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伏羲历法规范 探索中华九州源头(六) 河南省孔子学会 韩鹏

 紫雨轩书院2017 2024-03-14 发布于河南

以伏羲历法规范 探索中华九州源头(六)  

三、黄河下游“九州”各地的华夏文明传承。
伏羲肇始“河图洛书”、划分“九州”的黄河下游,既然是上古时期中国历法文化的最早发源地,就应该成为三皇、五帝、夏商诸王世代居住、建都之地,彼此之间也应该存在着以历法法则作规范的规律性联系。
对此,本文从三皇、五帝、夏商王朝三个时期,择要作以阐述:
(一)“三皇”与“伏羲”开辟人文天地的关系。
“三皇”,也称“天皇”“地皇”“人皇”,是上古时期中国神话传说、史典记载中,三位伟大创世人祖的总称。他们教人们捕鱼、狩猎、建房、制作火种等生活技能;他们发明了农具和农业技术,教人们种植作物和养殖牲畜;他们繁衍发展了中国的上古氏族部落,为建立和合与共的中央氏族政权,开创华夏文明奠定了基石。
“三皇”文化的产生,是与伏羲开辟人文天地,育化产生华夏民族的历史相吻合的。所以,“三皇”也称“王天下”的“三王”,有“天皇(王)伏羲”“地皇(王)女娲”“人皇(王)炎帝”(见图-25)(一说为三皇为伏羲、炎帝、黄帝)等多种说法,其开创华夏文明的历史地位被排在了“五帝”之前。

图-25 上古三皇圣祖图

“三皇”的产生,遵循着“人法地、地法天”等自然法则和历法规律。其产生的历史时序是:先有“天”,配以“天皇”;再有“地”,配以“地皇”;后有“人”,配以“人皇”。“三皇”文化的产生,体现“天地人合一”于“天地人之中”的创世思想方法,形成了“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的人文世界模式;也形成了天地人“合一”“归中”“居中”“执中”的治世理念。
对此,儒家学派经典著作《论语·尧曰》指出:“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此“中”,便是效法“三皇”创建人文世界模式的“天地人之中”。它既是思想、文化之“中”,也是历法、地理之“中”。西汉礼学家戴德《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帝喾)黄斧黻衣,执中而获天下”。“执中”,就是帝王治理天地的中央核心之位。
对于“中”的政治、文化、地理等重要性,春秋时期思想家子思《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育”的“中”“中和”之位,便是天地人“三皇”所代表的“天地人合一”之位,也是三皇和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天地人之中”,又是伏羲肇始“河图洛书”的“五、十数”“五、中宫”之位。“三皇”时期,在“中和”之地的“天地人之中”,育化了包括“华夏民族”在内的“万物”,即人文世界。
夏商周三代时期,继承了天、地、人“三皇”文化,形成了以天统、地统、人统的“三统”,即“三正”历法制度。夏代正建寅为“人统”,商代正建丑为“地统”,周代正建子为“天统”。故清代史学家全祖望《经史问答》指出:“古人于岁首,则有建子、建丑、建寅之别,谓之三统。”
关于“三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年代,古人将其与伏羲“太极”“大道”产生之初,即“太虚”时期“四象(分)”“五行(纪)”“九宫”文化等同看待。如明代政治家张居正《万寿无疆颂》认为:“布历推策,仰测鸿蒙,三统五纪,四分九宫,机智可尽,太虚无穷。”上古时期的“布历”,就是帝王制定和颁布“一元”之始的历法。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认为:“三统五端,化四方之本也。天始废始施,地必待中,是故三代必居中国。”就是说,上古时期的三统(正)、四方(象)、五端(行)文化,都由效法天象而始。地上的人要替天行道,就要“尊天敬祖”“居一守中”。而“居一”之“一”,是指“天地人合一”的“一”。“合一”之位,在“天地人之中”的“中”位。“中”,是“中土”“中央”“中州”“中原”“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源头。所以,夏商周“三代必居中国”,它是恪守尊天、重地、应人的必然要求。故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道德经·第五章》指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图-26 天地人合一于天地人之中图

可见,夏商周三代“抱一守中”之地,就是上古时期的天、地、人“三皇”最早居住的“中国”之地,也是“天地人合一”的“天地人之中”(见图-26),又与伏羲创造的“昆仑山”“九州”“冀州”“天下”本是一地。
(二)“五方帝”与“五行”“九州”的历法关系。
“五帝”,有黄帝为首的“五帝”与“五方帝”之分。黄帝为首的“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帝喾、尧帝、舜帝,同属于黄帝氏族之列;“五方帝”为:伏羲、炎帝、黄帝、玄嚣、颛顼。此为以伏羲创造“五行”“五方”“五色”“五时”等历法定位,而得名的上古“五方帝”。
“五方帝”形成于“五行”历法的事实,再次印证了伏羲肇始“河图洛书”文化,是指导华夏民族创造人文世界思想方法观点的正确性。尤其说明:伏羲、炎帝、黄帝、玄嚣、颛顼“五方帝”,是以上古时期历法法则规范的“五方帝”。离开了上古时期历法法则的规范,“五方帝”就失去了在人文世界存在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依据。
1、“五方帝”与“五行”对应的历法定位。
作为历法重要内容的“五行”文化,是定位“五方帝”存在的根本依据。
(1)“五行”对应“五帝”“五德”:
五行之“木”,对应具有“五德”之一“木德”“仁德”的“伏羲”;
五行之“火”,对应具有“五德”之一“火德”“礼德”的“炎帝”;
五行之“土”,对应具有“五德”之一“土德”“信德”的“黄帝”;
五行之“金”,对应具有“五德”之一“金德”“义德”的“玄嚣”;
五行之“水”,对应具有“五德”之一“水德”“智德”的“颛顼”。
“五方帝”具有的木、火、土、金、水“五德”,本质上就是儒家思想中仁、礼、信、义、智“五德”。它贯穿中华伦理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因素。只是两者在表述文字上有所不同而已,但都是由总结上古时期“五方帝”具有的“五德”所(见图-27)产生的。

图-27 五行五方五时五色五德五帝图

(2)“五方”与“五方帝”的关系:
五方之“东”,对应五方帝的东方帝伏羲;
五方之“南”,对应五方帝的南方帝炎帝;
五方之“中”,对应五方帝的中央帝黄帝;
五方之“西”,对应五方帝的西方帝玄嚣;
五方之“北”,对应五方帝的北方帝颛顼。
(3)“五色”与“五色帝”的关系:
五色之“青”,对应五色帝的青(苍)帝伏羲(在四象中对应青龙帝);
五色之“赤”,对应五色帝的赤帝神农(在四象中对应朱雀帝);
五色之“黄”,对应五色帝的黄帝轩辕;
五色之“白”,对应五色帝的白帝玄嚣(在四象中对应白虎帝);
五色之“黑”,对应五色帝的黑帝颛顼(在四象中对应玄武帝)。
(4)“五时”与“五时帝”的关系:
五时之“春”,对应五时帝的春帝伏羲;
五时之“夏”,对应五时帝的夏帝炎帝;
五时之“季夏”,对应五时帝的季夏帝黄帝;
五时之“秋”,对应五时帝的秋帝玄嚣;
五时之“冬”,对应五时帝的冬帝颛顼。
2、“五方帝”与“九州”对应的历法定位。
作为上古历法重要内容的“五行”文化,也是定位“五方帝”居住“九州”之地的根本依据。
“五方帝”之一的伏羲,生于九州东北州“薄(亳)州”,今为封丘县曹岗乡青龙湖一带,古称“雷(震)泽”;建都、下葬于九州中央州“冀州”,今为开封陈留“黄柏(皇伯)山”“陈陵”一带;
“五方帝”之一的炎帝,生于九州东南州“神州”,今为杞县西寨乡白羊陂,古称“常羊”一带;建都于九州东南州“神州”,今为杞县葛岗镇空桑村,古称“空桑”;下葬于九州东北州“薄(亳)州”,今为封丘曹岗乡青龙湖东部、黄陵岗镇平街一带,古称“长沙”“苍梧”“鸣条”“平丘”等,后传于广西、湖南等地;
“五方帝”之一的黄帝,生于九州中州“冀州”,今为开封水稻乡黑岗黑池,古称“青(寿)丘”;建都于九州中州“冀州”,今为开封柳园口乡轩辕楼村,古称“轩辕丘”“黄台之丘”等;下葬于九州北方州“泲州”,今为封丘荆隆宫乡金龙口一带,古称“丰隆宫”;
“五方帝”之一的玄嚣,生于九州中州“冀州”,今为开封柳园口乡轩辕楼村,古称“轩辕丘”“黄台之丘”;建都于九州东方州“阳州”,今为开封祥符区八里湾镇初留、东里一带,古称“青(清)阳”;下葬于九州西方州“弇(沇)州”,今为郑州中牟县白沙镇西古城村,古称“青(清)邑”,后传于郑州荥阳“嚣(敖)山”一带;
“五方帝”之一的颛顼,生于九州中州“冀州”,今为开封柳园口乡轩辕楼村黄河南岸的古济水流域,古称“轩辕丘”“黄台之丘”“若(姬、济)水”;建都于九州东南方州“神州”,今为杞县高阳镇,古称“高阳城”;下葬于九州中州“冀州”,今为开封祥符区土柏岗乡北神岗村,古称“帝台(丘)”等,后传于九州北方州“泲州”,今为安阳内黄县梁庄“颛顼陵”(见图-28);

图-28 五行五帝、新旧八卦九州图


作者简介:韩鹏,男,大学,1957年1月生,河南夏邑人。河南省孔子学会顾问,开封古都学会副会长,开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调研员。研究方向:中原华夏历史文明发源。首次提出了“华夏文字、文化、文明和三皇五帝、夏商诸王,共同产生于河南荥阳以东河济'两河’流域”的基本观点,先后出版发行研究中原华夏文明发源的学术著作十余部,曾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特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课一等奖。

开封 韩鹏文集链接

【韩鹏 文集】

夏文化发源地需要历法科学定位  

“夏都”要以质疑为导向解决问题  

以伏羲历法规范 探索中华九州源头(一)

以伏羲历法规范 探索中华九州源头(二)  

以伏羲历法规范 探索中华九州源头(三)  

以伏羲历法规范 探索中华九州源头(四)  

以伏羲历法规范 探索中华九州源头(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