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神

 医神通 2024-02-20 发布于重庆

话说中医这门学问,到现如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其实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拿近两千年前的医圣张仲景来说,其书《伤寒论》、《金匮要略》遣方用药出神入化,凭脉辩证了然于胸,化裁加减明白无疑,可谓是达医之神境。只要方症相应,医圣之方确实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已并非神话。然而自汉以降,唐方书仍继承了医圣时期的路子,随其脉症而治,但已经明显没有了医圣的功力,所列之方,大体虽不差,然遣方用药已经没有了医圣时期的水平,到底具体到该用哪位药,到底具体到哪位药不能用,病症会怎样变化,变化之后又该如何加减化裁,唐方书在这方面就已经逊色了一些,用药遣方就相对模糊了一些,没有医圣那么具体明白了。但总体来说,大方向不差,只要能够认证准确,脉症相应,按照唐方治疗,效果仍然不错,已经远超后代不知多少倍了。

唐以降自宋,用药遣方显然就更杂乱了,当然其仍然遵循汉唐的宗旨,都是随病症变化遣方用药,只是用药的准确度没有那么高,一种病症有很多不同的方剂,方剂之间的药物也不尽相同,所以如何取用就需要一定的辩识能力。像宋代方书《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前两部体例很大,载方无数,可其权威性相比汉唐方书就差很多,原因就在于所载之方较杂乱,没有严谨的取用化裁,也没有相对应的脉症变化,以至于用途没有那么广,当然也并不是没有用,一些之前没有记载过的疾病以及论述和潜藏在里面的经典方剂都是很有价值的,同样需要一定的功力才能辩识出来。

宋代以降,医生们重理而不重疾病本身,各执一词,发扬光大,分门别派,自顾自的发展自己的所思所悟,自此中医这门学问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在汉唐宋时,根本不会见到什么理论门派之说,不过随病而治罢了。所以宋代到明清,不能说没有高手,只是高手越来越少,越来越没有汉唐时期那么厉害了,整天的阴阳五行,气血两虚,试问仲景治病可否提过这些?只有脉法章多有阴阳血气之论,但这些东西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认清疾病,而不是以这些东西为核心。近几百年来的路子都是重理论,以理论为核心,而抛弃认识疾病,也就导致了现在良医名医的缺失,也就导致了分门别派的态势。

有人说中医是在发展,要我说,中医是倒退了不知多少步。现如今包括近几百年来有谁能够达到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水平?有谁能够像伤寒论那种用药入神的境界?加减化裁准确到某一味药,遣方制剂精确到某几味药,神境如斯也?

要说学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能够见微知著,遣方用药,将所学知识完全归于无,完全认识人体运行机制,完全认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完全理解不同药物所治之不同,完全理解每一位药物背后蕴藏的天地法则,完全理解望闻问切背后的深层次原理,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书籍完全吃透,完全领悟其背后蕴藏的天地人理。之后,不再受任何书籍理论方药的限制,遇到疾病,望闻问切,自己就能明白哪里出了问题,该用某某药,制定某某方,或针灸某某孔穴。完全不受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限制,或许你自己开出来的方子跟伤寒论的方子一模一样,我想这方为中医之神也。

当然现目前中医界还逃不出一部《伤寒论》、金匮要略,不论你是经方大师也好,时方派大师也好,温补派也好,如果一个疾病出了你认知的范围,也就是说不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记载中,你当如何应对?即使你是经方大师,想必你也束手无策吧!如果不搞懂天地人理,无法认识疾病背后的原理,不管你是哪个派别的高手,只要出了你那个派系的范围,你也只能紧皱眉头罢了!所以说,成也伤寒,败也伤寒,祖宗留下的经典虽然能帮助我们治疗很多疾病,但是很多人只知道守成不变,不去探究经典书籍背后的原理,只知道用其方治病,一旦遇到书里面所不记载的问题,便茫然不知所措,如此,谈何进步?所以,学习经典,就是要将经典背后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然后用这些东西去治病,那你就是下一个中医之神。虽然谈何容易,但这才是一个中医人该做的事。而不是坐守其成。

所以说在我这里,根本不存在什么经方时方的差别,你怎么知道某一个时方不是别人用经方的思维开出来的呢?你又怎么知道经方通过加减化裁不能演变成一个时方呢?世间疾病千千万,仅靠几百经方就能完全通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便是思维模式。能通过经典书籍学到张仲景、华佗、扁鹊、淳于意等先贤看病以及遣方用药的纯正中医思维才是神境。学到他们的境界,那么才有可能有更多的金匮要略,更多的伤寒论现世,才能够达到一剂知,二剂已,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神奇效果。为什么现如今中医治病疗效平平,正因为是除了书上有记载的病症,那些没有记载的,那些变化的问题我们根本不太会自己去处理,遣方用药的思维模式完全脱离甚至违背了正确的思路,也就导致了效果不好的情况,这才是我们现在中医学子中医界应该深刻反省的问题。

所以经典必须研读,而深刻领悟经典背后的原理以及其思维模式才是重中之重,这才是中医发展的基本准则。

人划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