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独角戏jlahw6jw 2024-03-10 发布于江西

1925年,“五卅”运动的爆发给了年轻的蒋经国深深的刺激。他像普通的学生一样,加入了反帝爱国的行列中,但随即就被学校以“行为越轨”的罪名开除了学籍。当时进步学生都以赴苏联留学为荣,蒋介石也同意让儿子到“世界革命的圣地”去锻炼锻炼,并希望儿子在国外“刻苦学习,鹏程万里”。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1925年,蒋经国先赴北平入吴稚晖所办的“海外补习学校”学习俄文,但没几个月,又因参加反对北洋政府的示威游行,被北平警察局关押两周,获释后便于1925年8月到广州黄埔探亲。当时黄埔军校正派一批学生赴苏留学,蒋经国便加入了这批留苏学生的行列。

1925年10月19日,“远东”号巨轮载着22名中国学生驶向苏联。这22名学生中有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廖仲恺之子廖承志、叶楚伧之子叶南、邵力子之子邵志刚、于右任之女于芝秀和女婿屈武、冯玉祥之子冯洪国和女儿冯弗能等。当时蒋经国的心思很简单,他要在这片冰雪大地实现红色理想,只是没想到,这一去就是13年之久。

1、公开批评老蒋

在苏联,蒋经国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开始学习,并于1925年12月加入共产党。就在蒋经国在异国学习革命理论的时候,没想到自己的父亲在国内却背叛了革命,对曾经的同盟者进行血腥的屠杀。1927年4月12日凌晨,当“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传来,包括蒋经国在内的所有中国留学生都惊呆了。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人们疑惑了,蒋经国会有怎样的反应?

出乎大家的意料,在随即召开的学生集会上,蒋经国公开批评了蒋介石的“清党”政策,宣布了自己对蒋介石的不满和愤怒。1927年4月16日,《消息报》在一篇描述中山大学学生对政变的反应的文章中发表了这篇演说的情况:

“……蒋介石的儿子鼓动学生们到共产国际大厦前游行示威。不久前,他在一次中国青年的会议上说:'我在这里不是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而是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儿子来讲话的。’”

几天之后,蒋经国发表了一个公开声明,谴责父亲蒋介石,并声称父亲已成为他的敌人。

这份声明被塔斯社译为多种文字广泛散发,全文如下:

“蒋介石的叛变并不使人感到意外。当他滔滔不绝地谈论革命时,他已经逐渐开始背叛革命,切望与张作霖和孙传芳妥协。蒋介石已经结束了他的革命生涯。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死了。他已走向反革命并且成了中国工人大众的敌人。蒋介石曾经是我的父亲和革命的朋友。他已经走向反革命阵营,现在他是我的敌人了。”

蒋经国的行为使他受到学生和苏联人民的尊敬。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这个声明发表后,莫斯科的居民带着极大的关注询问留学生:“蒋介石的儿子在哪儿?”一时间,蒋经国声名大噪,妇孺皆知。

2、滞留苏联的日子

没过多久,苏联政府送蒋经国到列宁格勒的托玛卡军政学校继续深造。此时,他的名字已经改为尼古拉。蒋经国在学校的生活并不幸福,由于托玛卡军政学校的校长是托洛茨基派而被政府逮捕,学校里有近百名中国学生因为同情“托派”也被关押了起来,蒋经国陷入了苏联的党内矛盾纠纷中,为此,他向上级提出了回国的要求。

但苏联政府岂肯轻易放人?蒋经国的请求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他专门会见了蒋经国,除了闲话家常,只字不提让他回国之事。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根据《蒋经国传》的作者江南的说法:

“斯大林的眼光,毕竟高瞻远瞩。内争,托洛茨基不是对手;战斗,罗斯福亦差之甚远。就斯大林而言,蒋经国是一颗棋子,掌握了这个棋子,将来时机来临,和蒋介石打交道,即能待价而沽。”

看来,“蒋介石的儿子”也不是好当的。

此后,蒋经国又申请去红军中工作,再次遭到拒绝。后来,苏联政府将蒋经国交给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团安排。中共代表团派他到列宁大学(即原中山大学)担任中国学生的助理指导。

这期间,令蒋经国感到最愉快的一次使命,便是率领列宁大学的中国学生,在苏联境内参观旅行,行程远及外高加索和乌克兰,直达苏联的心脏地带,他还同时参观新工厂、新农场和新电站。蒋经国此行,对苏联的科技和发展留下了许多极深刻的印象。

可是,返回莫斯科的第一天,他得了一场重病,住进了莫斯科医院。这次得病,足有三个月之久,也使他遍尝世态炎凉,人生疾苦。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后来蒋经国说:

“在病中觉得格外郁闷,我进医院之后,只有三个俄国朋友常来看我,可是没有一个中国人来看过我,心中觉得很不愉快。”

“有好几个中国人,口头上说得和我非常亲热,而今日病重如此,没有一个来看我。大概他们以为我一定要死了。唉!倘使我死在这里,不知道有没有人来送我出葬?”

言语之间,流露出的是无限凄凉。

病情痊愈后,苏联政府分配他到狄拿马电气厂当学徒。在那里,蒋经国开始真正体验苏联工人的生活。不久,蒋经国又被下放到莫斯科近郊的石可夫村去当农民。由于表现突出,他被选为村苏维埃副主席。

这一段日子是蒋经国终生难忘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以劳工的生活,作自己的锻炼。没有经过劳动生活的,是很难了解社会的构造,劳动的价值和人民的痛苦的”。

就在蒋经国经受各种磨难之时,他的转机来到了,随着斯大林同蒋介石关系的好转,他的境遇也有所改善。1932年,他重返莫斯科。1933年春,他被派往西伯利亚矿务公司任职。同年10月,又被调到斯夫洛斯克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开始,他干着修马路、抬机器、砍树伐木的苦力活,没过多久便升为技工,又由技工转为技师。因为他干活不怕吃苦,很快成为机械厂第一个共产主义突击队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他的名字被载入突击队的红色光荣簿中。翌年,蒋经国晋升为副厂长。

3、收获爱情

就在这一时期,蒋经国遇到了生平中的第一次爱情。或许久经“劳改”的缘故,蒋经国已变得沉默寡言,亭亭玉立的苏联女工芬娜(蒋方良)却让蒋经国的生活焕发了不一样的姿彩,两人很快发展出恋情,而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被演绎成多种版本的传奇故事。

据日本人所写的《人间蒋经国》一书记载,蒋经国是在1934年担任重型机械工厂作业所主任时认识芬娜的。

当时,芬娜刚自技术学校毕业。有关蒋经国认识芬娜的经过,较常听到的两个版本不外是美人芬娜拯救冻昏于雪野的英雄尼古拉,以及英雄尼古拉深夜击退歹徒救了美人芬娜。后者更为流传广泛,传说有一晚蒋经国加班到11点多,很晚才回家,回宿舍途中,看到一个大汉挡住一位女子,她就是芬娜。大汉意图不轨,这时蒋经国来了,大汉起初并不以为然,因蒋经国个子不高,以为没什么本事,没想到蒋经国体格壮硕,胳膊很粗,两三拳就把大汉打倒了。以英雄救美的方式,蒋经国得到了这位俄国女子的青睐。

芬娜全名是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1916年出生于俄罗斯,后加入共青团。芬娜长大后,考入工人技术学院,毕业后到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工作,在那里,她认识了当副厂长的蒋经国,却无形中受到特别的照顾。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当时由于俄国革命成功后,社会风气和以往大不相同,而且一些俄国少女对来自东方的青年由衷地好奇与爱慕。所以,芬娜在工厂能认识副厂长这样位高的东方青年,可谓绝无仅有,芳心之喜溢于言表。芬娜与蒋经国很快坠入爱河,两人因为同在组织里,生活亦无问题,于是提出结婚申请书。苏联当局也很快批准。

1935年3月15日,蒋经国25岁,芬娜19岁,在一个小小的宿舍里,既无豪华礼堂,又无华丽礼服,一对异国情侣,于简单仪式中,缔定白首之盟。他们第一个孩子爱伦(蒋孝文)10个月后诞生。

两人虽然结婚生子看似幸福,但生活上并不顺遂,因为蒋经国受到排挤打压,失去工作,全家的生活重担只好全部落在芬娜的肩上,直到女儿爱理(蒋孝章)诞生,才使得蒋经国孤独而痛苦的心稍稍得到慰藉。

4、一封《给母亲的信》

时光荏苒,蒋经国来到苏联已经12年了。父亲蒋介石在国内几次“围剿”共产党,消极抵抗日军入侵,倾全力打内战。这种倒行逆施的政策,激得民怨沸腾。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蒋经国写了一篇《给母亲的信》,并于1936年1月发表在《真理报》上,信中声称:

“……您的儿子已经成了真正富有的人,但这富有既不是田产,也不是银行的钞票,而是人类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解救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的办法。您的儿子虽然成了真正幸福的人,但这个幸福不是舒适安乐的寄生虫似的生存,而是努力劳动和自由的生活,是斗争和作战的伟大前途,是为全国人创造幸福的将来。1927年您给我的信要我马上回家,这个要求到今天还未能实现。但是您的儿子已经开始新的生活道路,他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他也许永远不会再落入父亲——那个笨蛋的手中,去做一个可怜胆小的孩子。您的孩子正要以坚定的决心在中国革命的大道上勇敢地迈步前进。

您以前的丈夫以极端野蛮的手段杀了数万、数十万的兄弟同胞,前后三次出卖中国人民的利益。他是中国人民的仇敌。我有这样的父亲,在中国人民面前是不能不感到耻辱的。对这样的父亲不但没有什么敬爱之念,对这样的人物我恨不能杀戮他、消灭他!

听许多人说,蒋介石在宣传孔子的孝和礼义廉耻的学说,这是他迷惑人的惯用手段,以此欺骗和愚弄人民的意识。母亲,您还记得吧?是谁殴打您、抓住您的头发,将您从二楼拖到楼下?那不是他——蒋介石吗?您向谁跪下,请求不要将您赶离家门?那不是他——蒋介石吗?是谁气我的祖母,使祖母因此致死?那不是他——蒋介石吗?这就是他对父母和妻子的孝和礼义。”

这封信后来经过《纽约时报》一转发,引起了世界轰动。蒋介石看后气急败坏,暴跳如雷。此信发表后不久,蒋经国又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恳请批准回国,但是没有被批准,他的归国遥遥无期。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对于这封让蒋氏父子失和的信,蒋经国曾在1937年5月所写的《在苏联的日子》一文中做了澄清和解释,说明了此事的原委:

1934年12月,监视期结束,苏联内政部乌拉山分部主任李希托夫把蒋经国叫到他的办公室说:“中国政府要我把你送回去。”接着话锋一转说,“决定权在我们,我现在要你写份声明给外交部,告诉他们说你不愿意回中国。”蒋经国“拒绝写这种声明”。1935年1月,共产国际要蒋经国前往莫斯科,王明对他说:“国内谣传你已在苏联遭到逮捕,你该写封信告诉你母亲:你在此间工作完全自由。”又说,“我们怕你中文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帮你拟了一份草稿。”蒋经国看了那份草稿,发现信中写的完全不是他想说的,因而拒绝签字。

后来王明找蒋经国的一个朋友来劝:“如果你同意他们代写家书,你将来或许还有机会被送回中国,否则你的生命就随时会有危险。”僵持了4天后,蒋经国终于屈服,同意在王明代拟的家信上签字。

5天后,蒋经国把信交给苏联内政部长,并告诉他是如何被逼迫写下这封信的。那位部长表示:“我也认为整个事情处理不当,”并说,“我会在和王明商量之后,建议将这封信销毁。”王明后来同意让蒋经国另外写,“信的内容,和第一封完全不同,”蒋“仍然只字未提希望返国”。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信写完上交后,蒋经国要王明将第一封信还给他,王明回答说第一封信已“销毁了”。蒋经国当时就怀疑有诈,后来发现王明“果然说谎”,他在那时才知道王明“已将第一封信寄回中国”,而且还把那封信在列宁格勒《真理报》上发表了。

蒋经国回到乌拉山后,去看了一个想回中国却没有盘缠的华侨陈甫玉(译音)。他卖书卖家具为陈甫玉筹集路费,条件是托他带信给蒋介石。此人后来半路被捕,那封信也落到苏联人手里。《蒋经国回忆录》认为,那封信也许现在还存在苏共档案里。

5、数次请求返国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留在西安。蒋经国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着急,立即写信给苏共领袖斯大林,请求返国探亲。之后不到三个星期,共产国际要蒋经国赶快去莫斯科一趟,当面告诉他:

“你必须以书面声明,保证回到中国后,绝不反对中国共产党,或是附和托洛茨基派。你这样做,将会很快被送返中国。”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蒋经国不但没有被准许回国,还频受打击。当时的苏联正掀起“清除托派”的清党运动,许多高级要人被整肃。蒋经国原有的苏共候补党员的资格也被撤销。

1936年12月蒋经国还被免除了《重工业日报》主编的职务,同时还失去了工厂的工作。一家生活,全靠妻子的工资收入来维持,过得极为拮据。蒋经国再次写信给斯大林,强烈要求回国。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而国内的父亲蒋介石也在想着让儿子归来,尽管儿子在苏联写信反对过他,但儿子终归是亲骨肉,在国民党和苏联断交期间,他曾多次求助于第三国际,想把蒋经国弄回来,但都失败了。

1936年初,蒋廷黻出任国民党政府驻苏大使。行前,蒋介石委托宋美龄转告蒋廷黻,希望他帮助寻找蒋经国。“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前来会见蒋介石,言语之间,蒋介石流露出思子之情:

“经儿赴苏十余年,现杳无信息,他生母日日烧香许愿,盼望儿子回家。唉!12年不见面了!”

周恩来满口答应,助他父子团聚。不久,周恩来通过中共驻莫斯科的代表把蒋介石的思子之情转达给斯大林。斯大林考虑到中苏、国共之间的微妙关系,为推动蒋介石抗日,终于同意蒋经国回国。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1937年3月,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史迪曼尼可夫把蒋经国召去,对他说:

“中国政府要求我们将你送回,苏联政府现在认为在南京的中国政府是友好的,所以我们愿意接受朋友的这项请求,把你送回中国。你觉得如何?”蒋经国当时怀着又喜又惧的心情立刻回答:“愿意回国。”

5、父子相认的曲折

1937年4月19日,离别故国13年的蒋经国带着妻子、孩子到达了上海,心中自是无比激动。夫妻二人没敢多作停留,立即前去南京拜见蒋介石。蒋介石一听儿子来求见,大发雷霆,拒绝接见。

蒋介石大骂:

“他到处发表文章,骂我反革命,眼里早已没有我这个父亲。他不是在苏联当厂长、住洋房,一个月拿700卢布吗?还来找我干什么?”

秘书陈布雷婉言相劝。过了一个星期后,蒋介石才接见了儿子。蒋经国送给蒋介石一套乌拉尔黑色大理石制的装饰品,送给宋美龄一件波斯羊皮外套做见面礼,蒋宋一一笑纳。然后蒋经国奉父之命回溪口拜见母亲。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当蒋经国偕同苏联妻子芬娜及孩子回到故乡溪口时,比去拜见父亲更为激动。毕竟比起父亲,母亲才是更让他心心念念的,是他在异国坚持回来最大的理由。

当时,毛福梅因儿子音讯久绝,不无悲观之想。如今突然出现,不免心起猜疑,竟以为这是诡计多端的蒋介石动出来的脑筋,物色一个年龄和相貌与经国相似的人,冒充经国归来,作为向她的交代和安慰。聪明的毛氏在与家中几位女眷商议之后,竟想出一个鉴别真假儿子的绝招来。

蒋经国来到丰镐房,毛福梅先命人将他们接到东厢房楼上,然后,让经国的大姑母(瑞春)等在前,毛氏自己在后,鱼贯上楼,去与经国相见,试看分离13年之久的儿子是否还能认识亲娘,兼以区别真伪。

当时,蒋经国见到诸位亲戚进来,只站在一边笑迎招呼和注视,当一见到走在最后的母亲,再也按捺不住,抢步上前,口喊“姆妈”。母子重逢,悲喜交集,止不住相抱痛哭。而后,抱着儿子爱伦的苏联洋媳妇也拜见了婆婆。毛福梅接过孙子,破涕为笑。

滞留苏联13年的蒋经国,生活究竟如何?事实是当厂长时邂逅蒋方良

举行婚礼那天,丰镐房中一片喜气洋洋,在举行了拜堂、献茶等仪式后,还按当地习俗,命新娘扎上“围身布”,入厨房炒“谷花胖”,用预先准备好的青松毛烧火,铁叉掀锅。浓烟上冒,熏得新娘闭目难忍,亲友则在旁边拍手欢笑……蒋介石曾为这俄籍媳妇取名为蒋方娘。后来把“娘”字去掉女旁,叫方良。

蒋经国归来,是蒋家继“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归来后的又一桩大喜事,毛氏兴高采烈,当即决定按家乡习俗,择日为儿子和媳妇补办婚礼。蒋经国对母亲一向孝顺温从,当然从命。

(正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