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草容生 2024-03-11 发布于湖南

1943年2月2日,随着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德国第11军残部向苏联军队投降。至此,这场改变世界的大规模战役就此落下了帷幕。

在这场持续七个月之久的漫长战役中,苏德双方几乎是倾巢而出,斯大林赌上了苏联的国运乃至全人类的未来,在斯大林格勒城下俘虏了德国元帅保卢斯。

此战之后,曾经所向披靡的的纳粹德国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全面战争的进度被放缓,第三帝国迎来了丧钟之上的倒计时。

在传统史学叙事中,斯大林格勒战役被成为二战乃至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但随着相关绝密资料相继公开,围绕该战战史的研究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根据相关史料,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纳粹德国高层出现了对苏和谈的声音。

在他们看来,既然巴巴罗萨和台风计划已经无法达成目标,苏联在短时间内无法被完全征服。

那么不妨中止这场你死我活的争斗,将注意力从新转移到西线战场上,经营法国和海军,应对加入欧洲战场的美国,避免陷入到持久战和两线作战的泥潭中,复刻拿破仑在俄国铩羽而归的“悲剧”,待击垮英美之后,再收拾苏联也不迟。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保卢斯

以当代人的上帝视角来看,这种趋利避害的想法符合逻辑,一旦纳粹德国能和苏联达成和平协议,那么战争走势必将迎来转折,人类历史都有可能被改写。

“万幸”的是,希特勒对于高层内部的和谈之声不懈一顾,对战争的狂热早就冲昏了他那本就不太理智的头脑,继续对苏作战的观念占到德国高层内的上风,第三帝国的战车“义无反顾”地向毁灭的目的地冲去。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赌上第三帝国的命运与苏联死磕,在这场人类浩劫的背后,各方势力和精英政客们又在扮演什么角色。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从希特勒上台到苏德战争

1919年1月18日,协约国主导的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在这场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上,曾经的盟友们勾心斗角,为了自身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

对于战争的“罪魁祸首”德国,英法两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法国力主将德国弄垮,废掉德意志民族的武功,让自己成为欧洲大陆独一无二的陆上霸主。

而孤悬海外的英国却不想见到德国一蹶不振,向来奉行孤立主义的盎撒人不能容忍西欧大陆有一个最强的存在,这不符合英国的战略利益,法德之间的针锋相对才是英国当局乐意见到的。

于是,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下,《凡尔赛和约》新鲜出炉,德国虽然被战胜国施加了诸多限制,譬如禁止其拥有空军,陆军人员压缩到十万人等等。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凡尔赛宫

虽然在战后条约中元气大伤,但被打断骨头的德国远远没有到瘫痪的地步,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先进的教育体系让德国在技术层面一骑绝尘。

为了规避《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条款,德国当局玩了一手偷梁换柱,将军工技术融入到民间产业中。

1929年,大萧条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为了维系自身统治,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展开了自救行动,有的国家运用“凯恩斯主义”,尝试用政府机器干预市场经济活动,譬如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导的“新政”。

而有些“特立独行”的资本主义国家,困于本国国情,没有国家干预的土壤,又不能眼睁睁看着经济崩溃,只能选择饮鸩止渴,炮制出一个“全民公敌”来转移矛盾,并借机对外扩张。

通过海外掠夺来博取经济复苏的契机,进而将全体国民绑架到极端民族主义的战车上,这其中就包括德国。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罗斯福

正如上文所述的那般,《凡尔赛合约》非但没有限制住德国的发展和武备实力,反而成了德意志极端民族主义的温床,再加上大萧条这样一瓶完美的催化剂,德国民众对犹太人以及外国势力的仇恨程度达到了顶峰。

陷入疯狂的民众们推举了一个更疯狂的恶魔做他们的代言人,这个代言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1933年,希特勒通过政治手段,将德国权力尽收于手,成为万人之上的国家元首。从此刻开始,战争的阴云浮现在欧洲大陆的上空,各方势力在暗流之下蠢蠢欲动。

然而,面对德国明目张胆的扩军,英法两国的态度却极其暧昧,英国政府的德国的重新崛起可以说是乐见其成,毕竟德国强大才能保证欧洲大陆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如此英国才能在海外维持霸业,坐山观虎。

既然英国当局不愿意干涉德国,那么和德国死磕的法国有为什么对日耳曼人宽容呢?

其实,不是法国人不想管,而是现在的法国实在是无心外务,本以为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能让法兰西再度伟大,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高失业率和低效的工业生产不仅拖累了法国经济,同时也延缓了法军装备的更新迭代。

在多重负面因素的加持下,法国当局对德国公然违反《凡尔赛和约》的行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军方内部又在陆军改革上矛盾重重,最后只能选择修建马奇诺防线做被动防御。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英法的绥靖政策,给希特勒带来了更多的底气,英法希望自身的“包容”能做到祸水东引,让德国与苏联死磕,毕竟在他们眼里,共产主义的威胁可比纳粹要大得多。

但是,苏德两国也看穿了英法的小九九,彼时的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正抓紧时间对全军进行装备升级。

而纳粹德国当局为了规避两线作战,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覆辙,决定先向苏联妥协,两国在各自外长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的推动下,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意味着英法当局的祸水东引的政策破产,就在协定签署的一周后,德军闪击波兰,英法作为波兰的盟友选择壁上观,眼睁睁看着波兰沦陷在纳粹的铁蹄下。

占领波兰后,纳粹德国并没有按英法期待的那样继续东进,而是挥师西征攻伐法国。

法国当局自侍有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足以将德国军队阻挡在国门之外,再将德军拖入到堑壕战的深渊中,用“丰富的经验”击败他们。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马奇诺防线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装甲部队和运动战战法的出现早已改变了战争方式,纳粹德国的装甲部队无视矗立在前方的马奇诺防线,利用高机动性穿越无人把守的阿登森林,直接出现在马奇诺防线的后方,让这条耗时数年之久的巨型工事变成摆设。

马奇诺防线的崩塌摧毁了法国军队的战斗意志,再加上法国政坛内部不稳定,资产阶级担心法共会打着抗德的旗号夺权,果断选择卖国求荣,向纳粹德国举起了白旗。

谁都没有想到,号称“欧陆第一”的法国陆军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败涂地,第三帝国如日中天,将目标对准了英国。

不得不说,英伦三岛优秀的地理位置救了盎撒人一命,第三帝国虽然拥有强大的陆军和空军,但海军的发展始终慢人一步,无法在海洋上取得优势的德国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空战上,希望利用空中优势逼迫英国与之和谈。

但是,此时的英伦三岛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无论德国人怎么狂轰滥炸,英国人就死死秉着这最后一口气,坚决不向日耳曼人服软。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不列颠空战

对于纳粹德国而言,战争是他们令政权存续的重要工具,如果没有海外资源掠夺,那么其脆弱的经济体系将面临崩塌,既然英国无法在短时间内被征服。

而战争的车轮又要继续推下去,就必须要找新的战争目标,而这个目标就落在了苏联头上。

虽然德苏两国签有互不侵犯条约,但双方高层都心知肚明,这纸条约只是各自争取时间的缓兵之计。因而在这段空窗期,苏联大力推动军备换装,准备即将到来的战争。

天有不测风云,人再怎么未卜先知,也很难在正确的时间点作出最正确的那个选择。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550万人马,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即便苏联已经在为战争打基础,但德国的闪电战实在是太快了,苏军的换装工作也没有全部完成,仓促应战下,苏联节节败退,丢掉了位于欧洲的大片领土。

德国当局也没有想到苏联会这般经不敲打,狼穴的高官们都觉得苏联即将要成为第二个法国。但是,德国人似乎忽视掉了一个致命问题——俄罗斯的冬天。

俄罗斯的冬天,是保卫这个国家的天然屏障,无数试图征服这片土地的外来者们都因为冬天铩羽而归,纳粹德军也不例外,十月份,德国本土还沉浸在季风气候所带来的温润,俄罗斯的大地上早已白雪皑皑。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斯大林格勒战役

凛冬已至,在苏联境内的德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苏德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德军士兵们还穿着凉爽的夏秋军装,如今大部分入苏作战的德军依旧配备单薄的衣衫,寒冷的天气令他们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而习惯严寒的苏联军队借此机会养精蓄锐,并在德军疲惫之时发起反攻,先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和谈之谜

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苏德战争的天平渐渐向苏联倾斜,纳粹德国陷入到持久战的深渊中。

德国存储的战略资源出现短缺,只能加大对欧洲沦陷区和仆从国的掠夺,进一步导致了占领区域的动荡,反德运动和解放游击队层出不穷,给德军的后勤补给造成严重的阻碍。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德国虽然没有到油尽灯枯的地步,但持久战带来的负面效果已经现象,德国高层内部涌现出对苏和谈的声音。

其实,苏德战争期间是否进行过和谈,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界讨论的重点。譬如在1953年,前苏联克格勃负责人贝利亚在斯大林死后的政治斗争中败北,在接受审讯时披露了苏德和谈的相关细节。

那是在卫国战争爆发的三个月后,面对德军势如破竹的战斗力,资深政治家斯大林束手无策,只能紧急召来保加利亚驻苏联大使斯塔梅诺夫,希望这位外交官能充当两国元首的中间人。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贝利亚

在斯大林于斯塔梅诺夫的会面中,苏联外交部的第一负责人莫洛托夫提出应马上与希特勒媾和,并开出了割让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地区东部土地的条件。

关于此次和谈尝试的结果,学界上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斯塔梅诺夫拒绝充当中间人,他只是一个仆从国的外交官,在战争期间充当政治掮客是一件风险极高的差事。

而另一种说法是斯塔梅诺夫向希特勒提交了苏方和谈的意向,但当时第三帝国如日中天,苏联军队屡战屡败,希特勒觉得苏联方面开出的价码太低,而他认为自己的装甲部队可以在苏联的领土上所向披靡。

而下一次关于苏德和谈,则发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在1970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中,英国历史学家里德尔·哈特,同时也是本书作者披露了着一事件。

这次和谈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主导《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和德国外交政客里宾特洛甫,里宾特洛甫提议以第聂伯河为界线,而莫洛托夫则提出双方疆土应该回到战前状态,此次和谈尝试则是在被美国知晓后不了了之。

其实,此事只要稍加推敲,就能发现里面的蹊跷。首先,希特勒本人就不可能对苏和谈,上文中我们提到,如果对苏战争中止,那么第三帝国只能将进攻矛头再度放到西欧上。

要知道此时美国已经参战,租界方案已经生效数年,大量战略资源通过各种运输方式进入各同盟国,北非战场和海战的失利早就让德国失去了染指英伦三岛的机会。

和毫无希望的西线战场相比,第三帝国在东线投入了大量资源,两次重大战役的失利并没有让德军完全失去主动权,如果能在接下来的大战役中取得胜利,不是没有绝地翻盘的希望。

在德国的战略中,他们并不是要全部占领,而是要尽可能将苏联领土压缩岛乌拉尔山脉以东,占领苏联重要的资源产区和工业区,断绝其造血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德军的进攻重点在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上。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北非战场

也就是说,不是希特勒不愿和谈,而是在他看来,如今的局势并没有和谈的必要,对于这位疯狂的战争狂人而言,只要有一丝希望,他都要像赌徒一般搏一把。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希特勒本人没有和谈的意向,那么关于苏德和谈的传言又是怎么出现的。结合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所谓的传言,很有可能是苏德两方共同释放的烟雾弹。

对于希特勒而言,他需要发动新一轮的大规模战役,试图在劣势情况下绝地翻盘,所以他要像外界释放对苏和谈的信号,在麻痹苏联的同时,挑拨苏联与同盟国其他成员的关系,让盟军阵营陷入猜忌之中。

而对于苏联而言,从1941年到现在,苏联几乎是唯一一个与德国进行陆地交战的国家,两年的战争近乎摧毁了苏联在建国后所有的建设成果,更有千万军民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可以说失去了整整一代年轻人。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希特勒

与之相对的是,盟军的其他国家却是“岁月静好”。英国陆军从敦刻尔克撤退后就龟缩在英伦三岛,虽然在北非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但北非战场的规模和苏德战场没有可比性,北非的胜利所带来的战略意义并大,而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一直没有什么大动作,维系法国依旧加足马力,给希特勒的战争提供大量物资支援。

所以,这个所谓的和谈也可以看成是苏联对西方盟国的最后通牒,如今我们在东线死死牵制住了德军主力,英美这两个几乎没受损的大国不去开辟第二战场还等什么,难道要复刻战争刚刚爆发时英法联军对波兰的“见死不救”吗?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结语

1943年7月5日,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库尔斯克战役就此打响,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进攻战中,德国虽然取得了一定战果,但自身元气大伤,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此战过后,第三帝国正式迎来了毁灭的倒计时,苏联军队发动大规模反攻,不断收复被纳粹占领的土地。

英美等国也在次年6月于法国诺曼底开辟第二战场,德国终于迎来了最令人绝望的两线作战的时代,全人类终于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而所谓的苏德和谈,也在这一刻化为了泡影,第三帝国的未来,注定只剩下毁灭两字。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希特勒军队已难以支撑,为何拒绝与苏联和谈?

参考文献

从档案资料看苏德开展两年前关于势力范围问题的三次谈判——徐隆彬

从解密档案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共产国际策略的变化——徐隆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