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聪明地应对生活中的愚蠢行为

 熙桓心理 2024-03-11 发布于北京

在以上那些时刻,你是不是特别生气、愤怒?感觉自己一点就炸,达到了厌蠢症的高峰。

“厌蠢症”一词是网络上对人们某些共性情绪的描述,因为符合大部分人的经历体验,又能引起共鸣,所以被大家经常拿来使用,也成为一个流行网络词。它引起了非常多的争论,有人说此蠢非彼蠢,甚至连央视网也对“厌蠢症”进行点评。

但不管是生活场景中的哪种蠢,这个词准确描述出大家在面对一些场景时候的心理共性和情绪体验。那么它背后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呢?

厌蠢症激发是在负面的社交互动中产生,也可能产生在对他人的社会观察中。

我们先说对他人的社会观察。现在我们常常通过手机去了解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授基本生活技巧的博主的视频评论中有一些这样的声音:这也用教吗?这也太简单了!我的厌蠢症被勾起来了。不理解这样的视频怎么会火。等等。

这些评论充满了智商上的优越感,甚至对不会的人怀以鄙夷的感情。

这些评论的背后是人们对“异己者们”的排斥。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的行为倾向更容易向和自己相似的、同频的人表现出善意,不同的人则表现出冷漠或者恶意。

这也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习得的天然的防御手段,即把不同视为威胁,从而进行否认和指责。尤其是涉及到价值观的部分,会特别敏感。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厌蠢症”的本质。它往往源于我们对智慧和能力的追求,以及对自身认知水平的高度期望。当我们遇到那些表现出明显愚蠢或缺乏常识的人时,我们可能会感到不耐烦、愤怒甚至蔑视。这种情绪反应的背后,是我们对于智慧和合理性的内在标准在起作用。然而,“厌蠢症”也可能反映出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我们希望与聪明、有能力的人交往,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因此,对愚蠢的反感可以被视为一种筛选机制,帮助我们辨别和避免与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人接触。

很明显的事情是,对于“冬至时候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这样一个地域文化差异,因为交通的便利和网络的发达,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清楚。

像我朋友,她就一直不知道这种区别,在她接受到的信息里,以为全中国在冬至的时候都吃饺子。为此我们还有过小小的争论。这点对于跨地域上学的人来说,应该体验比较深,

跨地域加速了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网络则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文化价值等更容易发生短兵相接的情况。我们看到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或者事的时候,就容易激发厌蠢症的出现。

第二个是厌蠢症的高发场景——职场。经常会有这样的抱怨:同样的错误再三再四的犯、完全不动脑子只想拿来主义、自己蠢也就算了还装单纯恶心人、度娘能搜到的东西却不停地问别人。等等

这种“厌蠢症”的人给人感觉是傲慢和尖刻,但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是焦虑和担忧,特别是在今天这个词语作为网络热词来表达自己心境。

通常他们焦虑和担忧的原因是:不想给别人收拾烂摊子、不想付出过多的情绪劳动,但又为了完成这项工作而不得不做。

厌蠢的对象不限于任何人,客服、同事、甲方等等都有可能。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里面涉及到了达克效应知识诅咒

达克效应意思就是当人们认识不到自己的无知时,也往往更加高估自身的能力,否认别人的能力,表现出的就是「蠢且不自知」的言行。也就是理直气壮的不懂。

而知识诅咒就是默认为他人和自己有一样的知识背景和能力。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厌蠢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我们过于强烈地厌恶愚蠢时,可能会忽视他人的成长空间和努力,从而对他们产生不公平的评价。此外,“厌蠢症”也可能使我们陷入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难以理解和包容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那么,如何应对“厌蠢症”呢?

当我们觉得疲惫、压力大的时候都有可能出现厌蠢,因为为别人的错误负责会过度消耗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适当休息和明确边界是有助于减少厌蠢情绪的体验。

其次,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个世界就是因为大家不一样才有意思,我们要求同存异,去认识和包容其他的生命形态。

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和成长过程,没有人是完美的智者。试着以更宽容的心态看待他人的愚蠢行为,也许我们会发现他们也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因为“厌蠢症”而过于苛刻地要求他人?是否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的感情?通过自我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更加包容和理解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学家也提醒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遇到令自己讨厌的愚蠢行为时,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动机。也许他们正处于困惑或压力之中,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指导。最后,让我们用爱与理解来化解“厌蠢症”。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给予更多的宽容和成长的空间。因为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潜力,而我们的尊重与包容,将成为他人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