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晓芬 | 汉墓形制的变革——试析竖穴式椁墓向横穴式室墓的演变过程

 恶猪王520 2024-03-09 发布于新疆

一、序言

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中,最具有代表性者是竖穴式椁墓和横穴式室墓,其前者向后者的转换则反映了中国墓葬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随着横穴式室墓的确立,对东亚地区的埋葬制度给予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截止目前考古界对这两种性质不同、构造各异的墓葬形制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缺乏系统认识。且文献记载亦多含混不清,造成其概念混同,定义模糊,不少发掘报告和论文将“椁”、“室”二型式并称现象也屡见不鲜。

以往的研究成果表明,椁是收纳棺和随葬品的埋葬设施,到了汉代竖穴式椁墓的墓葬形制走向衰亡,代之而起的是横穴式砖(石)室墓。东汉以后横穴式室墓呈定形化,并迅速推向汉帝国各疆域,这两种墓葬形制构造上的差异,是以当时埋葬思想的变化为背景的。如何理解和认识把握这一社会现象,将是目前汉墓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以庞大的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对汉墓中的椁墓和室墓进行集中整理、分类,并对其前者向后者的转变过程进行了具体考察,以期阐明汉墓的状况及演变过程。


二、汉墓的构造和分类

为叙述方便起见,笔者先将汉墓进行型式分类,然后再整理编排出其时间顺序。其中的典型墓例尽可能选用有纪年或埋葬时期明确的大、中型墓,作为汉墓型式编年的基准。在进入正文之前,首先明确椁和室的概念。

1.椁和室

竖穴式棺椁墓起源甚古,并且占中国古代早期墓葬形制的主流。所谓棺,是墓葬中最基本的埋葬设施,单为收纳遗体而用。《说文解字段注》:“关(关闭)也,所以掩尸”。目前发现最早的墓例是青海省柳湾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早期形态不一,后逐渐以长方体箱形为定式。而椁则是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产物,最早见于具有丰富随葬品的龙山文化晚期首长墓。如山东省临淄西宋村M202即为其典型,墓圹内先用圆木围成长方形框架,中间置放木棺,棺周围摆放随葬品,最后由上部封盖,呈全封闭状态。由此可见椁的用途在于为埋藏多量的随葬品而创出适当的空间,随之,发展成为拥有一定空间的箱形构造,并逐渐走向定式化。正如《说文解字段注》所记载:“木椁者,以木围之周于棺,如城之有廓也。”商周以后,椁作为被葬者等级身份的象征,而逐渐被广泛采用,尤其大、中型椁墓多为王室贵族所特有。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椁的形制构造趋于复杂化,达到了其发展成熟期(图一)。这种以椁为中心进行密封、深埋的埋葬形制可称之为椁墓。另外,从专门用来埋葬随葬品而设置的从葬坑内木构造的形制及功能来看,亦可划为椁的范畴。

图片

图一 椁墓各部分名称

1.箱型椁

2.间切型椁

3.题凑型椁

图片

图二 室墓各部分名称

1.回廊型

2.中轴线配置型

汉墓中与椁墓相对存在的另一种墓葬形制是室墓。所谓室,若单从字义上理解的话即如《说文解字段注》所解释的:“古者前堂后室……引申之则凡所居者皆曰室。”本来室表示人间居住之处,前堂后室则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样式。汉墓形制中所称室者,是指仿造现实社会中家屋形式而构筑的墓葬形式(吴曾德、肖亢达)。其基本的构造是用砖或条石,偶然也延用木材为建筑材料,按墓道、玄门、前堂后室为基准做中轴线排列,回廊或侧室在其两侧做对称配置,且墓室内顶部构造多做成券顶或穹窿顶。这种墓葬整体构造的主要特点是内部呈全面开通状态,形成一个能够自由出入的立体空间(图二)。凡具备以上形制特征者本文称之为室墓。

2.椁墓的诸型式

汉墓中所见到的椁由于木材的组合方式不同而显得形制各异。根据发掘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汉代的椁墓可分做箱型、间切型、题凑型(图三、图四)。

Ⅰ型:箱型椁

箱型椁是出现最早而且组合结构最简单的形式。现在竖穴墓圹内用木材平铺椁底,然后组立椁的四面周壁,由上方放入棺和随葬品之后,再盖上盖板封墓口(图一,1)。根据封口板的位置可以分为竖口式和较为特殊的横口式两种。

Ⅰ型1式:箱型竖口式

封口板置于椁顶部。一般在箱型椁内放入棺和随葬品之后,由箱顶部盖板封口。其代表墓例是西安市北郊汉墓M13、山西省孝义县张家庄汉墓M8等,较之更复杂者有西安北郊龙首村M15、陕西省临潼县新丰镇M7。龙首村M15由葬棺的主椁和放置随葬品的附属椁组成,主椁形制宽而且大,两附属椁构造相同,对称排列在主椁两侧(图三,1)。

Ⅰ型2式:箱型横口式

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带就出现了竖井土洞墓,其形制特点为先垂直下挖竖穴墓圹,由圹底一侧横向挖出平顶土洞后再埋入棺和随葬品。以后经春秋战国至秦汉初期,这种墓葬又作为秦人特有的葬制在这一时期广为流行。西汉以后这种形制的椁墓仍是在平顶土洞有限的空间内,用木材做出与洞内体积相近的箱形椁。由于竖井土洞的特殊形制造成了椁的封口位置从箱顶部移向椁的一侧。其典型构造以西安市北郊龙首村M4和西安市西北医疗设备厂M92为代表。在竖井土洞墓上附设斜坡墓道即出现了斜坡墓道土洞墓。另外像西安市西北国棉五厂M6和西安北郊“陈清土”墓那样,国棉五厂M6的土洞长5.4、宽2.5、高2.3米,洞内的箱型木椁则长5.4、宽2.3、高2.1米,箱型椁的大小几乎占满了平顶土洞的内部空间,放置木棺和随葬品的方式与箱型竖口式椁墓一致(图三,2)。

图片

图三 汉代椁墓型式

1.箱型竖口式(西安北郊龙首村M15)

 2.箱型横口式(西安东郊国棉五厂M6)

3.间切型非对称式(湖北江陵M168) 

4.间切型对称式(湖南长沙砂子塘)

Ⅱ型:间切型椁

在箱型椁内用木板间切分隔成数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然后按其不同的用途分别放入木棺和随葬品之后,由椁顶部闭盖、密封(参照图一,2)。这一类型的椁形制根据内部分隔布局方式的不同分成非对称式和对称式。

Ⅱ型1式:间切型非对称式

一般在椁内间切分隔成三至五个分箱,棺箱位于椁的一侧,放置随葬品的头箱和侧箱呈非对称式排列。湖北省江陵凤凰山M168,椁高2.19米,椁箱内有二重套棺及一个头箱、两个边箱,共计四个分箱(图三,3)。属同类构造的还有湖北省云梦县大坟头M1、湖北江陵凤凰山M136、M127等等。

Ⅱ型2式:间切型对称式

椁内各箱的配置以棺箱为中心,头箱、足箱、边箱与之相对排列。湖南省长沙市砂子塘汉墓的椁构造为该类型之代表,棺箱位于正中,周围有四个上下左右相对称的放置随葬品的边箱(图三,4)。长沙马王堆M1、安徽省阜阳市双古堆汝阴侯墓、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M4、M5亦为同类型汉墓之典型。

Ⅲ型:题凑型椁

椁的内部构造与间切型对称式椁属同一范畴,只是在其周围再用规整的木材堆加一重特殊椁壁而构成的新型椁(参照图一,3)。这种特殊椁壁使用的木材长约1米左右,木材一端皆朝向中心棺椁位置呈横向排列,堆积有序。这种椁形制同文献中记载非有天子、王侯身份者不能使用的所谓“黄肠题凑”椁最为相近。从这一类椁的内部构造来看,可以分为题凑型间切式和题凑型回廊式两种。

Ⅲ型1式:题凑型间切式

在原有的Ⅱ型2式椁的外围堆加一圈“黄肠题凑”壁而形成的复合构造。其典型墓例如河北省石家庄北郊汉墓、湖南省长沙市曹图片墓。长沙曹图片墓的“题凑”木长1.1米,即题凑壁的宽度为1.1米,其木材一端一致凑齐朝向中心棺椁位置。椁内部仍由隔板分成六个分箱,中心部是棺箱,内有三重木棺,其周围设五个边箱,按中心对称排列(图四,1)。该型式的椁内部各空间照旧呈相对独立状,且传统椁墓的深埋、密封性质依然较突出。

图片

图四 题凑型椁墓构造

1.题凑型间切式椁(长沙曹图片墓)

2.题凑型回廊式椁(长沙象鼻嘴M1)

Ⅲ型2式:题凑型回廊式

是在Ⅲ型1式椁形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形制,突出表现在题凑型椁内部构造的变化。首先是回廊设施的出现和形成,与此同时内外玄门及横入口设置亦得到相应发展,从而传统椁形制的相对隔绝和密闭型构造便逐渐走向解体。湖南省长沙市西郊望城坡古坟垸长沙王室墓、长沙象鼻嘴一号墓、江苏省高邮县天山一号墓等为此构造之典型。长沙象鼻嘴一号墓由大型椁和宽厚约1.5米的“题凑”壁组成(图四,2)。在这里椁形制上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实用型内外玄门及门柱的设立,即横入口设施已趋于完备。椁中央置棺箱虽保留着传统椁的形制,但棺箱部分做成三面围墙式,朝墓道玄门一面则敞开不设围壁。在此外围又设内、外二重隔壁,椁的整体平面呈回字形配置。三面围壁与内隔壁之间(报告称“内回廊”不妥)仍用隔板分成七个椁箱密闭封藏随葬品。与此相对,其外侧内、外隔壁之间的构造就显得较特殊,虽然也用隔板分成十二个小空间,可每个隔板上都有意识地做出一扇能自由开启且具实用性的门扉,创出了椁内回廊构造,这使得相对隔绝的传统型椁墓出现了很大变化。另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两玄门之间构造规整,底面稍高,其位置前通墓道,后接棺箱,左右两侧与回廊相连通,是椁内各空间的中转要地,似乎受到特别重视。该椁顶高约2-3米,平顶仍属传统形式即按椁内各空间分别加盖,最后在顶上封口。这一复杂的构造从报告资料及平面图复原后如图一之3所示。

3.室墓的诸型式

汉墓中典型的室墓构造可分为回廊型和中轴线配置型两种形式。

Ⅰ型:回廊型室

从平面图观察,墓道、羡道继承于题凑型回廊式椁墓,墓的构造以回廊设施为特点,玄门及中央棺室呈直线配置。两玄门之间地处前后左右连通之部位,经扩大、整建以后遂与后棺室相对而形成了前、后二室的配置型式(图二,1)。顶部构造以平顶和拱券顶居多,往往前室顶高明显突出,似高大殿堂形制。一些大中型墓的顶部还创出了穹窿顶构造,这样使得地下埋藏空间显得更加高大而富有立体感。根据棺室的配置可将回廊型室墓分为单棺室和双棺室。

Ⅰ型1式:回廊型单棺室

回廊的中央设单棺室。河北省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墓、江苏省邳县彭城相“缪宇”墓、山东省济宁市汉墓、河南省南阳市唐河针织厂M2等,均用砖或条石砌筑而成,属典型的回廊型室墓形制。中山简王墓由墓道、羡道、玄门、回廊及横长前堂和后棺室组成(图五)。其平面近似正方形,内部的各室构造均与长沙象鼻嘴一号墓的题凑型回廊式椁极为相似。在这里横长前室的确立和各墓室均做成券顶,是回廊型室墓最典型的变化。特别是前室的券顶高达6.3米,是墓室内的最高处。另外,该墓室的外周还用条石垒砌一道围壁,其顶部亦用规格不一的板石盖顶,室和围壁之间再用夯土填实。这种构造无疑是椁壁形制的残余。

图片

图五 回廊型单棺式室墓构造

Ⅰ型2式:回廊型双棺室

回廊的中央设并列同大的双棺室,与之相对应分别设置两个玄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江苏省邗江县甘泉M2、南阳唐河针织厂汉墓及河南方城县东关画像石墓等为其典型墓例。“冯君孺人”墓用条石砌底部及各室壁,用砖砌棺床、顶及四隅细部,墓室内各部配置与单棺室墓相似(图六,1)。羡道玄门近处有对称的放置随葬品的侧室,回廊和棺室为平顶,羡道和侧室做券顶,仅前室顶部做成突出高大的穹窿顶。如此特征,称前室为前堂似乎更合理。

图片

图六 汉代室墓型式

1.回廊型双棺室式(南阳冯君孺人墓)

2、3、4.中轴线配置型二室式(长安南李王村M3,洛阳卜千秋墓,洛阳烧沟M632)

5.中轴线配置型三室式(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

Ⅱ型:中轴线配置型室

其基本形制由斜坡墓道、羡道、甬道、玄门以及前堂后室、左右侧室构成,各部室之间呈中轴线对称配置。顶部一般为券顶,仅前堂多做成高大的穹窿顶。根据中心墓室的配置可分成前堂后室的二室式和前庭、中堂、后堂的三室式。

Ⅱ型1式:中轴线配置型二室式

墓葬形制以前堂后室为特征。这一类墓多附斜坡墓道。如陕西省长安县南李王村M3,斜坡墓道、羡道、前堂后室呈中轴线排列,前堂两侧对称设置两个侧室,顶部构造除前堂为高大的穹窿顶外皆为券顶(图六,2)。此外一些地区还有竖井式砖室墓,如河南洛阳“卜千秋墓”、洛阳烧沟汉墓M131、M94、M1005、洛宁县M4及偃师县南蔡庄“肥致”墓。“卜千秋”墓由竖井式墓道、玄门、横长前室、后棺室及两侧室组成,呈中轴线对称排列。前室和两侧室的顶部为成熟的小砖券顶,仅中央棺室用空心砖构筑成屋脊形顶(图六,3)。与此属同一型式的还有烧沟汉墓M632,后棺室内并列三木棺,其两侧设中心对称的两侧室,位于玄门和后棺室之间的空间两侧亦有两个呈中心对称的侧室,这一四方通过甬道自然成为室内的中转要地而发挥出前室的作用。该墓各室的顶部几乎都熟练地运用了券顶技法,唯独四方通过甬道顶部的砌法独特,由砖壁四隅同时向上起券,结果导致了微穹窿顶的出现(图六,4)。

Ⅱ型2式:中轴线配置型三室式

墓室形制以前庭、中堂、后室为中心。其典型墓例如河北省定县北陵头M43、望都县所药村M1、M2、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河南省密县打虎亭汉墓等。其中和林格尔壁画墓(图六,5)斜坡墓道、羡道、玄门及前庭、中堂、后室、侧室呈规整地中轴线配置。在这里较为特殊的是,各室的顶部皆做成高大的穹窿顶,但中堂部仍占全墓室最高位置(参照图二,2)。


三、汉墓构造的渊源及演变

通过汉墓的分类并考察对比汉代以前的形制,按其发展顺序划分出汉墓的各个时代,以求逐步认识和把握汉墓形制特点、渊源及演变之具体内容。

1.汉代以前的椁墓形制

如前所述,椁墓的出现时期可上逆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其最古的形制为箱型椁。之后随着间切型椁和题凑型椁的出现,椁的形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其中箱型椁的使用时间最长,自始至终延用不衰。如殷墟武官村大型木椁墓、西周晚期的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春秋早期的河南省淅川下寺楚墓M8、春秋晚期的陕西省凤翔雍城秦公一号大墓、战国时期的河南省辉县固围村M2等等,均为各个时期箱型椁墓的典型(图七,1)。这些椁墓的共同特点在于椁的形制单纯,无论规模有多大,仍然使用构造简单的箱型椁,且墓道底部与墓圹底部的落差高达3-4米,其高度多与该墓椁的高度一致或接近。尤其是战国时期的辉县固围村M2,墓圹中央设置内外两重箱型椁,其外椁长8.7、宽8.3、高达4.6米,其规模如此之大,仍属单纯的二层套椁形制,椁内虽拥有颇大的空间却丝毫看不到模仿住宅家屋的迹象,所见到的只是填塞大量的木炭和粘土以期防腐。另外还在椁与南北两墓道之间的通路上砌筑两堵高大石垣,以达加固封闭之目的。

图片

图七 战国时期的椁墓

1.箱型椁(河南辉县固围村M2)

2、3.间切型非对称式(湖北包山楚墓M1,河南正阳苏庄M1)

4、5.间切型对称式(包山楚墓M2,河南信阳楚墓M1)

春秋战国是椁墓的构筑和使用走向发达和普及的重要时期。在湖北江陵雨台山发掘的春秋中期到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地,是我们了解当时椁墓形制的重要资料。从报告发表的558座墓资料来看,椁墓占墓总数的一半,其中7成为箱型椁形制,另外约3成为新出现的间切型椁形制,且间切型椁的埋葬时间多偏晚。就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来看,间切型椁至迟在春秋中期已出现于楚墓中。最早以非对称式形制为主,随着新型式椁的逐渐推广和普及,进入战国时期间切型对称式椁亦日趋完善,椁的构造显得复杂化。其典型墓例如湖北包山楚墓M1、M2。包山M1为间切型非对称式椁,即用隔板将椁的空间一分为三,棺箱的一侧和被葬者头侧设边箱和头箱分放随葬品(图七,2)。河南正阳苏庄M1与此形制相同,只是椁内空间由隔板一分为四,棺箱内再设一椁一棺(图七,3)。战国中晚期,间切型对称式椁逐渐完善而走向确立,大型楚墓的椁形制由此而趋于复杂和繁琐。前面提到的包山楚墓M2的椁形制为方形,以棺箱为中心分割五个空间,周围四个随葬品边箱做对称排列,呈中心回旋状(图七,4)。由墓内出土的木简文得知,墓主人是楚国左尹,埋葬于公元前316年。这一时期间切型椁墓构造最复杂者当属河南信阳楚大夫墓M1,竖穴墓圹中组建的椁长8.95、宽7.6、高3.25米,椁内设隔板以棺箱为中心一分为七,略呈中心对称配置,椁内各空间相对独立,分别设盖,用精细的木工技术组建出一个高超的密闭型空间(图七,5)。

以上诸墓例说明了椁墓构造的特点,即在竖穴式墓圹内先组立木椁,然后按顺序下葬墓主人棺及随葬品,当埋葬过程一切就绪以后,由上部加盖(如间切型椁则先将各箱分别加盖后进行统一封盖),然后再填土深埋以达封闭效果。椁墓中斜坡墓道底部与墓圹底部之间的落差较大,大约相当于椁的高度,正反映了上述椁墓构造的特点,其落差指数越大越能证明其椁墓形制的典型性。汉代以前的椁墓形制已存在箱型和间切型两类(雍城秦公一号大墓椁构造的一部分与文献所载“黄肠题凑”者有相似的地方。除此外目前还没有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黄肠题凑”式的椁构造。),二形制在构造上虽有不同,但在追求隔绝和密闭性能上却是一致的。

2.西汉

西汉时期的椁墓基本上承袭了传统椁的形制,并且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继而在汉代椁墓的新型式中孕育产生了由椁向室转变的萌芽,最终导致横穴式室墓的出现和确立。笔者在考察和把握由椁向室的演变过程中将西汉时期的墓葬形制分为三期。且为了便于分析和探讨,在论述过程中,除尽可能选用纪年明确的墓例及前章中引用过的汉墓分类资料以外,又增加了数例代表过渡期的汉墓形制进行综合考察,同时以这些典型墓例的时代先后为顺序分别叙述如下:

一期

箱型椁墓仍多见于当时的中小型墓中,箱型竖口式以西安市北郊汉墓M13和西安市北郊龙首村M15为其典型。后者箱型椁室较复杂的形制,即在同一竖穴式墓圹中分设主椁和配置于主椁两侧的附属椁(图三,1)。与此相对,箱型横口式椁如前所述,分布于黄土高原一隅,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中小型汉墓常采用这种形制。如西安市西北医疗设备厂M92即是在竖井土洞墓内组建箱型椁,椁的体积几乎占满了土洞内的空间,从金属棺饰及随葬品的出土位置看,椁内分别放置墓主人的棺和随葬用品。由于竖井土洞墓的特殊构造,椁的封口部位由上侧移向边侧。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汉墓形制亦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变化。如西安市西北国棉五厂M6,在竖井土洞墓的一侧出现了增加斜坡墓道的现象(图三,2)。从具有地域特点的竖井土洞墓构造本身来看,本来没有必要附加斜坡墓道,可仍然有意识地这样做,说明是出于一种理念上的需要。从以往的考古发掘可知,斜坡墓道的出现和使用是在商周时代以后,属大型墓形制的特点,多为墓主人身份高贵之象征。而将土洞墓直接与斜坡墓道相接,原有的竖井土圹的介在机能又必不可缺,这是地方贵族为显示和提高自己的身份和形象置费工费时于不顾,在旧有的墓葬形制上重视和导入斜坡墓道的结果。

同箱型椁并行使用且普遍存在的还有间切型椁。如湖北省江陵凤凰山M168的椁形制为间切型非对称式,与前述河南省正阳苏庄Ml的战国时期的椁形制属同一系列(图三,3)。从棺内出土的木简文得知墓主人是西汉时期五大夫,埋葬时间不晚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间切型对称式椁则以湖南长沙砂子塘汉墓(图三,4)、长沙马王堆长沙国轪侯妻Ml(公元前174-165年下葬)为典型,二墓均以棺箱为中心将椁内空间一分为五,置放随葬品的边箱呈中心对称排列。较之更复杂的形态还有如西安市新安砖厂大木椁墓,棺箱居中,周围分隔七个边箱呈对称排列状,共由八个空间组成。

这一时期汉墓的最大特点在于椁墓新型式——题凑型椁的形成和确立。如前章所述,湖南长沙曹图片墓为早期题凑型间切式椁的代表。题凑木的长度约1米,整齐地堆积在椁外,形成所谓的“黄肠题凑”,特殊形椁壁的厚度达1米左右。这对于原有椁的构造起到了加固、保护的作用。椁内部各室间呈分隔对称排列状,仍采取从顶上铺盖板的传统封口方式。题凑型回廊式椁即是在长沙王后曹图片墓形制上发展而来的,如1993年在湖南长沙望城坡古坟垸发掘的西汉早期的长沙王室墓。与此形制为同一类的还有长沙象鼻嘴一号墓。二墓均在斜坡墓道竖穴式墓圹中组建大型椁,椁的平面呈回字形,面向墓道处设有内外玄门,内外椁壁之间虽有间切板分隔,但每个间切隔板上都有意识地附设能够开闭的门扇,门与门之间环环相连,整个椁内形成了一个全面开通的空间。象鼻嘴一号墓椁内平均高度达2米,且内外玄门之间的空地似乎受到特别整治和重视,其间又多出土祭祀用品,可推定其位置当做为墓内祭祀空间而使用的。另外,该墓的墓道底部和墓圹底部的落差值为0.6米,与从前同类规模的椁墓相比其落差数值明显减少。在此若将墓圹底部的垫木厚度计算在内,即从椁内底面来看其落差值已近乎于零(图四,2)。这一底部落差值逐渐消失的现象同玄门的设立一致,均是为创设和完善横入口构造而出现的墓葬形制上的改革,也就是说这一改革的目的至少是为了活人的出入方便。正是由于大型椁墓内部出现的改造,以及代表椁墓特点的重要指数(墓道底部和墓圹底部的落差)的缩小乃至消失,以往重视和追求隔绝密闭性能的传统型椁墓开始走向解体。

从以上诸墓例的椁构造及共伴遗物、纪年铭文及随葬品的特点考察,一期墓的时代相当于西汉前期,即高祖——景帝时期,西历公元前206——前141年。其特点是箱型椁多见于中、小型汉墓,间切型椁一般为大、中型汉墓所采用,其中间切型对称式椁更为地方高官所独有,而题凑型椁墓则仅限于王侯级身份者使用。

二期

椁墓诸型式继续存在和使用,与此同时,题凑型回廊式椁墓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完成了向回廊型室墓的过渡。

大型椁墓的典型墓例首推江苏高邮县天山一号墓,该墓的椁高达4米,属题凑型回廊式的成熟形制。其题凑壁厚0.9米,与前例不同的是,这一特殊形椁壁不在椁的外周堆积而是在椁内隔壁之间有规则地排列,形成内外二重回廊形制。内侧回廊的空间仍做成传统的间隔形式,但各间隔板上均设可开启的门扉,形成开通式回廊。有的门扉上漆书“中府”、“食官”等文字,由其字义可窥视其建筑功能。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该墓的墓主人是前汉广陵王。这一椁墓构造仍以墓主人的安眠场所为主,但已明显出现了前方祭祀空间和后部埋葬空间的分化现象。

这一时期地方王侯的大型墓葬除上述传统形制之外,还根据所在地环境资源,在保持基本形制不变的情况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墓葬形制。有的依崖山造墓,有的用条石或青砖砌筑墓室等等。另外,河南洛阳、郑州一带及周边地区还采用空心砖造墓,这是一种用大型空心砖仿造椁墓形制而构建的竖井土洞墓。这一期墓葬,采用券顶构造筑墓是其一大特点,并遂步完成了由椁墓向室墓的转变。

广州南越王墓是公元前122年前后构筑的大型石室墓,其特点是墓道、玄门、前室、中央棺室呈一直线排列,前室及棺室两侧均有左右侧室对称排列(图八,1)。墓室平面近方形、内外两玄门地处四方连接要地、墓室中央为墓主人的埋葬空间等诸方面与长沙象鼻嘴一号墓构造相似。特别是中央棺室的左右两侧及后侧室内分别埋葬殉葬者棺及随葬品,各室之间均设甬道相连通,其墓内的埋葬形式及排列位置恰与木椁墓的回廊构造相类似,可称之为“回廊形侧室”。各室的顶部构造做成平顶状,仅中央棺室及棺室左右侧室顶部做成断面凸字形,从内部观察似有意识地加高其顶部高度。另外,斜坡墓道底部有0.4米落差,与椁墓相类似。由此到玄门之间与墓室底部平齐,其间埋放有殉葬者木棺及随葬品,从其构造性能上看既区别于斜坡墓道,又不同于墓室内的甬道,在此称之为羡道。

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依自然山崖凿窟而造,其构造特点是羡道、玄门、前堂后室中轴线排列,左右侧室及回廊在其两侧呈对称配置,墓室顶部均凿成券顶(图八,2)。该墓与传统型墓葬结构所不同的是,墓主人的安眠场所由墓中央向墓室后侧明显下移,其间用石板组建家屋形石椁,内置箱型木椁和木棺。此棺室前方的埋藏构造占全墓室最大空间,券顶高达6.8米,内设瓦顶殿堂式木构造,其间出土文物多属祭祀用品。无论从构造形制看,还是从所摆放随葬品功能看,都显示出墓内祭祀前堂设施已经确立。笔者认为这种前设祭祀堂、后设墓主人寝室的所谓前堂后室形构造是在题凑型回廊式椁墓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别是与其内外玄门之间祭祀空间的发展密切相关,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结果。关于这一变化的具体推论将于后文中具体叙述。

图片

图八 西汉的室墓

1.广州南越王墓 

2.河北满城中山王墓Ml 

3.北京大葆台Ml

这一期汉墓除上述大型王侯墓以外,在河南洛阳、郑州一带及周边地域的中小型墓中还流行使用空心砖墓。这是一种用长大型空心砖组建的竖井土洞墓,地域特点比较突出,其构造特点仍与椁墓形制相同,只是建材不同而已。特别是早期空心砖结构仿造椁木而烧造,其墓葬的组建形制亦与椁墓相近似。

如上所述,西汉二期墓葬在椁墓形制基础上已经出现了划时代的转变。简单地概括起来可以说:一期汉墓中题凑型回廊式椁墓出现后,玄门、回廊设施的设立,祭祀空间受到重视,从而开创了墓内空间的开通型构造。二期墓中同类构造又不断取得发展并加以完善,为扩大墓内空间重视墓顶部改造而新采用的券顶结构,加之横入口设施的完备,导致了以立体空间为特点的横穴式室墓的形成。从该期典型墓例的出土遗物及纪年铭文资料考察,推定二期墓的相对年代在西汉中期,即武帝、昭帝时期,西历公元前140年——前74年。

三期

中原地区汉墓在前二期形制变化的基础上横穴式室墓不断发展和普及,回廊型与中轴线配置型室墓逐渐定形,祭祀前堂的顶部增高现象亦趋明显。但远离都城中心地域的边远地带的墓葬形制仍以箱型和间切型椁墓为主。

北京市大葆台一号汉墓推定为埋葬于公元前45年前后的西汉广阳顷王墓。这是一座完全用木材构筑的大型椁墓,从墓葬形制上看与上述长沙象鼻嘴一号墓和高邮天山一号墓是一脉相承的(图八,3)。大葆台一号汉墓竖穴墓圹内以中心埋藏设施和内外回廊为中心的大型木构建筑为特征,题凑壁设于内外回廊之间,中心埋藏设施呈长方形,分前后两部分,后部空间内置墓主人棺椁,其外周设三面围壁,与此相对前部多埋藏祭祀品,且顶部构造较后部为高,当属墓内祭祀空间。这一时期的内外回廊中均未设间切隔板及隔板扉而形成全面开通状态,从平面形状来看呈回字形配置,顶部构造为平顶。但前后中心设施的顶部比周围回廊顶部高出1米左右,而且前部顶部又较后部为高。一般木构建筑中顶部增高工序较复杂,而在构筑如此大规模的地下木建筑时,置费工费力而不顾,特意将中心设施顶部加高的做法必有其特殊意义。

另一方面,墓圹内木构外围壁由玄门处向斜坡墓道方向水平延伸,其间埋藏3辆车和13匹马。这种形制与南越王墓同,从其所处位置及埋藏状况判断,当属羡道构造。

总之,大葆台一号汉墓从平面形制及建筑材料看与题凑回廊式椁墓相似,但对整体构造做具体考察之后,从羡道、玄门的确立,完全开通状回廊及回廊中心所组建的祭祀前堂和后寝室以及中心埋藏设施顶部加高等等特殊形制来看,是典型的回廊型单棺室室墓构造。与此同时,其他的木构室墓还有西汉长沙王族“刘骄”墓、河北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墓(公元前55年下葬,报告编号M40)。因二者均遭盗掘及自然破坏,加之发表资料又过于简单,墓室内结构及顶部状况不明,难以做详尽论证,仅从平面形制看似属中轴线配置型前堂后室墓。

这一时期汉墓除上述大型王侯墓以外,各地域的汉墓也不同程度地进入了由椁墓向室墓转变和过渡阶段。河南南阳唐河“冯君孺人”墓是一座典型的回廊型砖室墓,由砖铭得知墓主人为“郁平大尹冯君孺人”,葬于“始建国天凤五年(公元18年)。其构造特点是前堂后室及侧室、回廊中心对称,布局规整,祭祀前堂的顶部做成穹窿顶,占整个墓室中最高位置。

该时期中轴线配置型墓以洛阳“卜千秋”墓和洛阳烧沟M632为代表。这两座墓均为竖井砖室墓,以前堂后室为中轴线配置,其左右对称排列放置随葬品的侧室,且中心墓室顶部有明显增高现象。“卜千秋”墓用空心砖做成屋脊形顶,烧沟M632一般为小砖券顶,值得注意的是前室位置的顶部用小砖从四隅起券法砌筑,导致中心窿起的微穹窿顶出现,可以说这是穹窿顶构造的雏形。其出现位置不在棺室而是在棺室前方的四方连通要地,即后来的祭祀空间顶部,应当说这不是偶然的,从中可以看出祭祀空间的扩大和顶部增高在汉墓变革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从以上诸典型墓例的形制及纪年砖铭来看,三期墓葬时代为西汉后期(宣帝——王莽时期,公元前73年——公元24年)。

通过考察和分析西汉前、中、后期的墓葬形制表明,从西汉前期开始,椁墓自身的变化导致了由椁墓向室墓的转变,经中期逐渐完善至后期走向定形化。关于汉墓演变的重要因素均见于王侯级大型墓,因而可以说,由椁墓向室墓的转变首先是从大型墓开始的,随后这种墓葬新形制又很快影响波及到中小型墓葬。虽然各地区变化情况不一,个别地区传统形制还多有保留,但造墓为室已成为总的趋势。

3.东汉

西汉时期形成和发展的横穴式室墓进入东汉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普及。室墓以重视墓内空间的扩大和顶部增高为特点。因小砖券顶和穹窿顶构造能有效地发挥其优势,从而小砖券顶、穹窿顶砖室墓迅速发达起来,并取代了构造复杂的木造室墓。除个别偏远地区以外,几乎为社会各阶层所采用,并在汉帝国疆域各地区普遍流行起来。

东汉时期的汉墓亦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期

该期的大型墓以回廊型室墓为特征。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墓(公元56年——88年间埋葬)即为典型的回廊型单棺式砖室墓(图五),其墓葬形制除高大的券顶前室占墓室最高位置以外,平面构造一如长沙象鼻嘴一号墓的翻版。另外砖室外侧有一圈砖砌围壁,其顶上再平铺一层盖石,显然是椁墓构造的特点。

另外,埋葬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江苏邗江甘泉“广陵王”夫妇合葬墓为回廊型双棺式室墓的代表。与定县中山简王墓相比,前室面积扩大,占全墓室面积的三分之一强,同时券顶增高,是为墓内高大的祭祀前堂的典型,棺室由规格相同的并列双室组成,玄门、回廊构造已趋于简化形态。同类型的墓葬还有河南南阳杨官寺汉画像石墓,南阳英庄砖室墓等。杨官寺汉墓为条石砌筑而成,与双棺室相应设双玄门,该墓虽为石砌平顶,但有意识地将前堂顶部加高,形成前后室顶部段差。南阳英庄砖室墓省略了回廊构造,仅以高大券顶前堂和后侧并列双棺组成。这种省略回廊的变化形制最终与中轴线配置型前堂后室式室墓趋于一致。

这一期中轴线配置型墓以河南偃师“姚孝经”墓为代表,出土砖铭明确记载了其下葬年代为“永平十六年”,即公元73年。其形制特点是墓道、玄门与高大券顶的横长前堂和平顶后棺室呈中轴线形规整配置。

以上诸墓例表明,该期墓葬形制特征在于回廊型和中轴线配置型砖(石)室墓已趋于完善和定形化,大型回廊型室墓是直接继承题凑型回廊式墓而来,且该类型的墓主几乎仅限于王侯及郡守级官吏。从诸例砖刻纪年及出土遗物推定,该期年代相当于东汉前期(光武帝、明帝时期,即公元25年——75年前后)。

二期

中轴线配置型砖室墓以其功能及筑造技术方面的优势,在汉墓诸形制中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

埋葬于永元十年(公元104年)的陕西长安县三里村砖室墓为其典型墓例。斜坡墓道、羡道、玄门及穹窿顶前堂、券顶后棺室呈中轴线排列,高大的穹窿顶前堂两旁对称配置有二券顶侧室。前章例举的长安县南李王村M3与此同类型,穹窿顶前堂和券顶后室为二墓的共同特点。这一时期的大型砖室墓在上述中轴线配置二室式砖室构造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更新,导致汉墓构造新形制的前庭、中堂、后室为中心的中轴线配置三室式砖室墓的出现。

河南襄城茨沟汉画像砖墓的基本构造是羡道、玄门、前庭、中堂、后室呈中轴线排列。其两侧分置侧室,各墓室之间有甬道相连接,顶部构造除中堂和后室为高大的穹窿顶以外皆为券顶。该墓中堂北壁有砖刻纪年“永建七年”(公元132年),成为表明该形制出现时期的有力资料。另外陕西华阴东汉司徒刘崎墓亦为同类型墓葬的典型,尤其是前庭两侧设规格相同的两个转角形侧室,其设立位置与形式同回廊构造相似,除前庭为穹窿顶以外,其它均为券顶。

总之,二期墓葬形制特点是随着回廊构造的简略化,回廊型室墓逐渐变形并趋于消失。与此同时,中轴线配置型室墓成为汉墓的主要形制。其中以前堂、后室为特点的二室式砖墓最为普遍,大型墓中新出现了以前庭、中堂、后室配置为中心的三室式砖墓。从纪年砖铭及出土遗物考察可以推定该期墓的具体年代为东汉中期(章帝——质帝时期,即公元76年——146年)。

三期

中轴线配置型砖室墓占绝对优势,但个别地区还残留少数回廊型砖室墓。如公元151年下葬的江苏邳县彭城相“缪宇墓”及山东济宁县任城王族墓等,二墓的共同特点是前堂后室的顶部均做成叠涩顶。

这一时期王公贵族级的大型墓多采用中轴线配置型三室式砖室墓,即以前庭、中堂、后室为中心,其左右侧室数根据墓葬规模大小而有增减。内蒙古和林格尔发掘的汉代乌柱校尉墓葬于公元170年左右,是为该型式的典型墓例。河北定县北陵头M43亦为前庭、中堂、后室墓,但后室做成并列双棺室的形制,从出土遗物推定该墓主人为中山王刘畅夫妇,埋葬于公元174年前后。另外河北安平县东汉安平国王室墓(公元176年下葬),则更是规模大、结构复杂的大型中轴线配置型三室式砖室墓的典型,主墓室和侧室合计由十个墓室组成。

汉墓形制的变革至东汉三期已逐渐定型于中轴线配置二室式、三室式,且顶部构造已普遍做成券顶或穹窿顶,往往前堂或中堂的顶部做成穹窿顶,其顶高占全墓室最高位置。由砖铭和出土遗物判断,三期的具体年代相当于东汉后期(桓帝——献帝时期,即公元147年——220年)。

通过以上诸墓例的考察,可以概观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变迁,总结并揭示了汉墓形制的特点及编年,从中把握汉墓形制演变的全过程,即西汉前期结构复杂的椁墓,逐渐完成了向室墓的转变和过渡,至西汉后期以后椁墓完全为横穴式室墓所取代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图片

图九 乐浪彩箧冢

另外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汉墓形制的演变最早出自于大型王侯墓,与横穴式室墓确立的同时又迅速推广流行于中、小型墓中去。但在汉帝国边境地区,这种椁墓向室墓的转变过程明显晚一个时期。如乐浪郡在东汉前期仍以间切型椁墓较常见,东汉中期及以后木构或砖砌室墓才逐渐增加。北朝鲜平壤市发掘的乐浪彩箧冢为东汉后期墓,这是一座完全用木材构筑的大型墓。墓葬形制由羡道、内外玄门、横长前堂和纵长后室组成(图九)。从平面构造看,恰与题凑型回廊式椁墓的中心设施相似,且后室的左、右、后侧三面用木材堆积有“题凑”型椁壁。在远离中央区域的乐浪地区的大型墓葬中亦存在由椁墓向室墓转变的过渡性因素,说明边远地区墓葬与中心地区相比虽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但汉墓形制演变的趋势却是一致的。


四、汉墓形制演变的分析

总结汉墓形制演变的重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三点:首先是椁内部构造密闭性能的丧失。题凑型椁墓的出现,对汉墓形制演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谓“题凑”形椁壁在传统椁墓的外围起保护加固作用,为椁内开通型回廊构造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长沙象鼻嘴一号墓的回廊为其早期形态,一方面保留传统椁墓的间切隔板形式,另一方面在各间隔板上分别安装能自由开启的门扉,即象征传统的密闭型构造趋于解体,开通型墓内空间逐渐确立。

其次为玄门及横入口构造的形成。椁内回廊的起终点交接处前接斜坡墓道,后与墓主人埋葬空间相连。由于此四方连通位置的重要性,导致内外玄门的创立,更由于玄门的确立,斜坡墓道与墓圹底部之间的段差亦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墓葬的横入口构造便应运而生了。

图片

图十 汉墓构造演变图

第三便是祭祀空间的独立。如前章所述,椁内的祭祀空间最早出现于题凑型回廊式墓的内外玄门之间,随着祭祀空间受到重视而得到发展扩大,从内外玄门之间逐渐分离而独立,形成了前方为祭祀空间、后部为埋葬空间的新形制,是前堂后室墓的祖形。当然其变迁过程并非直线形,诸典型墓例中亦表现出其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广州南越王墓从构造形制上看已形成横穴式石室墓,但仔细考察仍可以发现不少椁墓因素,如前室位于内外两玄门之间,其左右连侧室,前接墓道,后通中央棺室。再看中央棺室左右侧及后侧设侧室,从其构造位置及随葬品并联系前室左右的侧室来看,恰与椁墓回廊设施相似,可称之为“回廊形侧室”。满城中山王墓的内外玄门构造已出现分化,代之而起的是四方甬道和独立发达起来的祭祀前堂,且回廊构造仅围设于后棺室,明显呈退化形态,前堂后室配置已成为该墓最主要的特征。高邮县天山一号墓构造恰处于长沙象鼻嘴一号墓及北京大葆台汉墓之间,明显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形特点。如“题凑”形壁由椁的外围移向椁内,组合成内、外回廊的形制,既有全面开通型回廊,又有带门扉的间切隔板式回廊,最具过渡性特征者就是祭祀空间已与埋葬空间相对呈现独立状态。而大葆台汉墓虽残留不少椁墓痕迹,但从墓葬构造特别是高大的祭祀前堂和后棺室的配置来看,木造室墓的确立已是确切无疑的。

通过分析上述典型的过渡期墓葬形制,如图十一所示,可以归纳出汉墓构造从椁到室的变迁模式图。A图以长沙象鼻嘴一号墓为模特,代表题凑型回廊式椁墓构造;B图以南越王墓为模特,代表早期横穴石室墓构造。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形制及建筑材料虽不同,可中心设施配置及基本利用空间是一致的。C图是以北京大葆台汉墓为代表的木造室墓构造图;D图是满城中山王墓为原形的横穴式崖墓构造图,二者同样在形制、建材及筑造方法上各异,但墓室内配置及有效利用空间却是一致的。

若再将四图的平面构造进行比较,墓葬形制的前后继承性亦是明了的。如A、B图的回廊或回廊形侧室略去不计,二者共通的有效利用空间呈十字形配置,而这一形制恰是汉墓中轴线配置型二室式的基本形态,特别是与中小型汉墓的横长前堂、纵长后室的特征相一致。同是木构建筑的A、C图所具有的相似性亦进一步表明椁墓和室墓之间的密切关联,C图较A图出现的重大变化在于祭祀空间的扩大、独立及完全开通形的回廊。同样是木构建筑,但埋葬空间却出现了根本性变化。B、D图同为横穴式室墓,以祭祀前室与后棺室为中心的墓葬形制趋于定形。C、D图代表成熟型室墓构造,二者省略回廊部分为中轴线配置型二室式墓的典型。最早出现于椁墓内外玄门之间的祭祀空间,在此已分化为四方通过甬道和不断扩大的祭祀前堂,祭祀前堂与后棺室相对存在和发展便导致了中轴线配置型墓葬形制的诞生。而大型汉墓在前堂后室配置的基础上增扩前庭构造,便构成了以前庭、中堂、后室配置为中心的中轴线配置型三室墓这种形制的出现和定型,该形制与中国古代建筑配置特点是一致的。

图片

图十一 汉墓形制演变模式图

汉墓演变的另一重要标志是墓内空间立体化,突出表现在券顶、穹窿顶的使用和推广。《洛阳烧沟汉墓》已重视到洛阳汉墓顶部构造的变化,并提示了其由平顶到弧顶、再向券顶、穹窿顶过渡的变迁过程。但烧沟汉墓缺少西汉前期墓葬资料,且烧沟汉墓编年一、二期(西汉中期——后期)墓,除土坑墓外,以竖井土洞空心砖墓为多,这种空心砖墓的早期形制仅仅是模仿箱型椁墓而组建的,其后才出现由平顶向屋脊形顶的变化。学术界曾有人视空心砖屋脊形顶为穹窿顶的起源。从西安汉墓资料来看,西汉中期都城地域已出现券顶砖室墓(黄晓芬)。从时间和构造形制上看,可以认为空心砖墓顶部的变化是受券顶墓的影响而出现的。另外如前所述,洛阳烧沟M632中也可以看出穹窿顶是从券顶发展变化而来的。而砖砌穹窿顶的创设使得墓室内有限的空间更富于立体化,从而横穴式室墓原理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以后历代墓葬形制所沿用,并对东亚及南亚一部分地区的墓制有很大影响。

关于券顶构造之起源问题,有一种说法是汉代从西亚传来的。根据最近研究成果,远在新石器时代,黄土高原地带的窑洞式住居里已开始采用券顶和弧顶(原文称“穹窿顶”不妥)(胡谦盈,张孝光:该文将窑洞顶部分为平顶、券顶、穹窿顶。从插图观察,称为穹窿顶的顶部构造不过是在土洞顶部加工成弧形顶,与后来出现的用砖从四角起砌收拢至顶部的穹窿顶相比,在构造上有明显的不同,应称为弧顶。洛阳烧沟汉墓弧顶墓构造与此相类似)。与窑洞式住居分布范围相同的地区内亦存在竖井土洞墓,其土洞顶部构造也能看到券顶和弧顶形式(谢端据:该文中亦将土洞弧顶称作“穹窿顶”,实际上同前注窑洞顶部类例相同,应称为“弧顶”。所谓穹窿顶应当是指用建筑材料构筑而成的半圆形顶或四角攒尖顶)。这一事实表明拱券原理及其构造已存在于中国本土。当汉墓构造出现变革之际,应埋葬空间扩大、顶部增高之需要,导入了券顶设施,继而又创出了穹窿顶。也就是说,最具有汉代室墓特点的券顶、穹窿顶构造并非西来,而是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如上所述,正是由于把握了汉墓平面及立体构造上的变化全过程,因而可以明确指出,汉墓形制的演变完全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经由其自身内在因素的过渡和变迁而逐步完成的。


五、汉墓形制演变之意义

墓葬形制上的划时代变革之所以出现于汉代不是偶然的,它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埋葬思想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汉墓形制演变之意义何在?通过以上考察,再结合参考文献资料试作分析。

如前所述,传统椁墓构造非常重视密封和防腐性能,目的在于保护遗体,这与汉代以前古代社会中避邪、升天思想密切相关。而从西汉前期开始至中期汉墓构造出现了与隔绝、密封、深埋观念相背离的埋葬形制,以开通、立体型墓葬为特点,仿地上建筑的造墓风俗逐渐定型化。《吕氏春秋·出葬篇》中提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在这里将墓称为室者直接与“题凑”相关联,表明二者之间关系之密切。《汉书·霍光传》记载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受皇帝赏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其中同样将“宫”、“房”与“黄肠题凑”相联系,应当说这不是偶然的,即同考古学考察结果一致。说明室墓构造的出现是建立在改造椁墓的基础上的,特别是与“黄肠题凑”式特殊椁壁构造密切相关,可以说室墓形制直接起源于题凑型回廊式椁墓。

秦汉时期融合先秦时期诸理论学说,树立以儒学为主的统治思想,其理论核心表现在生命论基础上创出了“孝”的概念,又以孝为本归纳出家族理论,又在家族理论之上推出治国治家的理论。汉王朝继承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适合于其政治体制的新秩序、新理论便应运而生。其中首先是经学的确立,诸经典之中《孝经》、《春秋》更是颇受重视。《孝经》中所论“孝”,不是指个人,而是强调其一族的社会性,重视祭祀祖先及通过延绵不断的祖先祭祀,以求得维护其一族在国家社会中的安定地位。西汉武帝以后,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理论而推广定型,其中尤其以儒学的礼教性为中心而发展,所谓礼之规范更是以丧礼为重点。正是由于西汉社会上层建筑出现了根本性变化直接影响到埋葬理念的变化,传统椁墓的改造及椁内祭祀空间的重视和发展最终导致横穴式室墓的确立及墓室内祭祀堂的发达。《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合葬,羡道开通,皇帝谒便房。太常导至羡道,去杖,中常侍受,至柩前,谒,伏哭上如仪。辞,太常导出,中常侍受杖,升车归宫。”在这里对东汉时期主持葬礼者直接进入墓室内进行祭祀礼仪的过程做了详尽的描述。这与商周以来在特定区域内祭祀天、地、神、祖先的祭祀礼仪不同,汉墓从椁向室墓的变化表明墓前、墓内的葬送礼仪的确立,特别是对墓主人进行个别祭祀风俗之流行。中国墓葬史上这一划时代的变革,如实地记录了中国历史所展开的新篇章。

转自:汉唐考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