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溪八景

 笑嘻嘻1 2024-03-13 发布于江苏

戴溪八景(一)

戴溪原名戴埼,位于常州城南50里,南阳湖西岸,旧属阳湖县安尚乡,部分属昇西乡。解放以后改为戴溪乡,1999年,戴溪镇并入洛阳镇,镇区今为洛阳镇戴溪社区。

 

六朝时期,此地皆为“沮湿之区”。元嘉二十二年(445),阳湖、建湖、菱韶等“小五湖”得到治理,遂成良田万顷。明中《成化重修毗陵志》已见戴埼之名。

 

历史上有戴溪八景,即由里人王珀所题《戴溪别业八咏》。所谓戴溪别业,即戴溪之南王氏别墅——南宅,戴溪与南宅本为一乡(阳湖县安尚乡),两地近在咫尺。

 

王珀,生卒不详,字廷瑞,武进南宅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7)进士,授监察御史,巡视江西南城,宦官贵戚有所收敛。但因人谗言,谪睢州判官。时有土豪阴结大盗横行河、洛间,踪迹诡秘,王珀伺机擒之,为民除害。又改知江西都昌县,有仇家杀人匿尸,反以盗诉。王珀摸清案情,绳之以法。再擢南雄知府,当地有边境贸易,汉族与少数民族众货互市,王珀不染指一厘一毫。时有权贵恣意放纵,威风凛凛,王珀不为所动。

 

由于王珀治政严明,亦得罪于人。 不久暴病,不治而亡,怀疑有投毒加害者,郡中一片哀声。

 

王珀题《戴溪别业八咏》分别为:安阳峰翠、阳湖渔艇、溪桥远眺、天井风帆、东轩夜读、西园鸟语、周墟梵音、南庄课耕。

图片

安阳峰翠

空山雨后青峰东,此地芙蓉似岳嵩。

春日会当登绝顶,白云之际尽崆峒。

安阳即安阳 山,在戴溪以东约 20里,因周武王封周章少子赟于为安阳候,卒后葬于此山而得名。旧以中峰为界,山之西属武进(阳湖),山之东属无锡。宋《咸淳毗陵志卷十五·山水》载:“安阳山在(无锡)县西北五十一里,麓周十八里,高百二十仞。”清《武进阳湖合志·山川》载:“安阳山在(阳湖)县东六十余里,麓周十八里,高百二十仞。中分无锡界,属安尚乡。”

 

《钦定四库全书·元无锡县志·山川》云:“其山平地拔起,高峰圆峻,四望如一。挹湖水之光,抱林木之秀,若人之有文采然。故世易以美名,曰文笔峰。山趾有翠微院,长廊邃宇甲于乡,今为名刹。山顶有龙池,广袤三丈,深过一仞,岁旱祷之尝验。山出大石,可为砻臼,始见采于汉大夫陆端。旁近数州,籍以用之,唯文质簏砺,不堪作他器也。然汉至今,取之不竭,山之空嵌,皆弊于拙凿,故中多洞穴,旧称三十六洞,今山多圮塞,不可寻究。”

图片

位于天井桥可观安阳山

 

乡人俗呼此山曰“瘌痢头阳山”,实际上,阳山并非“瘌痢头”,而是林木茂密,山花烂漫,青翠欲滴。只因孤峰凸兀,峰巅有岩石裸露而已。阳山为无锡、武进二县界山,以中峰为界,1928年《武进年鉴》云:安阳山在安尚乡。

 

戴溪与阳山之间,可谓近在咫尺,一箭之遥,身置戴溪桥,开门便见山,低头又见湖,古人故将阳山作为乡邑一景。

阳湖渔艇

渔舟乐唱阳湖边,渔父携鱼换酒钱。

徐饮笑看湖底月,月光映水两头天。

阳湖因阳山而得名,即谓“安阳之湖”。 阳湖在阳山之西,南北展开,为武进与无锡之间的界湖。清雍正四年(1726),武进分设阳湖县,因湖而名。 

图片

位于洛阳镇的安尚村

 

宋《咸淳毗陵志卷十五·山川》载:“阳湖在县东五十里,东西八里,南北三十二里,中与无锡分派。北通菱沼、临津,总为三湖。”清《江南通志》曰:“在府东五十里,界无锡县,湖之东北为北阳湖,西南为南阳湖,今多淤为农田。”《钦定四库全书·元无锡县志·山川》载:“《寰宇记》云:阳湖在晋陵、无锡两县,去常州东六十四里,南入太湖。二县中分界,北通蛟临津等湖,谓之三湖。”蛟涛、临津二湖位于遥观、剑湖乡域,宋建湖即为当年蛟涛、临津遗存水域。按《钦定四库全书·无锡县志》武进、无锡“二县中分界”语,阳湖并非武进一县所有,历史上曾与无锡一分为二。

溪桥远眺

策杖东原是戴溪,临流一望总塘堤。

凫鸭翩翩泛中沚,牛羊落落东西畦。

所谓溪桥,即戴溪桥。戴溪原名戴埼,这里原为芦苇滩,一旁便是戚墅港(今武进港),滩头有渡口,曰戴埼渡。

 

戴埼改称戴溪或与此地水域有关。乡域河道纵横,沟塘密布,据1982年水利情况统计,有河流89条,沟塘509个,水域面积达4600余亩。主要河流有武进港、虎臣河、漕上河、锡溧河等,几乎村村皆在水边居,水路交通极为便利。至清光绪年间,戴埼逐步形成集镇。

 

戴埼改名还与一位乡贤有关。据《戴埼赵氏宗谱》载:明正德八年(1513),罗泽赵氏第十四孙赵顺奇,字彦夫,号戴溪,此人乐善好施,在乡“独力捐资,易渡为桥,以利行者,时人以公创建,故名戴溪桥,以志纪念”。

 

戴溪桥干圻头为清初学者赵翼出生地。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殿试第二,荣获探花,入翰林院,官至镇安、广州知府等。乾隆四十八年(1783),因子女逐一长大,才迁居郡城白云溪。赵翼长于史学,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初三大史学名著。诗作甚丰,以五言、七言为多,与袁枚、张问陶合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赵翼现存诗近五千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就出自赵翼之口。

 

戴溪桥原为单孔石拱桥,跨戴溪河。在桥可远眺阳山,山周美景,尽收眼底。戴溪河与北阳湖相通,汛期水流湍急,行船困难。1978年修筑常戴公路时,老桥拆除,在原址以北新建钢筋混凝土桥梁,仍曰戴溪桥。2013 年,为配合锡溧漕河整治,戴溪桥再度改建。

天井风帆

天井烟帆似执圭,参差出没无端倪。

南来风带洞庭雨,东去悠悠吴越西。

所谓天井,是指原戴溪乡天井村、天井桥。民国时期,武进县曾设天井乡,东与无锡陆区接壤,南与阳湖南宅相望。2010年后,戴溪乡并入洛阳镇,今洛阳镇设天井行政村。

 

天井原名九井,后讹现名。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簒权,刘秀兵败,遁迹马山。刘秀有员大将屯兵天井一带,并建造尹、管二城。此时适遇大旱,河道干涸,饮水发生困难,驻军便在驻地挖掘九口水井,得以维持生计,九井桥一名自此沿用。清乾隆年间,爱新觉罗·弘历南巡江南,经由戚墅港去马迹山祥符寺礼佛,途经戴溪九井桥,将“九 井”误读“天井”,金口难改,自此天井桥讹传至今。

图片

天井村的文化影壁

 

天井有天井桥,为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清代多次修葺。此桥为常州运河沟通太湖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船只四季如梭,诗人故有“南来风带洞庭雨,东去悠悠吴越西”句。民国十八年(1929),无锡荣德生捐资,将老桥改建为三孔混凝土桥梁。2013年,为配合锡溧漕河整治,天井桥再度改建,蔚为壮观,矗立于武进港之上。

 

武进港(原称南戚墅港)由四段组成:梅港河——洛阳河——戴溪河——万寿河(雪堰河),洛阳河、戴溪河段即为历史上的南阳湖,至民国时期,逐步湮淤为河。站在天井桥东顾,安阳山近在咫尺。

 

天井桥西旧有天井庵,始建年代不详,后改为队办工厂,今已无存。

 

天井桥浜头村是著名红军将领王诤的出生地。 王诤(1909—1978),原名吴人鉴 , 字凤刚 , 号雨峰。1931年2月任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校长,红军第一任无线电总队队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七机部部长。天井桥今有王诤将军故居及纪念馆。

东轩夜读

万卷拥书消白昼,几行涂抹解春愁。

自惭质弱终宵卧,梦里咿唔入耳课。

东轩疑为诗人王珀读书处,位于南宅镇东南里许潘村,与戴溪近在咫尺。

 

王珀,武进南宅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7)进士,弘治四年(1491),任巡城监察御史,正德二年(1507)任南雄州知府。

 

潘村旧有御史厅,正厅三间,东、西各有厢房。御史厅西侧即为王珀旧居,旧居与御史厅之间有天桥沟通,犹如长虹。东轩为王珀旧居厢房,主人在此读书万卷,后来获取功名。

 

王珀旧居楠木厅前花园内旧有“刘海峰”,此为太湖名石,解放后尚存。《熙河王氏家乘·艺文志》载:“南宅镇为进吾公居第,除厅外,有馀翠、岩栖、金鱼、玉兰、桂花等别业。后鬻于他姓,唯馀翠、岩栖、金鱼仍为吾有,'庚申之变’尽圮。而刘海峰高有丈余,屹然独立,丙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冬移于此。”

 

王珀旧居后由里人钱氏所得,后经翻建,终无存。王珀御史厅至上世纪 80 年代尚在,今已无存。

西园鸟语

厌杀朝朝鸟语喧,西林栖宿一何奢。

莺声啼破三春景,展翅翻开二月花。

西园位于南宅镇东南,原为王珀旧居之西花园。

 

西园规模不详,地方旧志未见记载,上世纪80年代武进县《南宅乡志》《戴溪乡志》中略见一二:西园有假山曲池,池边有亭,池岸有榭,假山有亭,广植佳木,树荫婆娑,成为戴溪(南宅)一景。

 

而据《熙河王氏家乘前编》载:西园又经王氏后人扩建,规模更大,“除厅堂、房屋外,有馀翠、岩栖、金鱼、玉兰、桂花等别业。宅外鱼池十余亩,围绕基地设桥梁,以通往来。鱼池外则有前后土山,广植梅竹,膏腴美产,绕镇方圆。镇皆市宅,税赁以通贸易。”

 

明末清初,王珀后裔王允淳将王宅卖给宜兴周氏,周氏又将房产转卖给常州管绍宁,王宅几经易主。至解放初期,西园仍有玉兰厅、御史厅、楠木厅及“刘海峰”等存世。

 

至上世纪 80 年代,西园曲池、假山尚在,后来此地改作它用,假山拆除,嘉木被毁,湖石移作屋基,今西园旧迹难觅。

周墟梵音

闲翻贝叶香染指,偶听钟声韵惹心。

入定已参得半偈,尘缘脱尽是知音。

戴溪有周墟庵,又名慈云庵,位于漕上村西,现为戴溪中学校址。

 

1986 年《戴溪乡志》介绍:慈云寺在漕上村西,前进七间,东西两侧厢,中间一明堂,后进平房三间,楼房三间,建造年代无考。

 

周墟庵建造年代并非无考,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坛庙》有详细记载:“周墟庵旧名慈云庵,在戴埼桥,元至治年(1321—1323)建。明嘉靖己酉(1549)重修,毛给事中宪建文昌阁;万历十七年(1589),锡山御史唐裔再修。”

 

从旧志记载分析,周墟庵不仅是乡间礼佛之所,还是文昌寄托之地,毛宪建文昌阁就是期盼里中文教昌盛。从明嘉靖年至今已500年历史。

 

毛宪(1469—1535),字式之,号古庵,武进县昇西乡人,与同里王珀为好友。毛宪在戴溪建文昌阁后,王珀即题《戴溪别业八咏》。

 

民国二年(1913),里人在周墟庵创办慈云小学堂,“周墟梵音”逐渐消失。解放初期,周墟庵仍存前后三进,另有厢房,文昌阁亦在。1965 年,周墟庵旧构全部拆除,旧料用于建设戴溪中学校舍,周墟一名已经淡出。

南庄课耕

秋深雁到滩头截,遥望芦花一岸白。

移步南庄思隐耕,犁锄入手如剔抉。

南庄即武进南乡南宅镇,此地多耕读人家,尤以王氏为盛。

 

南庄王氏世居岸里张庄、沿河塘,明嘉靖年间,王珀后人王举为太学生,在张庄以南里许营建宅第、园圃,初具规模,其中楠木厅、玉兰厅最为有名。因王家大院位于张庄之南,形成村落故称南宅,或曰南庄。

 

王珀后裔王晓,官至泓胪寺序班,在南宅又大兴土木。据《熙河王氏家乘前编》载:南庄“绕镇方圆,镇皆市宅,税赁以通贸易。东西南北设四巷门,以严晨昏启闭,所谓金城之固不是过也。”有明一代,南宅已设四巷门,晨昏可启闭,有金城之固,远非一般村落可比。

 

当年王珀身在朝廷,依然惦记家乡课农之事,故“移步南庄,思念隐耕”,并将“南庄课耕”视为故里一景。

 

戴溪八景(二)

 

戴溪除王珀题《戴溪别业八咏》外,晚清,礼嘉乡茅堰名儒庄子苹亦题《戴溪八景》诗 , 与王珀咏景有所不同。

 

庄子苹曾执教戴溪,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其云:“余到戴溪不久,仅知八景,其余在所不知,后续可也。”并以戴溪八景为内容,题咏一首:“戴溪远绕惠龙前,华渡夕阳斜柳边。花落管城惊蝶梦,叶留尖岸待蚕眠。岑村松桂银钩月,天井云含石眼泉。罗巷霞飞成锦里,虎臣风起拂凌烟。”庄子苹名曰戴溪八景,地域涉及戴溪、洛阳二地。

 

庄子苹所云八景分别为:溪绕惠龙、华渡夕阳、花落管城(梦华)、尖岸蚕叶、岑村松月、天井云泉、罗巷霞飞、虎臣风烟。

 

溪者即戴溪,或云戴埼桥;华渡即华渡村、华渡港;管城即戴溪管城村,传为刘秀部将所建城战垒而名;尖岸即戴溪东尖行政村大尖岸桥与小尖岸桥之间,与洛阳镇接界;岑村即洛阳镇岑村,位于东尖桥西,与戴溪接界;天井即戴溪天井桥(详见天井风帆);罗巷即戴溪罗巷里,后为罗泽行政村,位于戴溪桥西;虎臣即戴溪虎臣村,虎臣村有虎臣桥,桥跨虎臣河,旁有虎溪庵。

 

以上八景或在庄子苹前已存在,故曰:“仅知八景,其余在所不知, 后续可也。”

 

遗憾的是,庄子苹仅作《戴溪别业八咏》一首,未对戴溪八景一一题咏,现只能以拙作配前贤景名。

溪绕惠龙

戴溪古桥今安在?溪绕惠龙景难裁。

大王有名庙不存,神佑学子登高台。

所谓惠龙,戴溪桥惠龙观也。

 

惠龙观又称大王庙,位于戴溪桥东。此庙始建于明,庙额“敕封黄河福主金龙寺大王”,前后二进,前为楼宇,后为平屋,各为五楹,楼上下十间。清宣统二年(1910),里人在此创办牅灵小学堂,解放后改戴溪中心小学,1976年,翻建校舍时剩余殿宇被拆除。

 

惠龙观虽拆,但在观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戴溪中心小学仍在,昔日古桥——戴溪桥,配合锡溧漕河的再次拓浚,已于2013年改建成长达660余米的现代化桥梁。

华渡夕阳

华渡柳荫斜夕阳,游子商贾竞渡忙。

故道漫漫何处去?毗陵驿中拜郡望。

华渡又称华渡河、华渡港,位于常州城东南 60 里武进县太平乡(今武进区礼嘉镇华渡行政村),东临阳湖,北近坂上,之间有礼毛公路相通。历史上的华渡曾有渡口,后撤渡建桥,故留华渡、华渡桥至名。华渡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志仅有“华渡桥皆跨华渡河”的记录。

 

华渡村区域水道密布,河浜众多,民间有“华渡十八浜,浜浜对浜浜,若遇勿对浜,就是毛家浜”之民谚。明《吴中水利全书卷四·常州府》载:“又有驩塘河,其南入阳湖,北接戚墅港,又有黄堰河北接华渡,东南合太平河,太平河接七里港。”

图片 今锡溧运河间的华渡码头

 

历史上的华渡,为锡溧漕河的重要节点,是溧阳、宜兴、芜湖等地商船的必经之路,故为兵防重地。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卷六·兵防》载:“华渡哨,东南去城六十余里,溧阳、宜兴、芜湖商船往来必由于是。因此,盗船多冒哨船渡湖入港,或由下埠(雅浦)以进内陆,或由无锡趋宜兴、溧阳公行劫略。万历十五年,议委哨官统领。原设哨船六只,每船兵七名(府志作船九只,兵六十三名),分守阳湖口、天井岸、华渡桥、戴埼桥、蒋庄桥、褚家荡往来巡守,工食银两,种黄山脚滩租银内支给。”

 

礼嘉镇今设华渡行政村,东北与洛阳毛家浜为界,东南与雪堰无锡溧漕河相望,西南毗邻西杨墅,北与禹城村毛家村相接。与苏南运河、芜申线相接的省级干线航道锡溧漕河穿村而过,河道由原来40—60米不等拓宽为百米的三级航道。为配合锡溧漕河整治,今又重建华渡大桥,蔚为壮观,是为一景。

 

华渡为毗陵管氏的始迁地,管氏自宋徙居华渡的数百年间,共出进士6名,举人 11名,其中管绍宁、管干贞、管世铭皆出自华渡管氏一族。

 

清中,漕运总督管干贞曾将“华渡冬社”列为龙城十四景之一,而今,常州薰衣草庄园座落华渡村,成为常州城南一景。(参见《龙城十四景·华渡冬社》)

花落管城

花落管城惊蝶梦,翩翩起舞在江东。

管氏一梦已千年,十八村古仍朦胧。

管城即原武进县戴溪乡管城村,位于乡域中南部,自东至北分别为罗泽、戴溪、天井、勤丰、马驰、虎臣等村。1999年戴溪乡并入洛阳镇,今为洛阳镇管城行政村。

 

管城历史悠久,村域广阔,素有“管城十八村”之称,至今仍有中巷、船头舫、杨家头、西家头、下场、大树下、马家头、史家塘、水外滩、小诸巷等村,皆属管城十八村范围。

 

村之所以称管城,据说,历史上此地曾经有城。由于这里地近阳湖、太湖,地势险要,相传东汉时,刘秀派部将管氏在此筑以军垒,形若城堡,故名。同时,又在数里外的阳山筑有尹城,二城遥遥相峙。

 

管城另有一说:元末,朱元璋部将管大成为洛阳(戴溪)管城人,曾与阳山另一草莽莫天祐相战,人称莫天祐为虎将,却与朱元璋部将相战,大败身亡。管大成便将莫天祐地盘据为己有,管城从此名声大振。(参见《戴溪八景(二)  ·虎臣风烟》)

尖岸蚕叶

叶留尖岸待蚕眠,故里桑梓丝绵绵。

士子衣锦还乡时,可知父老如蚕怜。

戴溪与洛阳之间有尖岸,尖岸又分大尖岸、小尖岸与东尖岸。东尖岸位于戴溪乡,大尖岸、小尖岸位于洛阳镇,而诗人所云尖岸应是东尖岸。

 

东尖岸在戴溪镇偏北,东与无锡陆区、武进洛阳为邻,南与戴溪村相连,西靠干圻村,北接洛阳镇岑村,现为洛阳镇一行政村,其中,东尖桥为南阳湖之东入口。旧时,尖岸一带有养蚕收茧的传统,诗人故有“叶留尖岸待蚕眠”句。

 

东尖岸渡口村旧有大王庙,据乡志记载,明清时,戴溪一带有商船数十艘,专做宜兴窑货生意,往返于阳湖与丁蜀之间。为保水上航运平安,船户集资建造此庙,题额“敕封黄河福主金龙寺大王”。此庙于1976年才被拆除。

图片

位于戴溪镇的东尖桥,武进港与锡溧运河在此分流

 

尖岸村因地形若尖,故此得名,又引申尖岸河与尖岸桥。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水道》载:“尖岸河由安尚乡唐门桥南分戚墅堰港东流入驩塘河,行十三四里。”

 

尖岸桥又分大尖岸桥、小尖岸桥,《光绪武进阳湖合志·桥梁》云:“二桥跨戚墅中腰,向东分流尖岸河。”二桥始建年代不详,后经改建。而位于戴溪社区的东尖岸桥为配合锡溧漕河整治,再度改建,现为主跨106.6米、全长370.84米、桥宽10米的现代化桥梁。 

岑村松月

寂寂小村近戴埼,悠悠溪水绕村前。

岑村松桂银钩月,波光潋滟并荷莲。

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乡都》载:岑村位于洛阳镇东南,与祁庄、戴埼、胡桥、管庄等皆属阳湖县安尚乡十九都九图。今属武进区洛阳镇岑村行政村,距镇区 2.5 公里

 

岑村行政村以驻地岑村得名,东与洛阳镇阳湖村相邻,南临锡溧漕运河与无锡洛社镇保健村、阳山镇住基村隔河相望,又与洛阳镇东尖村相连,西与武进港、圻庄村一水之隔,北与洛东村、汤墅村相邻。2001 年 9 月,岑村与阳光村合并,仍称岑村(行政村),面积达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00余人。

  

历史上的岑村有圻庄街,为毗陵黄氏始迁地。据《晋陵圻庄黄氏宗谱》载:黄中为绍兴五年(1135)进士,官至兵部、礼部尚书,《宋史》有传。其子黄升,号玉林,工诗词,自称花庵词客。黄升子黄灏,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绍熙四年(1194),出任常州郡守,奉父玉林公资禄以养。玉林公慕晋陵岑村(圻庄)风土淳美,遂卜居圻庄,是为迁常始祖。

 

晚清时,岑村已为阳湖县安尚乡一小镇,现又形成洛阳镇域内的小集镇,店铺已达数十家,而岑村葡萄、水蜜桃闻名近郊远乡。

天井云泉

九井误记传天井,泉水汩汩济生民。

千年此处多少事,天井桥畔观白云。

天井即天井桥,武进县曾设天井乡,后属戴溪天井桥行政村。

 

天井原名九井,后讹现名。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簒权,刘秀兵败,遁迹马山。刘秀有员管姓大将,屯兵晋陵洛阳,并建尹、管二城。时遇大旱,河道干涸,驻军在驻地河底凿井九口,得以维持生计,九井一名传至清中。乾隆南巡江南,途经安尚乡九井桥时,误将“九井”读“天井”,自此,天井讹传至今。

图片民国时期的天井桥

 

里中名声在外是这里的天井桥,天井桥为石质拱桥,始建年代不详,跨越戴溪河(武进港),孔大拱宽,便于往返船只下桅落帆,顺利通行。民国十八年(1929),无锡荣德胜施行善举,建成三孔混凝土桥梁,时与芙蓉乡双庙桥同属武进地区少数几座现代桥梁之一,故此出名。

 

2014 年,天井桥在原址以北百米处再次重建,现为大型单跨预引式桥梁,颇为壮观,而王铮将军故居就位于桥堍右岸杨巷村(浜头上)。(参见《戴溪八景(一)·天井风帆》)

罗巷霞飞

管城雪舞若琼宇,罗巷霞飞成锦里。

莫言风光少旖逦,无须雕饰也媞媞。

戴溪乡原有罗泽行政村(现并入洛阳镇管城村),是罗巷、泽巷的合称,位于本乡中部,四周分别与戴溪、管城、虎臣、慈云诸村为邻,下辖罗巷里、泽巷里、前大巷、后大巷、前东、前西等自然村。其中罗巷(里)远比泽巷(里)大,而罗泽行政村委却驻泽巷里。

 

罗巷远前疑有罗氏定居,故此得名,罗氏后来淡出人们视线,恰为毗陵杨氏祖居之地。一代抗金名臣杨邦义(建炎三年抗金被俘,誓死不降,壮烈殉难)长子杨璿随宋室南渡,由江西吉水迁居无锡鸿山,是为鸿山杨氏始迁祖,世称鸿山杨氏。杨璿七世孙杨纯,字敬可,号敬宗,元至正年间(1340—1349)客游常州,正值元明鼎革,盗贼蠭起,度势不能归,隐于晋陵城南戴溪,乐此地风土淳美,定居罗氏旧墟,教授弟子数十载,弃城不居,遂成村落。杨纯为罗巷杨氏始迁祖。

 

罗巷有杨氏宗祠,堂号曰敦本堂,寓意敦亲睦族,追本溯源。祠宇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由罗巷十一世孙杨汉桢捐银三十两,择地建于罗巷村西,乾隆三十三年(1768),汉桢公次子嘉客捐资重建。民国十八年(1929)继尔又重修宗祠,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杨氏宗祠改为罗泽小学所用。

虎臣风烟

泽里霭生朦虎堰,虎臣风起拂凌烟。

湖山隐约争相看,往事历历已久湮。

虎臣位于原戴溪乡西部,东邻管城村,南接马驰村,西与礼嘉乡陆庄村毗邻,隔河与瞿家村相望,现为武进区洛阳镇虎臣行政村。

 

虎臣村因虎臣河与虎臣桥而得名。虎臣河又名虎阱河,为洛阳河(武进港)支流,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水道》载:“虎阱河由安尚乡下坝桥分西流折而南,入戴埼河,行八里。”

图片

虎臣桥现状

 

虎臣河跨虎臣、竹林、圻庄三桥,是沟通瞿家巷与圻庄的交通要道。虎臣桥为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间(1522—1566)重修,再修于清。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建,桥额上却见“乾隆三年重修”字样,现公布为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重修虎臣桥碑记》则藏于邻村民间,由于年久失修,百年老桥摇摇欲坠。令人遗憾的是,近年在虎臣老桥一侧兴建新桥,两桥相隔不足2米,既破坏古桥景观,又危及古桥桥体。

 

关于虎臣一名还有动人传说:虎臣原名虎城。元朝末年,晋陵县安阳山(今属无锡)有两员草莽,各筑一城,占地为王。一座称尹城(今无锡市阳山镇尹城村),为首的是莫天祐;一座名管城(今武进区洛阳镇虎臣村),首领是管大成。

 

莫天祐本为张士诚部将,后来张士诚降于元朝,莫天祐便占山为王。此人性情凶暴,杀人如麻,百姓称其为“莫老虎”。而莫天祐并不忌讳,干脆将尹城改名“虎城”,一时名声大噪。而《明史》与民间传说有别,史载:“莫天祐,元末聚众保无锡,张士诚招之,不从。以兵攻之,亦不克。士诚既受元官,天祐乃降。”

 

安阳山的管大成,亦是当地一虎。此人在洛阳附近建成管城后,投靠在朱元璋旗下。莫、管二人原本井水不犯河水,因各侍其主,从此成为死敌。据说管大成胆识过人,智谋超群,只是武艺逊于莫老虎。闻知莫老虎将城堡改名虎城,管大成灵机一动,立即给自己的城堡改名管城。管城将士闻讯,异常高兴,士气大振,因为“虎城”再“虎”,也得由“管城”来“管”。

 

莫天祐得知此事,非常气愤,于是倾巢出动,立志要攻取管城,以消心中之气。殊不知,管大成给虎城改名管城,采取的是激将法,目的是引诱莫天祐上钩。某晚,莫天祐带领将士倾巢出动,向管城进发。管大成却兵分三路,沿途设伏,当莫天祐部进入埋伏圈,被管大成军杀得人仰马翻,莫天祐最终投河自尽。有诗曰:“都堂墓地古城河,一曲樵歌感慨多。老虎神威六百载,当年此地起磋砣。”

 

莫老虎死后,虎城将士臣服了管大成,管大成把莫老虎投水之河改名虎臣河。又将虎臣河边村庄称之虎臣村。

 

2010年4月,虎臣村与管城村合并,定名虎臣行政村。

图片

静心读书

《人文中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