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坟前不供四果,祭后不去三地”是啥意思?清明上坟,还这么讲究

 简食记 2024-03-15 发布于山东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它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节日。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起初,“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指的是春分后十五日或十六日(即公历4月4日到6日之间),此时斗指丁位,天地间气候温暖清爽,万物复苏,故得名“清明”。
清明节的形成还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有关。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时,随从介子推曾割股奉君,但后来重耳回国为王,却忘了奖赏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争功邀赏,携母隐居山林。当晋文公得知此事后悔恨不已,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了焚山之策,结果介子推坚决不出,不幸与其母一起被烧死在山中。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其忌日禁火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祭祖大节,体现了慎终追远、尊祖敬宗的文化精神,以及弘扬孝道的家庭伦理观念。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缅怀先人,通过献花、焚烧纸钱、摆放祭品等形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当然,上坟也是有讲究的,就像老人说的那样,“坟前不供四果,祭后不去三地”,这句话是啥意思?清明上坟,还这么讲究吗?
“不供四果”
1:草莓。清明节上坟时不宜供奉草莓,主要是由于草莓因其果实上布满小籽,且在中国某些地区的民俗文化里,“莓”与“霉”谐音,容易让人联想到倒霉、晦气等负面含义,因此被认为不适合用于祭祀祖先或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2:梨子。梨(lí)与“离”同音,在汉语中,“离”有分离、离别之意,而清明扫墓是为了祭奠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人们希望与祖先精神上的联系能够长久保持而不愿有分离之感,因此认为带梨子上坟寓意不好,容易让人联想到与亡故亲人分离的悲伤情境。
3:石榴。石榴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象征为多子多福、子孙满堂,因其果实内部的籽粒众多。然而,在祭祀先人的场合,尤其是清明扫墓祭祖时,这样的寓意并不适宜。因为祖先已经离世,再祝愿他们“多子多孙”显得不合时宜且不太庄重。
由于石榴籽多,也有地方认为在祭祀时用石榴可能寓意对已故亲人不够专一,或者暗示着对祖先灵魂的打扰或纷扰,因此被视为一种带有负面含义的祭品。
4:桃子。桃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长寿吉祥的象征,有“寿桃”之称,与祭奠已故亲人的主题不符。因为清明节是人们悼念亡者、寄托哀思的日子,而献给逝者的贡品应当反映出对死亡和怀念的情感,而不是祝福他们长寿。
在道教文化中,桃木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凶的作用,道士所用的桃木剑就是用来斩妖除魔的法器。因此,桃子也与抵御阴邪之物相关联,不适宜用于祭祀先人,以免暗示对祖先灵魂的冒犯或不敬。还有传统民俗认为,鬼怪害怕桃木和桃子,所以桃子不适合作为祭品献给祖先或者地府中的“阴神”,因为它可能使得祖先或其他被祭祀的对象感到不安,而非得到安宁。
“不去三地”
1:不去亲友之家。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先人墓地进行祭祀、扫墓活动,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与敬意。在一些地方的传统观念中,认为清明节是阴气较重的日子,不适合走亲访友,以免给他人带来晦气。尽管这属于民间信仰和迷信成分,但在很多老年人群中仍有较大影响。
2:不去人烟稀少之地。按照传统观念,在墓地或祭祀活动后,人们认为这些地方聚集了阴气,不宜长时间逗留或在附近游玩,以免影响个人气运。扫墓是对先人的缅怀和尊重,活动结束应尽快离开墓地,回到日常生活中,而非在周边游玩,这是对逝者以及整个祭祀活动保持庄重态度的表现。
3:不去有水的地方,清明节期间,虽然大地回暖,万物复苏,但此时天气仍处于冷暖交替之际,河水即便解冻,水温仍然偏低,下水游泳或嬉戏容易导致身体受寒,尤其是对老人和儿童来说,更容易引发感冒、风湿等健康问题。此外,在一些传统的民间信仰中,清明节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节日,与祭祀亡灵、扫墓等活动紧密相连,因此人们会避免在这一天进行下水活动,以免触犯某些习俗禁忌,或是认为在此时下水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守内心的信念和梦想,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看到彩虹的美丽。让我们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一个精彩的故事。加油,陌生人……
自家的视频号【纳兰南汐】,各位小主,帮忙点点关注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