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I+政务服务”将带来哪些改变?

 姜德峰 2024-03-12 发布于上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也进入了智能化的新阶段。如果说“互联网+政务服务”改变了服务理念,提升了服务宽度和广度,那AI+政务服务”将彻底改变整个服务模式,增强服务的深度和温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业务流程原子化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各省市在线上服务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通过服务事项标准制定、业务流程优化再造、线上线下服务协同等,政务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目前更多的工作只是把部分服务迁移到了线上,其基本模式并未改变。AI赋能政务服务,将用机器代替人工填报、人工审核、人工存档等部分工作,需要将政务服务全流程进行原子化解构,包括申报材料需要什么材料、什么格式、哪些数据、哪些字段,部门审批标准依据哪些政策文件、有哪些审批规则、需要审查哪些要素等等,使各个服务环节尽可能颗粒化、标准化、模型化、自动化,自然就可以做到智能材料制作、智能审批等,使整个服务更加简单、高效、便捷。从上海、浙江、江西等地实践来看,业务流程原子化不仅是“AI+政务服务”的本质要求,也是未来智能政务建设的基础。通过业务流程原子化,将使政务服务全流程均可量化,使其服务变得更透明、更具创新性。
2、运行方式智能化
目前,人工智能已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政务服务作为主要依靠人力的规范化工作,“AI+政务服务”将推进整个运行方式实现智能化。一方面针对群众准备申报材料,由人工智能制作材料改变传统的群众填报材料,通过对具体事项所需材料进行模板化、标准化,可以做到申请表单自动生成、申报材料信息自动填报、智能制作等,同时针对群众自备材料进行智能识别分类、结构化信息提取、存储复用,进一步提高智能材料制作效率。显然,通过智能制作材料的平台能力建设,窗口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帮办制作材料,免去群众查信息、看材料、备材料等繁琐的工作。同时,利用远程帮办服务模式,也可以实现“跨省通办”,彻底解决当前“跨省通办”遇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审批规则模型化,由机器来对审批要素的完备性、一致性、矛盾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测,实现由人工智能审批来辅助人工审批,全面解决由于综窗改革带来的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储备不够、能力不足以及受各种因素影响带来的工作压力等。当然,人工智能审批的能力也可以赋能给到各服务终端,为群众自助办理业务时提供提前预审的支撑。
3、服务模式主动化
目前,各省市借助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进一步加大数据共享、业务互通、网办服务等力度,但不得不说其实施路径已出现了瓶颈。同时,一味追求“网办率”也出现了疲于应对、资源浪费的情况,各地所谓的“全程网办”,其较强的专业性及较高的学习成本,导致95%以上的群众还是“不会办”、“不能办”。为此,“AI+政务服务”不仅为群众提供了智能帮办的能力,且改变了政务服务的传统模式。通过在上海浦东及各地的实践来看,目前利用AI构建的智能制作材料的平台帮办能力,实现了窗口工作人员直接为群众智能制作材料,可以是线下帮办,也可以是远程帮办,真正打造了主动服务模式。显然,AI不仅使政务服务回归了本原,窗口工作人员由原来的审查员转变为服务员,且改变了整个政务服务的流程、模式、生态,使整个服务更加高效。标准化的智能材料制作既提高了申报效率,也提高了窗口审核审批效率,促使整个链条良性循环,同时大大降低了群众办事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材料成本等,提质增效、降本增效已成不争的事实。
AI+政务服务”已不可逆,将对政务服务理念、模式、人员角色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其实施的力度、深度取决于我们的理念、决心和信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