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分享丨数字课栈空间推动教学变革

 高校信息化 2024-03-14 发布于北京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信息化助力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为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四川大学通过建设“数字课栈”实体空间,打造集资源开发利用、教师教学发展、多样态学习探索为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服务中心,作为智慧教学平台功能的线下延伸,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师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推动数字化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01

“数字课栈”四个区域

四川大学“数字课栈”的核心功能包括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训与发展、教研讨论与合作、创新教学实验等,面积近400平方米,主要包括以下区域。

第一,资源建设区。依托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教授提出的多媒体学习理论,重点围绕图像、声音、文本、动画等开展相关资源设计及建设工作。在资源建设区,设有一间摄影棚、一间录音室和后期音视频处理室。

其中,摄影棚提供了视频制作所需的拍摄空间和设备,包括演示大屏、摄像机、提词器、灯光、拾音器等,并可以利用绿幕通过抠像技术实现后期制作中的背景替换和特效添加。同时,还设计了独立的化妆空间,以便教师在拍摄前整理妆容。录音室墙面、天花板及地面铺设吸音材料,减少外部噪音的干扰,打造安静、专业的收音环境。配备专业录音设备和软件,更好地为教学视频、音频讲座和课程材料录制提供高质量的语音和音效。在后期处理室,通过专业后期处理软件,对音视频、转场动画等进行精细编辑和特效处理,满足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需求。

第二,教学研讨区。教学研讨区提供教师讨论与合作平台,用于开展教师培训与技术支持、教研讨论与合作交流、教学活动与经验分享等,为教师提供了反思和对话的机会,帮助他们持续改善和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

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唐纳德·舍恩提出的反思性实践理论,在教学研讨区专设多类型教学活动空间,包括6人区、12人区以及35人区等,以满足不同规模的教学需求。教师通过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围绕教学设计、活动组织以及教学实践等环节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同时,开展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形成“再教设计”,使教学精益求精。

在设备配置方面,以35人的教研区为例,配置大屏、录播主机,并采用可拼接的桌椅,实现教学、研讨、培训、会议、直播等多种功能。在“数字课栈”中,教师可以共同探讨,互相启发,研讨教学方法,分享实践经验,掌握数字化教学工具来提升教学技能、发展专业素养。

四川大学校园风光(图源学校官网)

第三,智慧教学区。依托强调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互动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的协作学习理论,建设沉浸式虚拟教学环境。一方面,通过课堂协作系统开展学习,支持教师通过互动软件(如爱课堂、雨课堂等)、视频会议等方式,组建线上学习小组,实施团队学习。另一方面,授课视频可直接上传“大川学堂”,利用“大川学堂”智慧教学系统,对教学数据进行标准化采集、分析和应用,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精准化、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学管理精细化,赋能面向未来的高校人才培养。

第四,教育技术展厅。教育技术展厅根据四川大学教育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整理并陈列了电教史实资料。其中包括配合教学需要制作的教学挂图和模型,摄制的各类幻灯片、医学电影片和医学电视录像片,制作的医学VCD和CAI课件,创办医学教学资源网站等。另外,还利用展板梳理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具体历程,第一部分为早期四川大学电化教育的历史,包括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时期的电化教育、国立四川大学时期的电化教育等;第二部分为成立电化教育机构迎来拍摄教学电影的高潮;第三、四、五部分分别为视听教育的新天地、数字化网络时代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通过展示四川大学教育技术的发展脉络,深刻体会教育技术起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的使命始终不变。并且通过实物展示、交互体验和演示教学,向教师展示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效果和教学价值,激发教师对教育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的兴趣和探索。

02

“数字课栈”运行状态

“数字课栈”建成以来,为全校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发展服务。通过自主研发的“数字课栈服务预约系统”,为教师提供短视频拍摄制作、音频录制、学术照拍摄、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发展等线上预约服务。

视频资源建设

教学视频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和远程教育,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并且通过展示实例、示范和模拟情境,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帮助学习者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激发学习者兴趣和提升学习效果。

“数字课栈”的工作人员根据教师的讲课风格和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拍摄模式(见表1),为教学提供更多样化和生动化的呈现方式,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表1 “数字课栈”多种拍摄模式

“数字课栈”建成以来,为教师拍摄课程、比赛、申报材料等各类视频,展示教师风采,助力教学及科研发展。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回顾教学视频,客观评估自己的教学方式、表达和态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改进空间,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互动和参与程度,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培训

教育数字化转型先要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标准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包括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5个方面对教师应具备的数字素养进行了描述。《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中也提出,要深入实施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数字化培训。

因此,基于《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及教师工作司培训要求,“数字课栈”通过与“大川学堂”线上教学空间的结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培训内容聚焦面向数字化转型的教师专业数字能力建设,涵盖现代教育技术前沿进展、教育数字化政策介绍、智慧教学环境创新应用、教学平台常态化应用、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应用以及慕课和微课建设等。培训中注重教师的主动参与和知识共建,鼓励通过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深入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

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共享实践过程方面,“数字课栈”开展了各类有针对性的教师发展培训活动。例如,一流课程建设培训、青年教师大赛培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鼓励教师共同参与并分享经验,在共同的讨论中获得新的思路和启发。

教师工作坊

“数字课栈”搭建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学习交流的平台,提供持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定期组织教师工作坊、午间读书会、热点讲座直播等多样化的教学发展活动。了解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分享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激发教师在教学中的深入思考,并在反思和互动中不断深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在各类教发活动中,多维度、多层次开展相关实践。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时,反思如何借助科技创新提升教学效果;基于认知网络结构的概念图教学方法分享,则提供了协作学习的途径,强调学习者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临床教师有效反馈的常见模式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交流等,也为教师提供了创新教学策略的思路。在交流分享、思维碰撞过程中,激发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创新的热情,推动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改善。

“数字课栈”的建设,结合“大川学堂”智慧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资源建设与分享、培训与研讨、教学实践与创新、学习社群与合作的空间,对于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和推动学校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数字课栈”的下一步建设和深入运行,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衡量“数字课栈”建设成效的关键,除了硬件及环境,还在于是否能够支持教师信息化素养发展,更好满足教师数字化教育教学实践需求。

“数字课栈”的建设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加大与学院、教师沟通合作,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了解教师对“数字课栈”的需求和反馈,并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更新。增强教师参与“数字课栈”活动的意愿以及积极主动的参与行为,共同探索教育教学实践与技术创新的融合,最大程度发挥“数字课栈”的潜力,推动学校教育数字化发展。

课题:本文系2023年四川大学党建研究课题和党建特色项目资助(2023DZYJ-46)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3年11月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