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资源868 2024-03-09 发布于河南

课堂教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落实学校文化理念的主阵地。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与文化底蕴,如何改造课堂模式以推动教学改革?

本文中,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提供了一个将思维注入课堂教学与日常教研的实践案例,相信能给一线教育人一些启发。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本文共4319字,仔细阅读11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用思维撬动课堂模式的变革?

※ 如何发展配套的教研模式?

如何在繁忙的学校工作中保持井然有序,这取决于一线教育人是否具备一幅清晰的图景,即对学校整体文化的深刻理解。这幅图景应包括学校的核心价值、重点领域,以及课堂文化在其中的地位。

我校的“幸福教育”文化历经三十余载,始终秉持“为每一名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的宗旨。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以幸福文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文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而非仅仅传授书本知识。

为健全学生人格,我们进行了诸多学理探究。最终认识到,孩子的成长需突破思维瓶颈,从固定型思维转向成长型思维。当孩子的思维得以拓展,他们会更乐于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世界,这种成长型思维是培养学生具备理想信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

基于学校“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决定以思维为支点,撬动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课堂文化:“六真”思维课堂的有效建构

课堂教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落实学校文化理念的主阵地。为此,我校围绕办学理念,打造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基础,“启智求真”的课堂文化,提出让思维撬动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用评价的指挥棒引领干部、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实践探索,进行对标反思。

1.“启智求真”课堂文化理念的内涵

在“启智求真”课堂文化中,“启智”指的是教会学生求知的思维和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吸纳知识,进行积极地思考和创造,从而发展智慧,造福人类。

“启智”间接来源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就是思维型教学理论中的的认知冲突。

“求真”是我校“六真”课堂的一个核心,它指的是带领学生去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倡导学生说真话,干真事,求真理,做真人。这个“真”最后要体现在用更高的实效性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2.“六真”思维课堂的迭代升级

结合课堂文化,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我们形成了“启智求真”课堂文化的1.0版本,也是我们“六真”课堂的最初雏形。包括创设真情境、提出真问题、自主真学习、合作真探究、反思真评价与拓展真应用,这六个方面遵从了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六大要素。

为了让教学设计体现真情境、真问题、真学习、真探究与真应用,我们将思维型教学理论的五大原理融合在其中。

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究,我们发现,光有设计的图谱是不够的,教师进课堂需要一个抓手,即明确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一节课是“六真”课堂。因此,学校基于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朝阳区课堂评价量表3.0》,形成了《国音实验“启智求真”课堂观察量表》,将“启智求真”课堂文化升级至2.0版本。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该评价量表有效地整合并建立起区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与学校课堂文化间的联系,使评价体系更完整、更具可操作性。在内容上,量表将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贯穿始终,融入学校的美育特色,将学校“启智 求真 明德 尚美”的校训全面落实于课堂育人的全过程,使课堂主阵地育人作用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基于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我们从观测教师的教转为关注学生的学,“启智求真”课堂文化进入到3.0版本,让教师有意识地将思维型教学理论引入到课堂之后,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在学生身上体现。

2023年,基于思维型教学团队专家对我校思维型教学图谱的再次论证以及义务教育新课标,课堂文化进入到4.0时代。在目前的版本中,“六真”课堂教学样态前半句体现了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六大要素,后半句则将五大原理融合在其中。具体表现为:

创设真情境:源于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真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启发积极思考;

自主真探究:投入学习状态,完成认知建构;

合作真互动:强化思维互动,实现社会建构;

反思真评价:学会总结反思,敢于质疑表达;

拓展真应用:应用知识方法,迁移所学所思。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如上图所示,4.0版本的“启智求真”课堂文化以“六真”课堂教学样态为核心,左边是思维方法,右边是思维品质,左上角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所要采取的教学方式,右上角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下面是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或思维品质所需要的一些基础,以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习惯,我们称之为五习惯:会倾听、能表达、善补充、巧质疑、能辩论。

五习惯体现出学生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的进阶状态,与思维型教学理论不谋而合。围绕五习惯,我们运用了五手势来助力五习惯的形成。实践后我们发现,五习惯与五手势能够很好地避免一些课堂无效沟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孩子之间的互动。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基于4.0版本的课堂教学图谱,我们还改变了课堂记录表,让课堂评价不再是流水账,而是要求教师对标前面的图谱和标准去做课堂记录。在此观察量表中,也包括学生思维外化表现的五习惯。

在一开始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会倾听、能表达、善补充的学生比较多,而巧质疑、能辩论比较少。但随着思维型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们捕捉到更多的孩子开始会质疑与辩论,实现了思维课堂的升级。

教研机制:“六真”思维课堂的校本实施

课堂文化确立之后,我们在教研的形式上也需要进行一些尝试与探索。我认为,能够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动机,才能够更好地让教师在教研的过程当中去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可能更重视实践,但是没有理论做基础的实践容易“走弯路”。

如何激发教师理论学习的动机?我们在教研上做出了三个转变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1.第一,从专家培训转为专家培研

专家培研必须先由教师开展自主学习,学习之后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先大胆实践,实践之后再进行质疑与表达,最后再由专家进行点拨提升,这样的教研过程更有针对性,教师的提升也更快。

2.第二,从被动参研变为互动教研

互动教研包含两种不同形式,一种形式是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另一种互动形式是教师与专家角色的互换。

所谓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是指教师在上课、说课的对象是同课题组的老师,同时思维型教学专家团队在旁边听课。这种身份互换的互动教研能够让教师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学生在课堂上的情况。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对于思维型教学理论,教师需要去探索学习和研究的东西非常多,从原理内涵到实施落地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只是单纯地请专家进行讲解,教师是很难理解的。

因此我们采取了互动教研的第二种形式,即让教师针对一个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并培训其他的教师,同时让思维型教学专家团队旁听,并最终给予评价。

3.第三,从泛化研讨走向精准践研

实际上,践行思维型教学理论的路径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将思维型教学理论注入到学科课堂教学当中,另一种方式就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思维训练,即开展“学思维”活动课。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如果上述两者能够有机结合,可能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因此我们的精准教研实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学科教学中实践,第二是在“学思维”活动课中感受。

在学科教学当中,主要是践行“六真”课堂教学。

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为例,该课的主题是“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因此教师在创设真情境时,从六年级学生“宪法宣传日”的主题活动引入。该情境既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进行真实的操作,同时又结合了教学的一些知识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提出真问题与自主真探究实际上是有紧密联系的,即问题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学生探究的时候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因此这些问题应当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层次性和条理性。

本节课中,“宪法为什么是根本法?'是课堂的主问题,经调研学生的真问题是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区分不清,所以本节课教师选择了评价先行,让学生在思辨中,提出真问题、自主真探究、合作真互动、反思真评价。让学生内在动机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对自我认知结构进行重建或改组的过程。

在课堂互动中,情感互动是基础,行为互动是表现,而思维的互动是核心,因此在社会建构的过程当中,我们强调情境和合作。即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得到必要的资料,最终形成意义建构。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第五点反思真评价的理论基础是结合自我监控,这种自我监控既是对自我的一种检视,同时还有对他人的认知的检视和批判。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断概括、总结,然后再反思、再去提升。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真应用,实际上体现的是应用迁移。本节课设计的问题是:宪法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应用?该问题需要学生不断迁移、应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最后,本节课将学习方法进行融美选择,作品设计有融美的构思,成果展示有融美表达,思维之花有融美绽放,将学校美育特色在一节普通的课堂上体现出来。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学思维”活动课是专门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课程,我校专门在课后建立了一个课后服务的课程,由相关实验老师进行开发,全体老师共同参与学习。将“学思维”活动课程作为脚手架,再将思维型教学理论注入课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师在经历“学思维”活动课备课时就要进行一个系统的训练,完成学思维、学探究与学创新三个层级的活动课程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带领教师开发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思维”资源包,包括活动材料、课件、教学设计与微课视频,为其他教师开展“学思维”活动课程提供支架。学校所有老师均参加课程开发与实施,成立了“朝阳区综合课程创新研究工作站”,形成了多种学科组合的跨学科“学思维”课程研究团队。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赋能师生:学校思维型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在实施思维型课堂教学改革时我们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得到了整体提升。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我校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被激发,思维品质、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都不断提升。

如何将思维注入课堂与教研,撬动学校教学改革?

第二,教师得到了飞跃性发展。从2018入项至今,学校骨干教师呈飞跃式的发展,数量达到翻倍增长。通过通识性培训,从核心团队到到最后面向全体老师,所有人都能够参与到思维型教学理论的研究中,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

第三,学校拓展了交流平台。基于我校“学思维”活动课课后服务的成果,其他优秀学校发出了“送课到校”的邀请,一方面肯定了我校思维课堂的建设成果,另一方面也为学校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就是“思维着的精神”。只有“思维着的精神”,才会创造一个精彩的世界、理想的世界。思维有多远,人类就能走多远、创造的东西就能飞多远。因此,我们希望让热烈的火花能够在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

作者 |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校长蔺龙燕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