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牟敏娜 | 人人都想做甲方: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第三方考核困局

 新用户77119681 2024-03-09 发布于北京

牟敏娜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具体包含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四项。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过程中,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民生工程。笔者于2023年在中部某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题调研,调研中发现,一方面,相关部门对于第三方考核表现出较多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进行考核却越来越成为各部门用于考核下级的手段。引入第三方进行考核的初衷是由于第三方利益无涉、客观中立,能够较好监督政府行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的效率,但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事与愿违。

第三方由谁构成?如何考核?

在涉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第三方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第三方作为服务的提供方,例如外包的垃圾清运、保洁、美丽乡村建设等;二是第三方作为检查的评估方,对地方的工作情况进行打分验收。本文主要讨论后一种情况。

引入第三方进行工作考核在环境卫生整治中越来越普遍,在各地农村调研均发现,一般环境卫生整治的年度考核都由第三方考核提供分数排名。第三方一般由高校教师或机构负责人牵头,主要的成员以大学生为主,不少待业大学生将参与第三方评估作为绝佳的副业,在他们看来,参与考核就是游山玩水、拍照记录、按照指标进行反馈。基层工作人员对第三方的考核怨声载道,村干部表示,有时第三方专挑犄角旮旯的地方,甚至都不在村民日常的生活区域,但只要被第三方拍照反馈就需要整改。

第三方考核造成的问题

第三方考核的首要问题是标准化的考核消解地方工作情况的特殊性。例如中部某县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基数大、底子薄,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时存在客观的短板。没有引入第三方考核前,省、市两级会基于本县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能够体谅的地方的实际困难。引入第三方考核之后,标准化、指标化的量化考核使得该县的短板被放大,每年的排名都处于垫底位置。

其次,第三方考核所制定的标准也与农村实际生产生活情况脱节。例如某乡镇干部表示,人居环境整治中有一条要求路面整洁无粉尘,但在农忙季节,农民收割、晒谷是正常的生产行为,看起来是不够整洁清爽,但第三方很少考虑实际情况,而是根据当时要求进行打分。为了应付检查,部分领导要求农民不许晒谷,引发农民不满,干群关系较为紧张。

除此之外,引入第三方考核还滋生出新的腐败问题。中部某县负责环境卫生整治的工作人员表示,在某次年度考核结束之后,负责考核的第三方负责人找到该工作人员,表示该县虽然当前的分数排名不高,但如果愿意可以改成绩。该县的负责人如此做法会形成不正之风,且该部门的运转经费无力支持这部分费用,于是拒绝了第三方的提议,最终该县在当年考核中处于垫底位置。该县负责人表示“我们县一直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处于弱势位置,我们自己也知道,以前是尽力做好工作,但现在知道可以改成绩,就不由得怀疑第三方考核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既然可以改成绩,那么做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呢?”

为何还是需要第三方?

悖论的是,尽管第三方考核存在诸多问题,该县的负责人对第三方考核深恶痛绝,但对下面的乡镇和村庄进行考核时,也还是愿意聘请第三方进行考核。原因有两个:其一,该部门工作多、事情杂,人手有限,无法按照指标对下属的辖区进行细致的考核,外包给第三方能够缓解自身的工作压力;其二,聘请第三方是有效的避责手段,若后续考核结果出现问题,追责下来,第三方就成为明确的责任主体,而本级政府就从责任主体变成监督主体,对第三方进行考核追责即可。

总结来看,在当前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第三方考核存在考核标准化指标化、与地方实际脱离和产生新的腐败等问题,上级部门在考核中是受害者,在明知考核存在问题和漏洞的情况下,出于简化自身工作的考虑,也会聘请第三方对下级进行考核,造成当前人人都想做甲方的第三方考核困局。最终,这些考核负担都落到行政村一级,上级部门和第三方都成为村庄的甲方,基层干部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处于吃力不讨好的状态,对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造成较大影响,不利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避免过度考核挤压基层的自治空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积极动员群众参与,而非对标对表完成形式主义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