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观象台(一) 古天文学家

 太坡居士 2024-03-13 发布于河南
图片
作者:南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一组科学家塑像位于北京古观象台。

该台系明清两代皇家天文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名观星台,清代改名观象台。

此台曾遭八国联军的破坏,古仪器被掠夺(后归还),古观象台现存紫微殿、东西厢房、晷景堂,司天台等建筑和清代制造的天体仪、象限仪等八种天文仪器,是现存最古老的保留有天文仪器的天文台。

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衡(公元78年-139年)

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张衡精通天文历算,创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和地动仪等九项发明创造和两项科研成果,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

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观点,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

数学著作有《算罔论》;

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由于他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

由于张衡的贡献突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图片

图片

图片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

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仪器制造家。

参与建立规模宏大的元司天台。

创制了简仪、仰仪、高表等十几种天文仪器,并主持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天文大地测量,精确测算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编撰的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一部历法《授时历》代表了中国古典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行(公元683--727年)

唐代天文学家、佛学家。创制黄道游仪,亦编撰了《大衍历》,认识到太阳周年视运动不均匀的规律,根据太阳的实际运行将黄道等分二十四份,即采用“定气”的方法划分二十四节气。

于公元724年主持天文大地测量,实测出了子午线一度的长度。

图片

图片

图片

沈括(公元1031-1095年)

宋代科学家、天文学家。创作了北宋时期重要的科学著作《梦溪笔

谈》。

在司天监工作期间,改制了浑仪、浮漏、圭表等天文仪器,开创了简化浑仪的方向。

根据二十四节气制定了一种纯阳历,即《十二气历》便于指导农业生产。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怀仁(Ferdinandus Verbiest,公元1623-1688年)

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1659年来华,康熙亲政后被任命为“治理历法臣”、主持钦天监工作,监制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等六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后主编了《新制灵台仪象志》。

图片

图片

图片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公元1592-1666年)

德国耶稣会传教士,1619 年来华,参加翻译、编篡《崇祯历书》,顺治元年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制造了浑天星球、地平日冕、 望远镜等天文仪器,著作有《远镜说》一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

明末天文学家、科学家,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主持历局聘请西方传数士的翻译,编撰了《崇祯历书》,将欧洲古典天文学融入中国传统的历书形式中,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明末的改历,对中国天文学乃至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片

图片

图片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最著名的成就是推算出圆周率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这一纪录保持了千年。

在他编制的《大明历》中,首次将岁差改正引入历法,他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等数据都相当精确。

图片

图片

待续


1
图片
图片
版权归作者所有
BREAK AWA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