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妈妈的悔恨:我再也不阻止孩子吃零食了

 zhp001007 2024-03-10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前两天,朋友找我聊天,一开口就没忍住眼泪。

原来是女儿悠悠最近总是说“牙疼”,带她去医院检查后发现,悠悠有一半的乳牙都有龋齿问题。

并且,因为牙齿神经受到了感染,没法通过补牙来拯救,只能拔掉这些牙齿。

看到女儿哇哇大哭的模样,想着她的健康和颜值都将受到影响,朋友就焦虑得睡不着:

“我没有给悠悠吃零食、喝饮料啊,平时也注意给她刷牙,她怎么还会蛀牙?你是悠悠最喜欢的许阿姨,可以侧面帮我问问吗?”

受朋友之托,我找悠悠聊了聊,也因此知道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我妈妈真的很过分,别的小朋友都可以吃零食,为什么我不可以呢?

好,她在家里不让我吃零食,那我在外面吃可以了吧?放学后小伙伴会分享给我,睡前我也偷偷躲在被子里喝饮料。

我知道对牙齿不好,可是没办法,我就喜欢那种甜滋滋的感觉,吃完后心情很好,许阿姨肯定能理解的吧?

想到《小王子》里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都是小孩子。所以,我能理解悠悠的感受。

也忍不住感慨:一边是父母的禁止,一边是孩子的渴望,当两方需求不平衡,就必然出现斗智斗勇的现象。

在孩子吃零食这件事上,父母如果把智慧用错了方向,或许出现反效果,得不偿失。

图片

为了不让孩子吃零食,很多父母和我的朋友一样,采取严防死守的态度,

“这个不准吃,吃了会发胖!”

“不好好吃饭,就想着吃零食、喝饮料,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添加剂吗?”

那,父母的态度为何如此坚决?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45%的父母对国内的儿童食品不放心。

出于健康的考虑,会杜绝孩子吃糖,和接触高油高热量的零食和饮料。

毕竟,近年来儿童肥胖率居高不下,看到孩子的各项检查指标都呈现亚健康状态,的确让人操心。

然而,父母苦口婆心地劝阻,带来的往往是亲子关系的紧绷。

孩子要么哇哇大哭,要么埋怨父母不近人情,更严重者,甚至负气出走。

曾看到一个新闻,一个12岁的男孩和父母逛街时,看到喜欢的零食,央求父母买一包。

可父母认为该零食是垃圾食品,不愿意付钱。

男孩和父母大吵一架后,直接离家出走。

后来,由于实在太想吃那包零食,男孩又返回店里偷拿,被保安报了警,这才让父母找到男孩。

对孩子来说,零食是美味的、充满吸引力的,父母简单粗暴的禁止,并不能让他们断绝对零食的念想。

即使在家里严防死守,但孩子要出门和上学,这些时刻都能接触到零食,难免会放纵自己,偷偷吃糖,就像我朋友的女儿一样。

更可怕的是,有的孩子在年少时被压抑了欲望,长大后有了机会,就会疯狂报复。

明明预算不够,但控制不住自己,会把各种口味的糖果都买回来;明明已经吃饱了,却还要疯狂往嘴里塞,直到反胃才停止……

我的一位前同事就是这样。

父母对她要求十分严格,即使经济情况并不差,也从来不给她买玩具和零食,认为那些东西会分散她的注意力。

她羡慕别的孩子可以吃零食,但看到父母严厉的眼神,又只能压抑自己的想法。

终于盼到长大,有了工作,她开始疯狂囤积各类零食和饮料,每天都要吃得很撑,哪怕反胃也不停止。

当心理医生跟她说:“你要知道,那些只是零食,不是爱。”

那一刻,她嚎啕大哭。 

成年后的报复性补偿行为,都源于年少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理解和爱。

在父母眼里的垃圾食品,在孩子心里却是安全感的证明、是被在乎的体现啊。

图片

闺蜜告诉我,6岁的儿子居然对零食说“No”了。

她带儿子去超市买零食,没买到儿子想要的豆干。第二天路过其他超市,想起这件事,说带他去买。

儿子摆摆手:“不用了妈妈,昨天才买了零食,等吃完了这一波再买吧。”

闺蜜坚持:“可是你喜欢的豆干没买到呢。”

然而儿子的态度更坚决:“不着急,我们下次再买。”

想到儿子才6岁,已经懂得克制欲望,闺蜜特别欣慰。

我提醒:静下来想想,这或许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闺蜜平日里不阻止孩子吃零食,还会主动问孩子的想法:“想吃什么,我们都可以买,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也是为了让生活更舒服一些。”

不过,她要求儿子每次购买时必须控制价格、算好时间。

比如,用100元买果冻、豆干和巧克力,这些零食要吃一周,可以一天吃完,也可以每天吃一点,具体怎么分配,就由儿子来决定。

她还会带着孩子查看配料表,告诉他哪些东西不能吃,因为身体没法代谢,会产生负担。

慢慢地,孩子由最初地迷恋零食,到后来会主动减量,并跟妈妈说:“我在科普视频里看到,多吃糖会变笨,我每天吃一颗就行。”

从闺蜜儿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孩子吃零食的需求被满足,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自控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有整个人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和坚定。

有了这个感觉的加持,相信他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会少一些焦虑和迷茫,多一些从容和开心。

话说回来,吃零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心理学博士张怡筠认为,人们选择吃零食,并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和舒缓压力,因为吃零食的行为与人们自我抚摸行为的机制是相同的。

当我们的嘴部接触到零食,皮肤神经会将美味、愉快的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大脑分泌神经递质多巴胺;

当我们咀嚼和吞咽零食,原本的紧张、焦虑情绪会得到释放,身心由此放松。

就拿大人来说,情绪低落的时候,吃点薯片、嗑嗑瓜子会感觉开心,逛街和看电影时来点零食,便会觉得好上加好。

对于孩子也是一样。

他们会遇到学习上的烦恼、人际交往的困惑,每当这些时候,吃点零食,就会感觉开心和满足。

因此,与其禁止孩子吃零食,不如鼓励他们适当吃点,并慢慢引导孩子学会克制不合理的欲望。 

图片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里,这样来关心和引导孩子。

第一,健康为先,美味为辅。

前面说过,父母允许孩子吃零食,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可以避免孩子的匮乏感。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纵容孩子无节制地吃零食,对所有美食来者不拒。

我们平时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健康的零食,满足口腹之欲,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

比如,新鲜水果、酸奶、坚果,还可以带着孩子自制零食,让孩子享受劳动的快乐。

实在想吃点其他的,比如辣条、泡面等,可以和孩子约定,在不影响主食摄入、影响健康的原则下,适量偶尔吃一点,没关系。

这里做个温馨提醒,如果是别的小朋友有的,孩子想要的,父母也要记得给孩子买,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爱。

第二, 制定规则,并给予孩子选择权。

有的孩子会特别喜欢吃零食,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零食日,彼此做好约定,当天逛超市采购,可以花多少钱、买哪些零食。

在规则范围内,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零食,可以尽情享受零食。

父母平时答应给孩子买的零食,也不要拖延和食言。孩子看到父母有诚信,说到做到,自己也会耳濡目染地学习。

当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和自我负责,成长也会悄悄发生。

第三, 引导孩子感受自己的身体,学习管理情绪。

后台有家长提问:如果孩子生病了,不能吃零食,但他非要吃,不给就撒泼打滚,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孩子感受自己的身体,尝试有节奏的呼吸,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以告诉妈妈,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怎么做才能消灭这种不好的感受?”

当孩子知道,通过转移注意力、和父母聊天等方式,可以调适不愉快的心情,放下对零食的渴求。

当孩子学习认识自己,了解情绪从何而来,再慢慢管理情绪,知道当前更重要的是什么。

那么,他们就会一点点变得成熟起来,懂得理性消费,也不会迷恋甜食,慢慢提高对人生的掌控力。

点个“在看”,祝福每个孩子,都能享受零食带来的愉悦,迎着阳光茁壮生长。


作者 | 许小猫,公众号:奇思妙想许小猫(ID:xvxiaomao2018)。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