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5授衔轶事之副兵团级

 兰州家长 2024-03-11 发布于甘肃
这几天关于55年的授衔,讲过了贺晋年,莫文骅,还有“行走的孙子兵法”,郭化若。这几位在当时的评定,都是副兵团级。其中莫文骅和郭化若,本来在上将的预授名单,最终被移出,评了中将。

图片

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三位同样是副兵团级,也在上将的预授名单,最终评为中将。莫文骅和郭化若,来自红一方面军。剩下的三位分别是来自红二方面军的廖汉生,来自红四方面军的程世才和李天焕。
今天我们不讲廖汉生,程世才和李天焕,是因为什么被放到中将。我们讲讲副兵团级干部,是如何来评定的。
我们的评衔过程是很漫长的,实际上在55年授衔的10年前,我们就评过一次。当时饶漱石和周公都被临时评为中将,其实只是为了应付谈判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就把军衔制度正式提上日程了。但这种事儿,没办法单单凭军功,就像我们古代历朝历代,开国之初封侯拜相,要考虑的事儿太多了。所以,我们的拟定授衔名单,也是几经修改。

图片

首先是明确要评定军衔的制度,军衔仅仅是一个细分垂类,实际上要明确干部级别。1951年2月15日,发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全军所有干部,均评定个人级别。
此项指示,为今后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初步基础。
1952年3月14日,发布《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所划分的等级,为9等21级。从这里开始,就可以讲讲我们要讲的重点,副兵团级。
兵团级干部分为正、副、准,3个级别。正和副,是怎么来区别的呢?按照当时的规定,兵团及相当于兵团的二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一般应评为正兵团级。兵团副司令员和副政委,一般应评为副兵团级。
为了增加评定的弹性,同时还规定,个别不适宜者应酌情降低。
1955年1月23日,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此项指示,依据52年的干部评级,基本上把军衔给敲定了。其中明确提到,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副兵团级、准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中将。
第二个月,2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发布,算是以官方形式,进行全社会的公开公布,走一走流程。
关键时间点,来自1955年1月14日和15日的军委座谈会。16日,彭老总和罗帅把元帅、大将和上将的拟授名单提交老人家。
在大将拟授名单中,副兵团级的有周纯全、陈再道和彭绍辉。上将拟授名单中的副兵团级,就更多了。张爱萍、韩先楚、洪学智、李天佑、刘震、莫文骅、郭化若、廖汉生、程世才、李天焕,等等非常多。
再经过一阵讨论后,元帅人选的11人,压缩为10人。大将人选的22人,压缩为10人,这就使上将的人数进一步增加。

图片

因此,又多了一些考量。比如,拟授上将的陶铸、李井泉和曾希圣,他们只是兼职政委,所以不进行军衔评定。再比如之前说的五位,莫文骅、郭化若、廖汉生、程世才和李天焕,这五位副兵团级,从上将放到中将。
其实副兵团级评定上将的也不少,有19人。但是考虑到压缩人数,就从部队中军政主官在职时间长短,以及早期红军各军比重来考量。比如红七军出身的李天佑,评定军衔时,以副兵团级来评定,最终是上将。那么同样是红七军出身的莫文骅,军政主官时间比李天佑差点儿,那就放到中将。
总体上,就是这么个情况。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不对,有的是因为和领导人搞得关系不好,所以被压了。我承认,这种因素有,都是活生生的人,不可能没有个人情感。但是从客观角度,在今天不做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