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汝瑰坦言:没有毛泽东指挥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就不会只打4年

 NLMU 2024-03-14 发布于山东

“我一生都在研究军事,打过很多仗,我认为在军事史上最辉煌的行动,就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挺进大别山。”

这是原国民党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在接受刘伯承次子刘蒙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不难看出,郭汝瑰对“挺进大别山”的评价非常高。

在郭汝瑰的眼中,解放战争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刘邓挺进大别山又给整个战局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一、一步险棋、形势危急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关键时期,国民党军队开始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甚至“占领”了延安。

毛主席在此之际下了一步险棋,指示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直击国民党军队的“钳口”,大别山则是此次行动的主要进攻方向。

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虽然逼近了敌人的心脏,但是同时也自断了后路,毛主席此举的确充满了风险。

当毛主席提出这一决策时,党内很多同志都持怀疑态度,只有刘伯承率先站出来予以支持,并表示会完成这一重任。

8月初,刘伯承和邓小平下达了进军大别山的命令,刘伯承指示部队:“勇往直前,不看后面,向大别山跃进。”

尽管刘伯承一再下令让电台静默,部队还是接连遭遇各种险情,情况比较严重的一次是在汝河北岸。

当时,敌人已经占领了河岸渡口,而且毁掉了所有船只,刘邓大军后方又有敌人三个师追击,如果被敌人夹击,非但不能完成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还有可能被敌人消灭。

面对如此危急的形势,刘伯承当即决定将指挥部迁到前线,准备亲自指挥部队打开局面,他在会议说:

“狭路相逢勇者胜,要用进攻来回击敌人的进攻,我们要在敌人的阵地上杀出一条血路,我相信我们能闯过去。”

很快,刘伯承的命令传达了下去,当天半夜,先锋部队开始行动,经过一夜的血战,先锋部队成功占领了汝河南岸阵地。

敌人见阵地失守,拼命发起反击,并用重炮进行炮击,试图阻止刘邓大军大部队过河,辅助全军过河的前卫团压力巨大……

二、顺利过河、困难重重

为了鼓舞士气,刘伯承和邓小平来到前卫团指挥部,前卫团的士气瞬间沸腾起来,但是前卫团的领导们都劝说刘伯承离开,因为敌人的炮弹不时在前卫团指挥部附近爆炸。

刘伯承大喊道:“炮弹不知道我是刘伯承,现在,这里就是我的司令部,我命令你们杀出一个口子。”

又经过一个昼夜的拼杀,刘邓大军最终在尾追之敌赶到之前,顺利渡过了汝河,开始向大别山山区挺进。

刘邓大军犹如一把尖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国统区迎来了人民战争,蒋介石不得不考虑执行重点进攻策略的国民党军队的供给线问题。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效果很明显,可是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大,坚守大别山的半年时间里,刘邓大军减员了一半。

刘邓大军转移,远离晋冀鲁豫根据地,完全失去了后方的供给,部队缺衣少粮,连过冬的棉衣都没有。

不仅如此,大别山地处中原南方,天气多以雨天为为主,战士们穿不了鞋子,因为鞋子很快就会被雨水泡烂。

为了满足行军作战的需要,战士们不得不赤着脚赶路,结果个个脚底流脓淌血,刘邓大军吃尽了苦头。

大别山地区多蛇虫鼠蚁,有不少战士被咬后得上了疟疾,其他因水土不服而滋生的病症也层出不穷,部队出现了很多非战斗减员。

最为艰难的是,国民党白崇禧部在这里经营多年,刘邓大军很难开展群众工作,这让后勤工作非常难做。

即便处境艰难,刘邓大军依然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47年11月时,蒋介石调集了几十万部队,对刘邓大军展开“围剿”。

刘伯承和邓小平根据敌人的进攻,制定了正确的反击措施,最终让蒋介石的部队无功而返,蒋介石只能无奈地留下一句话:

“务必继续加紧围剿大别山的刘邓。”

三、战略转折、主席夸赞

为了完成解放战争的伟大转折,刘邓大军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好在结局令人感到欣慰,刘邓大军的牺牲,让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解放战争与抗日战争不同,这个新阶段并不是两军相持阶段,而是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给解放军发起战略反攻创造了先决条件。

关于这一点,郭汝瑰曾对刘蒙作过解释,在郭汝瑰看来,一般战争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对手的全面进攻、对手不得已转而进行重点进攻、双方战略相持和我方的战略反攻。

显然,解放战争跳过了双方战略相持阶段,郭汝瑰在接受刘蒙的采访时,曾回忆说:

“解放战争之所以在四年内结束,就是因为毛主席指挥刘邓大军挺进了大别山,让这场战争省略了一个阶段,”

谈到这一问题时,郭汝瑰丝毫不掩饰内心对毛主席敬佩,他又补充说:

“要是没有天大的勇气,没有细心如发的筹谋,是下定不了这个决心的,更谈不上完成任务。”

毛主席在制定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时,的确进行了一番仔细的筹划,甚至还预测了三种结局。

最坏的一种结局是刘邓大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能在大别山站稳脚跟,最后被迫返回晋冀鲁豫根据地。

可以接受的结局是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不稳脚跟,只能在周围打游击,如果是这样,解放战争将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最好的一种结局就是刘邓大军不仅在大别山站稳脚跟,还恢复了往日的革命根据地,促成全国战局改变。

然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最终结局,比毛主席的第三种预测都要好,刘邓大军以无私又无畏的精神,圆满完成了这项重任。

1948年2月,刘伯承率领部队走出大别山,毛主席兴奋对他说:“你比要估计的结局还要好,你创造了第四种可能性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