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捏一个地方,激活人体九十一个穴位,此穴可调全身百病,可能你还真没用过!

 lvlin6000 2024-03-13 发布于广西


有一穴,常被人忽略,但是纵览古今此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可谓百花集锦!

此穴取法简便,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且对诸多常见病症、疑难杂症都有很好的治疗和调理效果。

对突然出现某些急性症状不知道如何应对时,它还能显示出“术到病除”的神奇效果,此穴便是—耳尖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耳穴之王:耳尖穴
图片
图片

图片

别看咱们耳朵小小一只,但其实咱们耳朵上有100多个穴位,咱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身体问题都可以通过耳朵上的穴位来调理 。

就在咱们耳廓的最上端有一“奇穴”——耳尖穴,被称为“耳穴之王”。

耳穴之王的耳尖穴,属经外奇穴。因它有多种功能,能调多种病症,且高效, 故称为“王”。

耳尖穴位置:

耳尖穴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

《针灸大成》记载到:“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

“耳”,指耳朵。“尖”,指高或顶端的意思。

耳尖穴位于耳朵耳廓的上方尖端处,故名“耳尖”,根据名称大家应该也很容易找到此穴。

图片
图片
刺激此1处,能激活90多个穴位
图片
图片

图片

耳尖穴之所以能被称为“耳穴之王”,与其联系的丰富的经脉有关系。

耳的经络分布主要包括以下六条阳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项,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胃足阳明之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

大肠手阳明之脉: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之者,从巅至耳上角。
因此,耳尖穴被视为防病、调病的一大要穴。

据《耳穴辨治纲》中记载:耳尖穴具有清热泻火、消肿解毒、安神镇痛、散风祛邪、利胆和胃、活血散瘀、提升免疫力等20多种功效。

可用于调理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降血压、退烧、止痛等。

生活中具体作用及应用方法,大家可以根据下面白术给大家分析的对照调理。

图片
图片
耳尖穴,调全身百病
图片
图片

图片

1
点刺法退烧
这个方法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发热,是我自己会使用的一种物理性退烧方法。

眩晕、头痛、面部发红,这些症状往往都是因为发烧,热没有地方发散,而对耳尖穴采用点刺法,可以去热。

这个方法的退热特点,除了安全之外,就是迅速快捷了,往往在刺血后十几分钟之内,体温就可以降下来。

图片

2
点刺法降血压
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均表明:点刺耳尖,可活血化瘀、畅通血脉,改善脑血管的功能状态,即时降压。

凡属实热之证、血瘀等所致的疾病,均可采用耳尖放血疗法进行治疗或辅助调理。

用耳尖穴降压的效果同退热一样,安全而快捷。

而且相对于降压药来说,点刺耳尖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副作用,不用考虑用量问题,不会导致过度降压。

点刺法方法:

操作之前,先把外耳廓搓热,然后捏住耳尖穴,使局部充血。

消毒后用三棱针迅速点刺,出血2-3滴即可,然后用干棉球压住止血。

注意:一天刺1次即可,不要多次使用。

除此之外,点刺耳尖还具有镇静安神功效,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及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的人群。

需要注意是的耳尖放血时一定注意操作规范,以防止感染。

如不是急症,不需要用到放血,我们也可以选择耳尖穴按摩法。

图片

3
提拉耳尖法缓头痛
古人将按摩耳朵作为重要的养生手段,如今耳的按摩保健方法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刺激相关耳穴可以通过各种传递途径和调节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平时头痛时,不妨试试提拉耳尖,相信你能收获到不错的效果~

提拉耳尖方法:

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左右耳朵的耳廓尖端位置,做向上提、捏、揉等动作,耳廓尖端轻微发热发红即可。

坚持一段时间,头痛症状会有所缓解,当然,情况严重者还需及时就医!

提拉耳尖法不仅能缓解头痛,对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等眼部不适也有不错的调理效果。

除此之外还能够调节睡眠、血压,有清脑、明目、降压之效,很适合我们作为日常保健用。

4
艾灸法调眼部疾病
《针灸大成》中有“灸耳尖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柱五壮”。

另有《灵抠.背腧篇》:“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可见耳尖穴虽用放血大泄法为主,但也早已也有艾灸的补法。

艾灸耳尖穴对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等眼科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艾灸方法:

用艾条温和灸耳尖穴5-10分钟,一天一次。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用耳尖穴调理,有【点刺法】、【提拉法】、【艾灸法】,我们平时可以多选择提拉法作为日常调理,大家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对应方法。

耳尖穴自古以来便被视为防病治病一大要穴,古人经常会捏耳朵,搓耳朵道理也在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