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

 Kath2633 2018-08-21

大葆台汉墓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郭公庄西南隅,是北京地区首次发掘的大型西汉墓葬。此处共发现东西并列的两座大型墓葬,均为竖穴土坑木椁墓,为夫妻并穴合葬。一号墓保存较为完好;二号墓被盗后,被严重火烧。关于一号墓的墓主人,最早被认定为汉武帝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立的燕王刘旦,但后有研究者认为其应为刘旦之子刘建(公元前7345年在位),亦有学者提出大葆台汉墓之墓主应为刘建之孙刘璜(公元前233年在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可刘建的说法。

 

大葆台一号墓墓葬平面呈字形,坐北朝南,口大底小如斗状。墓口南北长26.8m,东西宽21.2m;墓底南北长23.2m,东西宽18.0m;墓底距墓口深4.7m。整个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外回廊、黄肠题凑与前室、后室等部分组成。前室东西9m,南北7m,高4m,为三梁四柱结构,仿效墓主生前居住和宴飨之所;后室由五层棺椁组成;前、后室四周由内、外回廊环抱,外回廊为两层,周长77.2m,各宽1.6m,高3.0m;内外回廊之间由黄肠题凑隔开。整个墓室均为木结构,墓室底部东西向铺有地板,下由12条南北纵向地龙承托,地板大部糟朽,地龙下面铺满20cm厚的木炭和50cm厚的白膏泥;墓顶盖有圆檩(未加工原木)及方檩,大部腐朽,其上亦铺5~10cm厚的两层木炭,中间夹有40~70cm厚的白膏泥。木炭和白膏泥的作用,是防腐防湿,保护墓室。

大葆台一号汉墓墓室结构示意图


根据《北京大葆台汉墓》一号墓墓葬形制中关于题凑部分的介绍,(题凑)位于外回廊内侧,平面呈长方形。是用长条方木,头向内,层层垒起,形如木墙。南壁正中辟门,使甬道与前室相通。14 000根长条方木垒起了外周南北长15.7m,东西宽10.8m。内周南北长13.9m,东西宽8.9m。保存最高处约为2.7m木墙。正如《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刘宋裴骃《集解》注引曹魏苏林曰:以木累棺外,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各层黄肠木之间无榫卯固定,但堆垒十分坚固,其顶端有压边木加固。保存最好的地方是西北部,除微向西闪外,整个黄肠木堆垒严密齐整。西北角向东北有较多移动,个别题凑木有被搬动的现象,或与北部盗坑有关。

 

大葆台汉墓首次发现这种葬制的实物,为我们提供了文献中有关“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等记载的实物,明确了学界对“黄肠木”的种种猜测,并折射出许多西汉时期自然的和人文的信息。

 

在此之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分别在河北石家庄小沿村张耳墓、湖南长沙咸家湖三座吴姓长沙王及王后墓、河北定县八角廊中山王墓、北京石景山区老山汉墓和江苏高邮县神居山广陵王夫妇墓、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等墓葬中发现了“黄肠题凑”。西汉时期国势强大,国库充盈,因而“黄肠题凑”墓有了空前的发展,现在所见到的“黄肠题凑”墓,大多都是西汉时期的墓葬,进入东汉之后,真正的“黄肠题凑”墓已几乎不见,并开始用仿制的“黄肠石”代替真正的“黄肠木”。


 北京地区汉代城址分布及大葆台汉墓位置图


黄肠题凑只在西汉时期短暂存在的原因大致有二:第一,汉代生产力提高,垦田日广,但由于“伐木而树谷”,再加之修建宫室、桥梁,制造车船,以及营建陵墓等的砍伐,木材大量减少,特别是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已明显感到了木材的匮乏,如《后汉书 · 光武十王 · 中山简王焉传》记刘焉死后汉和帝与窦太后为他修陵墓时说“发常山、钜鹿、涿郡柏黄肠杂木,三郡不能备,复调余州郡,工徒及送致者数千人,凡征发摇动六州十八郡”,木材紧缺,营造“黄肠题凑”之难,于此可略见一斑。第二,从西汉中叶以后,砖室墓和石室墓兴起,逐渐取代土坑木椁墓而成为汉代墓葬形式的主流,这对最高统治者也不可能不发生影响。



本文由孙莉 摘编自 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编著《大葆台汉墓黄肠题凑及棺椁的保护与研究》之“ 第一章 大葆台汉墓黄肠题凑及棺椁的文物价值及保存现状”。内容有删节、调整。

 978-7-03-057269-1


本书主要记录了对大葆台汉墓黄肠题凑及棺椁文物进行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对大葆台西汉墓出土黄肠题凑和漆棺漆椁文物的病害调研、分析检测、保护修复等具体工作的研究与实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