也。

现在这支箭穿在树上,可知那是个木妖。

问:“顷见之何不言?”

刘德问他:“刚才看到时为什么不说?”

曰:“谢时彼原未见我。彼既有灵,恐闻之或报复,故宁默也。”其机警多类此。

李印答道:“射的时候它没有看见我,它既然有神灵,恐怕听到后来报复,所以宁愿沉默。”李印往往就是这样机警。

一日,塔尔巴哈台押逋寇满答尔至,命印接解。

一天,塔尔巴哈台押来一名叫满答尔的强盗,长官命令李印接着押送。

以铁杻贯手,以铁链从马腹横锁其足。

李印用铁铐铐住他的手,用铁链从马肚子底下绕上来横锁住他的脚。

时已病,奄奄仅一息。

满答尔当时已患病,虚弱得只剩下奄奄一息。

与之食,亦不甚咽;在马上每欲倒掷下,赖絷足得不堕。

给他食物,他也不大下咽,坐在马上,总要向下倒,只是因为系住了脚,才没掉下来。

但虑其死,不虑其逃也。

李印只担心他会死,不担心他会逃。

至戈壁,两马相并,又作欲堕状。

到了戈壁,两人的马并列行走,满答尔又作出要倒下的样子。

印举手引之。

李印伸手去拉他。

突挺然而起,以杻击印仆马下,即旋辔驰入戈壁去。

他突然挺起,用镣铐把李印砸倒在马下,接着拨转马头,驰入戈壁中去了。

戈壁东北连科布多(北路定边副将军所属)绵亘数百里,古无人迹,竟莫能追。

戈壁东北面连着科布多(属北路定边副将军管辖),绵延数百里,自古没有人迹,根本无法追捕。

始知其病者伪也。

这才知道他生病是假装的。

参将岳济,坐是获重谴;印亦长枷。

参将岳济因此事受到严厉惩处,李印也长期戴枷示众。

既而伊犁复捕得满答尔。

后来伊犁重新抓到满答尔。

盖额鲁特来降者,赏赍最厚。满答尔贪饵而出,因就擒。

原来,额鲁特部落的人来归降的,朝廷给的赏赐很多,满答尔也来想领赏,结果被擒。

讯其何以敢再至。则曰:“我罪至重,谅必不料我来;我随众而来,亦必不疑其中有我。”其所计良是,而不虞识其顶上箭瘢也。

问他为何敢再来,他说:“我的罪最重,估计你们肯定想不到我还会来。我来与很多人在一起,你们肯定不会怀疑其中有我。”他想得也确实周到,没料到人们会认出他头顶上的箭伤疤痕。

以印之巧密,而卒为术愚;以满答尔之深险,而卒以诈败。

像李印这样机警细心,结果还是中了圈套;像满答尔这样阴险狡诈,结果还是因使诈而败亡。

日以心斗,诚不知其所穷。

人们每天都在用心互斗,确实不知心计的巧妙会到什么地步。

然任智终遇其敌,未有千虑不一失者,则定理也。

但专门倚仗心计的人,终究会遇到对手,从来没有千虑而不一失的,这一点则是肯定无疑的道理。

奎屯市、乌苏市、独山子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国内已经批复的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关中天水、兰西等区域一体化示范区,还有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都被寄予了厚望,成为解决区域公共事务的有效路径,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在新疆区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乌鲁木齐都市圈(乌鲁木齐市、兵团十二师、昌吉市、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阜康市、呼图壁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准东、玛纳斯县、石河子市、沙湾市)、奎独乌(奎屯市、独山子区、乌苏市)、石玛(石河子市、玛纳斯县)、库尉(库尔勒市、尉犁县)、和墨洛(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阿温(阿克苏市、温宿县)、伊-霍经济圈(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县、霍城县、可克达拉市、霍尔果斯市)、大喀什经济圈(喀什市、阿图什市、疏附县、疏勒县、兵团41团草湖镇)等各种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各地政府也做了很多努力,进行前期研究工作,并付诸实践。

尤其是奎独乌区域这个包括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奎屯市、乌苏市、独山子区、兵团第七师天北新区三地四方所在区域,多年前就被国内经济专家誉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金三角”地带,是新疆重要经济核心区之一。


奎独乌市在新疆的区位图

一、“奎独乌”金三角区域基本情况

“奎独乌”即奎屯市、独山子区、乌苏市和兵团第七师天北新区,分属伊犁州、克拉玛依市、塔城地区和新疆兵团第七师。奎屯市距独山子9公里,距乌苏14公里,独山子距乌苏18公里。奎独乌三城的合并数据为:总面积22271.5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4.6万人,城市规模排名新疆城市第9名;城市建成区面积79.53平方公里,排名新疆城市第4名,仅次于乌鲁木齐市、库尔勒市、喀什市;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616.48亿元,排名新疆城市第3名,仅次于乌鲁木齐市3337亿元、库尔勒市654.93亿元,高于克拉玛依区597.51亿元、石河子市561.99亿元、昌吉市420.17亿元;奎独乌三角区域内主要城镇和产业发展空间范围约为300平方公里。

奎独乌三地四方在空间上相邻、环境资源上共享,共同组成了一个地理单元——“奎独乌”三角区域,该区域在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北疆城市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一路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一个重要节点,目前已经成为天山北坡经济带中仅次于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中心。

历史上,三地发展和城市规划各具特点:奎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以商贸物流发展为主;独山子区是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生产储备基地;乌苏定位为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根据三地的城市规划和园区规划统计,规划城市建设总用地达100平方公里,产业园区规划用地近200平方公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地方对工业产值、GDP增速的追求,导致该片区产业、城镇没有向良性发展,反而打破了城镇功能互补,产业错位的格局。

奎独乌区域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北疆城市带的中心位置,也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北疆城市带上的核心发展区域,扇形辐射伊犁、塔城、阿勒泰、博乐、克拉玛依等地区和新疆北部所有的边境口岸,在北疆的区位优势明显。312国道、217国道在该区域十字交汇,独库公路穿越天山,连接新疆南北疆的主要交通要道,使奎独乌区域成为东至乌鲁木齐,南至库车、阿克苏,西至伊宁、博乐,北至北屯、阿勒泰的交通中心。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是国家亚欧大陆桥的一个枢纽地区,是西北物流区域性物流节点和连接中亚各国、通达西亚、东欧的便捷要道。

近年来,“金三角”区域的经济增长有了较快地提升,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616亿元,经济发展处于新疆较高水平。因此可以看出金三角区域可以成为新疆经济的新增长极,而且有可能成为推动新疆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到目前为止,金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仅限于初始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效益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二、“奎独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奎屯、乌苏、独山子、天北新区所形成的“金三角”区域,分别隶属伊犁州、塔城地区、克拉玛依市和兵团第七师,行政区划管理层级较复杂。而这种行政隶属关系,使该区域内条块分割,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奎独乌区域的产业结构趋同情况十分明显。奎独乌在定位、产业协作分工不明确,各自产业自成体系,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相互之间在资源、项目、投资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导致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

(三)虽然有奎独乌协调机制,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也批复了《“奎-独-乌”区域城镇协调发展规划(2015-2030)》,但高层次的合作磋商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尽管奎独乌区域三方的高层领导进行了双边互访和多边协商,但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套正式的高层协调机制,未能就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战略性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磋商并达成共识,未能在寻求有关各方利益结合点及合作切入点上取得重大突破。

(四)近年来,乌苏、独山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都以建设成为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导致奎屯市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产生弱化的趋势。

三、奎独乌一体化的真正解决措施

从国内一体化区域来看,凡是没有实行行政区划合并的融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效果都不明显,比如西咸一体化、郑汴一体化、昌九一体化、乌昌一体化、成德眉资一体化、太晋一体化、沈抚一体化等都没有实现最初设想的融城一体化目标,而实行行政区划合并的地区,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融城一体化,比如成都市合并了简阳市,合肥市合并了巢湖市,济南市合并了莱芜市、长春市合并了公主岭市都很快实现了融城目标。因此,奎屯市、独山子区与乌苏市要想真正实现融城一体化,最佳方式就是将三座城市合并为一座城市——奎独乌市(合并后的城市名字可以研究论证)。

(一)行政区划调整的发展进程

“奎独乌”地区协同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引起的,因而对该地区的整合主要还是要对该地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打破行政界限,达到自然区、经济区和行政区的统一。

在重组的初期,可调整奎屯、独山子、乌苏三地间产业发展方向,首先实现三地产业的重组。在三地产业结构重组中首先应以工业为主导,加强独山子石化工业的发展,并积极培育奎屯成为石油化工下游产品的加工基地。通过建立三地在工业发展上的先期合作,带动该地区其它产业的发展。

同时,还应加强乌苏的农业基础地位,围绕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农产品,与独山子区和奎屯之间建立产业互动。然后可以编制统一的《奎独乌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通过统一规划将“奎独乌”地区战略发展方向具体化,推动该区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协调整合,使该地区早日具备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条件,使三地经济区与行政区实现统一。

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时间性及可行性,应首先建立起相应的以促进奎屯、独山子、乌苏三地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协调机构,缓解已经存在的经济区分割的问题。在条件成熟后,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实现三地间的城市重组,从而进一步实现奎屯、独山子、乌苏三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实现自然区、经济区和行政区的真正统一,从而有力地带动“奎独乌”地区经济的发展,使该区域真正成为北疆西部的经济发展中心,把奎独乌城市打造成为仅次于首府乌鲁木齐市的新疆第二大城市。

(二)奎独乌行政区划整合构想

奎屯、独山子、乌苏三地目前都面临着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问题,对三地政府而言,城市空间拓展都面临着诸多困难,但这一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要使三地的有序发展,必须对这一问题作出明确的选择,即对行政区划进行有效的调整,以解决“奎一独一乌”地区发展中的跨区协调、组织和决策等问题,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让城市与经济的发展找到新的空间。综合考虑全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乌鲁木齐市都市圈、北疆城市带及“奎独乌”地区的实际状况,提出以下三种整合构想:

一是将奎屯、独山子、乌苏三地合并,并设立地级市——奎独乌市。行政区的划分依据是历史沿革和政治管理的便利,而经济区则是由于经济主体在市场力量的牵引下离散融合而形成,二者之间难以保持完全一致。对“奎独乌”地区行政区划的调整首先应遵循该地区的空间布局特征和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

根据三地的区位条件和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将三地重组成为一个地级市,使“奎独乌”地区能够充分享有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权和待遇权。这样就能达到了自然区、经济区和行政区的统一,更有效的对整个天山北坡的经济和城市发展起到双方面的促进作用。根据经济联系隶属度公式,可以计算得奎屯在整个区域内经济吸引力最大,乌苏对其的隶属度达0.45,独山子对其隶属度为0.38。并且三市中独山子、乌苏作为产业发展重镇,欠缺较完备的城市功能。因此,应加强奎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其发展成为整个“奎独乌”地区的中心。

二是将克拉玛依市、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拉入“奎独乌”的区划范围。三地与克拉玛依市的距离在140公里—160公里之间,同时克拉玛依市的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奎屯、独山子、乌苏三地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三是将和丰县(和布克赛尔县)、托里县并入“奎独乌”区划范围。这是“奎独乌”区划调整的远景目标,是一个大的“奎独乌”地区城市整合方案。它从周边地域的同步发展角度考虑,希望借助“奎独乌”和克拉玛依的经济实力,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但是这一方案面临着城市范围过大、过散和发展不均衡的现实。

四、“奎独乌”地区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一是区域交通网络共建,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首先应加强“奎独乌”地区对外交通网络的协调共建。“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因此该地区应建设以“奎独乌”地区为中心的“十”架型的放射状交通网骨架,并且作为该区域发展的主轴线。并且实现东联沙湾市、石河子市、昌吉市、乌鲁木齐市,南接库车市、阿克苏市、阿拉尔市、库尔勒市,西通双河市、博乐市、伊宁市、霍尔果斯市,北贯胡杨河市、克拉玛依市、北屯市、阿勒泰市。

其次应加强“奎独乌”地区间城际交通建设。修建乌苏—奎屯、乌苏—独山子之间的环城公路,与已建成的乌奎高速公路连成一体,形成“奎独乌”之间快速三角形环城路。同时还应加强各村镇和兵团团场之间的公路建设,加强核心城区周边、西北部、西部的三个小城镇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

二是组建企业集团与加快融合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协同管理。在“奎独乌”地区,乌苏市和第七师胡杨河市的第一产业,独山子区的第二产业与奎屯市的第三产业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互补性,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通过自动跨越行政管辖建制,求同存异,达成协作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资源、信息与利益的共享。构建整合型经济区,寻求共同的一体化发展。共同规划建设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经开区,可以采取联合招商等方法吸引境内外企业进入,优化园区内的工业布局、城市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管理,对进入园区的企业实行标准化协同监督管理,共同维护本区的生态环境。

三是树立大区域、大市场的发展观和全新的资源观。将发展的眼光和视野放大到各级区域的角度和高度,明确和坚持将本区域的发展立足于整个北疆经济开发带各城镇群的分工协作与互补融合。并且把全疆各地区的优势资源与原料,以及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信息、先进工艺的作为可利用的资源,克服该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实现该地区协调、有序地发展。

最后还可以通过强化组织、服务、引导职能,营造更佳的营商环境等措施来提高“奎独乌”地区的发展潜力,实现该地区作为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乌鲁木齐都市圈西端核心的带动作用,提升整个天北经济带的综合竞争力。

“奎独乌”地区应通过区域内的资源共享、环境共保、基础设施共建、支柱产业共树形成合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并且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到经济竞争中去。

同时应发挥产业的组合优势与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协调规划建设,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发展成为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乌鲁木齐都市圈的西段核心、北疆西北部的经济中心、北疆城市带核心城市及新疆中部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