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背后的英雄丨参观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感言

 庐江书院 2024-03-12 发布于广东

作者丨广东实验中学高中生 赵雯予

凛冬一月,我在一周内先后两次来到南越王博物院的王墓展区参观,分别是自行游览参观以及跟随班级进行集体研学。参观过程中,在了解南越国乃至整个南方地区历史的基础上,大家见识了含金量高达98%的“文王行玺”印、雕刻精美的犀牛角玉杯和丝缕玉衣等镇馆之宝,也获得了参观真实墓室的难得机会。

但最触动我的并不是上述的这些文物珍宝,而是考古工作者和文物工作者的付出。

2023年是南越文王墓发现发掘40周年,博物院为此特设专题展览,以时间为线展示了当年考古工作者们的真实工作情况以及如今博物院的文物保护情况。四十年前,在设备不如现在先进的情况下,考古工作者们可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发现时,王墓第一扇门因山体重力已经受到损坏,第一道墓门因此被打开,可容一人通过,但第二道墓门依然紧锁,考古工作者们只好从墓室地面挖出通道,派人从地下进入后将其打开;墓室一个侧室原有整齐放置在木架上的各种器皿,但经过水浸和多年侵蚀后木架已腐朽倒塌,各种文物铺满侧室地面,为保护现场完整真实,文物工作者只能创新性地搭建低空作业平台进行发掘......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

从细节中也可窥见院方现在的一些文保工作情况。在馆中参观时,如果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各展柜角落里的监测仪器。而第一次参观过程中下到墓室原址时,除了随处可见官方宣传片里出现过的二氧化碳检测仪外,我还注意到墓室墙上的白色细胶布和旁边的标记贴纸,同样的标记贴纸也出现在墓道两侧的石面上。我拍照记录并在研学中询问了讲解员老师,得知这些标记并非发掘时留下的,而是博物院日常维保工作中对需要修复或保护的地方做的标记。当天广州下了小雨,为防止玻璃屋顶漏水损坏遗址,馆方工作人员还专门采取了保护预防措施。

说起考古、文物保护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不知大家会想到什么。或许是“冷门专业”,亦或早已火出圈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敦煌修文物”。但这并非它们的全貌。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和露天遗址,大部分游客看两眼再拍拍照就略过的文物、那些并非“镇馆之宝”的看似不起眼的小展品,背后却承载了文物工作者们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努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都在向前走,唯有他们在往回走,虽走得慢,但很坚定。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我们应当看见文物背后的他们,这些幕后的英雄。

整理发布丨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

图片拍摄丨何金德

图文审核丨陈嘉瑜(广东实验中学高中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