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瞻仰黄镇纪念馆

 靓剑凛波书斋 2024-03-14 发布于安徽

                                      瞻   仰   黄   镇   纪   念  馆

                                                                振     亚

日暖风和,鸟语花香,吾同两位知名弟子,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安庆市瞻仰了黄镇纪念馆。

黄镇(1909—1989),安徽桐城(现属枞阳)人,乳名百知,学名士元。早年就读于中华文都桐城中学,后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毕业后在浮山中学任美术教员,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31年,参加江西宁都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宣传部长。抗日期间,出任晋察豫军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职于野战军第九纵队。在艰苦卓绝的戎马倥偬之中,屡立战功。建国后,先后担任新中国驻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法国大使和驻美联络处主任。回国后,历任外交部副部长、文化部长、中共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他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外交家,他是打开中美外交大门的第一人。

黄镇是一位农民的儿子,是教员、美术家,是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军。

在安庆市科技广场附近建立的黄镇纪念馆。馆名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遒劲笔力,凝聚着将军风范。纪念馆并不怎么宽敞,更非“阔气”、“豪华”。据悉,这是按照黄镇生平的为人品格风韵来设计的。我们可以从这庄重、简俭、朴实,也许认为“简陋”的纪念馆里,知晓伟人,真正获得人生无价之宝。

我们从纪念馆陈展中,看到了似乎看不上眼的却又是非常珍贵的物件。当年黄镇睡的床,是陈旧的,最平常的平头板床。当今贫困户似乎也不会睡这样的床。床头柜上是黄镇爱看的书籍。据说这是按照黄镇生前卧室的原样摆设的。卧室里还有一些小物件,更令人感叹,尤为敬佩。他的手表,跟随他的戎马生涯和外交生涯,也不知用了多少年,是那么陈旧,表壳都磨去了光泽,表堂里都浸上了黄黄的色渍。他用的老花镜,是那么平常,同百姓老翁的老花镜没有两样。他的钢笔也是极其普通。据说这枝笔跟随他几十年了,笔杆子被他握得光溜溜的。这些小物件,陪伴将军,直到他离开人间。

纪念馆里展示的文字,告诉我们:黄镇非常严于律己,他毕生自我“约法三章”,即恪守“三不”原则:不抽烟、不喝酒、不接受馈赠。在二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有时不得不接受了外宾的赠礼,但他却是交给大使馆,或是交给政府有关部门处理,从不为己所用。人们对他的赞语:“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黄镇非常关心文化教育,重视培育人才,真情关注民生,善察具体问题,潜心帮助解难排忧。他在安徽艺术学校视察时,发现练功学生的练功鞋破了,就给他们每人购买了两双练功鞋。他走进安庆黄梅戏学校,发现练功房木地板破损,生怕学生蹩坏了脚,当即电话文化部,速汇三万元,给安庆黄梅戏学校及时整修了练功房。1961年10月,黄镇来到枞阳中学,校长汇报学校没有电,晚自习点汽灯常出故障,影响学生视力,他当即指示地县、领导同志要为枞阳中学通电。他曾三次到桐城中学看母校见师生。我还清晰地记得:1980年金秋的一天上午,黄镇在校园同我们老师合影谈笑风生的情景,至今我仍保存着这张珍贵的照片。当时他特别高兴地称赞:“母校是大学生、高级人才的摇篮”、“老师是最可爱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当他得知安庆地区当年高考录取人数占全省四分之一的佳绩时,他欣喜连连点头说好。他先后视察了安庆一中、浮山中学、横埠中学、红灯小学、黄山小学等多所学校,并帮助一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黄镇一生先后四次回到故乡,留下了无数佳话。现从纪念馆里收存的《黄镇将军》等资料中,略撷几例:

在大饥荒年代,黄镇特别关心民众疾苦,与民同甘共苦。人们记忆极为深刻:1961年10月13日下午,黄镇到了横埠,当晚就住在一间旧房子里,那时农村缺粮,常吃“小秋收”,大队干部想用大米饭招待他,他坚决不同意,当即宣布招待“三不”:不吃鱼肉、不喝酒、不吃大米饭。大队干部只好到地里挖点山芋,给黄镇做了山芋餐,黄镇和朱霖吃得很香甜。10月14日,黄镇在黄家凹召开社员座谈会,倾听群众反映当时真实问题,会开到下午两点,大队干部请黄镇用餐,黄镇说:“就不要请我们了,把村里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和五保户、困难户都请到食堂,每人一份饭,一份菜。”大队干部说:那我们呢?黄镇说:“有剩的干部才吃,没有剩的我们就不吃。”结果他同干部们喝了一锅稀糊。

1980年11月28日,黄镇在黄山大队路过凤庄,遇见父女二人挑着松枝到窑场去卖,山路弯弯,坎坷不平,黄镇见父女俩喘着粗气,连忙走到他们身边,接过女孩的担子,帮她挑了一段路。这位女孩哪里知道,帮她挑担子的还是一名鼎鼎的黄镇将军呢!

黄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未忘家乡,仍惦念百姓。1989年他躺在病床上,拉着前来看望他的时任安徽省副省长邵明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我老了,不行了。不能讲假话,不能搞浮夸。我们的家乡很穷,希望你多走走。我没有给家乡人民做什么事,很对不起家乡人民”。稍后,他泪流喉哽无声……

我们从这简陋而庄重的纪念馆里,透过这些平常生活中细小用物和动人细微情节及心腑未尽之语,深深地感受到黄镇形象多么伟大!感受到如此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高官何等可贵!感受到真正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这样的人,这样的官,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简俭朴实、感人至深的黄镇纪念馆,现已成为群众路线教育闪耀着光辉的宝地,万人敬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